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簡介皇帝之所以不敢重用叔叔等藩王,因為藩王身為皇族成員,同樣身具皇家血脈,往往造反起來是事半功倍

靖難之役為什麼叫靖難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縱觀中國古代史,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情況,那便是皇帝一般情況下喜歡重用外戚,諸如喜歡用舅舅什麼的。而對於叔叔或者兄弟等皇族成員,往往是提防居多。

也就是說皇帝一般情況下喜歡重用外戚,而非藩王。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歷史上出現不少外戚篡位之事,諸如外戚王莽篡西漢江山建立新朝,還有隋文帝楊堅以外戚身份篡了北周江山,建立隋朝。但縱觀中國大歷史來看,大部分皇帝還是喜歡重用外戚,對於藩王是提防提防再提防。

皇帝為什麼不敢重用叔叔等藩王呢,那麼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個原因。

皇帝之所以不敢重用叔叔等藩王,因為藩王身為皇族成員,同樣身具皇家血脈,往往造反起來是事半功倍。

那麼藩王造反有多麼事半功倍呢,看看明朝的燕王朱棣造反就知道了,只是打下了南京一地,天下便歸服了。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首先來說說以朱棣為代表的藩王造反到底有何巨大優勢?

藩王身為皇族成員,所具有的一個巨大優勢就是可以順理成章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像西漢的七王之亂,還有明朝靖難之役,藩王一方都是打著“清君側”名義造反的,對外宣傳我不是造反,而是皇帝被身邊奸臣所控制或蠱惑了,我身為皇族成員是去救皇帝的,可謂是師出有名。

像明朝燕王朱棣造反的時候,就是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並援引《祖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稱其師為“靖難”。

一般來說身為皇族成員,藩王一旦打著“清君側”名義師出有名的造反,在天下大部分人看來,既然人家師出有名,其實這已經是相當於帝王家事了,與我等無關了。因為當時的忠臣往往忠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正因為這個巨大的優勢,所以靖難之役歷時四年,雖然燕王朱棣勝多敗少,只是佔據了

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但當朱棣採取斬首行動直取南京以後,尤其是在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但留有子嗣的情況下,朱棣打著“

國賴長君

”的名義,便登基為帝。

朱棣稱帝的阻礙只不過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多名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大臣,將這些“奸黨”清除以後,朱棣稱帝再無阻礙。雖然他是藩王,屬於明之臣子,但他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所以在天下人看來這不過是帝王家事,因此朱棣只是拿下京師南京,天下各地自然是歸服。

試想如果朱棣並非藩王,不具有皇族血脈,那麼肯定做不到這般的。像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那般聲勢浩大,但屬於是武將造反,所以即使帝都淪陷,李唐皇族的統治也沒有結束,因為人心還在李唐皇族這邊,安祿山想要真正的統治天下,只能是一地一地的攻佔了,很明顯他並沒有完成這個艱難的事情,最後反而被兒子弒殺。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雖然朱棣身為藩王造反成功,還有著其他原因。諸如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太霸道,短短几個月連削五王,還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所以使朱棣造反時,天下的藩王都默然支援他,還有實力的藩王也沒有跳出來鎮壓他,甚至谷王還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主動開金川門投降。

但不得不說朱棣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身具皇族血脈,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優勢。也是他可以拿下京師南京而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藩王擁有這般大的政治優勢,往往會將造反演變成帝王家事,使天下認為這是帝王的家事,所以可以接受藩王上位。

因為對於那些忠於皇室的大臣或勢力來說,藩王造反成功,也就是皇族換個人登上帝位,不是亡天下,他們大部分人可以接受,所以說藩王造反的成本是真的低。當然反之如果是外戚或者權臣篡位,忠於皇室的大臣和勢力自然不答應,因為這是亡天下,這樣一來外戚和權臣篡位的成本和風險相比於藩王,是成幾何倍數的增長。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往往是喜歡重用舅舅等外戚,而不是叔叔等藩王。

當然以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將這個範圍限於大一統王朝來說,外戚篡位其實並不少。像西漢亡於外戚王莽之手。大一統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就是以北周外戚身份掌握大權,最後謀朝篡位建立隋朝的。

而藩王雖然造反不少,但在大一統王朝之中,朱棣是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可以說外戚和藩王其實本質上對於皇權的威脅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皇帝往往是喜歡重用外戚,而不敢重用藩王呢?

這就體現出帝制家天下的侷限性,因為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所以皇帝肯定要重用拉攏一批,打壓一批,還有穩定一批,才可以統治龐大帝國。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因為外戚篡位成本很高,難度很大,所以往往皇帝重用拉攏這批中就有外戚存在。而藩王篡位成本太低,難度較小,所以藩王往往是被皇帝所提防的,甚至屬於是被打壓的一批中。

正因為這種格局,所以外戚往往有機會做大,甚至謀朝篡位。而藩王一直被提防被打壓,沒有機會做大,沒有機會威脅皇權,因此藩王謀朝篡位成功的其實並不多。

所以說中國古代的帝制家天下模式侷限性太大,皇帝既要防這個,還要防那個,還要平衡局勢。如果太過防這個,比如說藩王。而忽視另一個存在,比如說外戚。那麼外戚也容易在這種忽視中成長起來,乃至威脅皇權,甚至最終謀朝篡位。

只能說在古代當皇帝其實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還要平衡朝局。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能相信任何人,還要小心翼翼,這種孤獨這種滋味,想必也是無趣的,真可謂是高處不勝寒。

所以說當個太平王爺,有時候其實比當皇帝還要舒服。像西漢的中山靖王劉勝,不用憂慮太多,專心於傳宗接代之事,有著120多個兒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朱棣起靖難之役四年只據三郡,為何打下南京天下便歸服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