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作為職場社交賽道上唯一的倖存者,脈脈做對了什麼?

簡介而三年間使用者從不足百萬到接近數千萬量級的脈脈,可能已經觸碰到了職場社交“網路效應”的臨界點,至少在網際網路領域

脈脈是什麼職業

作為職場社交賽道上唯一的倖存者,脈脈做對了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週有兩條訊息刷爆了網際網路圈,一條是共享單車第二梯隊的小藍車被爆已經宣佈解散,另一條則是成立四年的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宣佈完成了7500萬美元C輪融資。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兩條訊息之間隱秘的關聯:小藍單車解散的訊息就是員工在脈脈上爆料出來的。

當我們判斷一個社交平臺的影響力時,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熱點事件輸出能力,微博、知乎、豆瓣等莫不如此。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職員將脈脈作為發聲陣地,它正在成為“職場內幕”的源發地、“小道訊息”的流傳之地,從這一點來看,脈脈正在變得讓人無法忽視。

“四年前,我們剛開始做脈脈的時候,大家普遍認為職場社交在中國行不通,人們覺得只有熟人值得信任,陌生人不值得信任,也有許多做職場社交的公司中途折戟。”在C輪融資的公開信中,林凡回望來路,卻有些踽踽獨行的感喟。

事實如此,四年的競爭過後,國內職場社交這個賽道上,脈脈已經成了唯一的倖存者。連LinkedIn全力打造的第一款本地化產品赤兔,都隨著沈博陽的離去而黯然敗北,為什麼脈脈在時隔兩年後,還能拿到上一輪投資者的繼續跟投?這兩年它做對了什麼?

有媒體認為正是猶如雙刃劍的“匿名爆料”為脈脈帶來了一波波人氣,推動著註冊使用者從2014年B輪融資時的80萬,一路上漲到2016年年中的3000萬。林凡肯定不會同樣這樣的判斷,因為只有他最清楚這兩年脈脈做的哪些事情,直接帶來了今年月活和收入5倍增長的業績——肯定不是因為被職場八卦吸引進來的“吃瓜群眾”。

無論是“王者榮耀100個月工資”事件,還是“街電員工公開嗆聲陳歐”,脈脈上的爆料都集中於網際網路圈,這可能會讓圍觀者產生“脈脈=網際網路人職場圈”的錯覺。

然而,就像知乎的“大眾化”軌跡一樣,脈脈自2016年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的使用者佔比已經從80%降低到了20%,而傳媒、金融、地產等行業都佔據著15%左右的使用者比重,覆蓋範圍更是擴充套件到了上百個細分行業。

這緣於脈脈對於職場社交價值的再思考——從一個尋找跳槽機會的平臺,變身為一個人脈拓展和職場學習的平臺。

“大家一直有一種玩職場社交就是要換工作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重點做招聘的原因。”林凡告訴鈦媒體記者。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來源於中國傳統隱秘的關係文化,帶來的後果就是職場社交平臺擺脫不了“天生低頻”的宿命,活躍度很難提升,甚至陷入了功能越多關門越快的怪圈。

“很多人是用一種工具心態來做職場社交,不斷完善名片等功能,但是你選擇一家咖啡館不僅僅是咖啡是否好喝,更重要的還是裡面的氛圍。”為了避免淪為工具和跳板的下場,想法設法讓使用者留下來。脈脈2016年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減法,最終確立了兩大核心價值:人脈拓展和職場成長。

“我自己創業做脈脈,就是一開始我媽生病的時候要找醫生,我自己不認識醫生行業的人。過了一兩年之後,我才知道我很好的大學同學,他老婆是協和醫科大的。”林凡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隱秘人脈”的重要性。如同知乎的Slogan:發現更大的世界,脈脈的Slogan“職場舞臺,機遇藍海”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發現更大的關係網路。

“你覺得你的人脈需求已經被微信滿足了,但是當有了一個完整的(人脈)網路,你就算只通過朋友認識他們的朋友,效率都能高十倍。”而這件事具有極強的網路效應,之前中國的職場社交沒有爆發,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你的朋友還沒有都在上面。

而三年間使用者從不足百萬到接近數千萬量級的脈脈,可能已經觸碰到了職場社交“網路效應”的臨界點,至少在網際網路領域。今天BAT使用者中有一半的員工都是脈脈的使用者,萬科、碧桂園、國家電網等很多世界500強企業有超過200萬名員工活躍在脈脈上。

“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說我想去騰訊,你幫我推薦一個騰訊的人吧,我想說我認識的十幾個人都從騰訊離職了。等我用脈脈搜了一下,原來有三十多個朋友跳槽到騰訊的,而我都不知道。”這樣連點成線的“網路效應”威力,有時候就連林凡自己都沒有料到。

除了連線使用者,更重要的還是要讓使用者在脈脈上產生更多的互動,獲得更高的價值。順應這兩年各家平臺全面“頭條化”的大勢,脈脈決定用職場內容來吸引使用者每天開啟——“讓使用者每次開啟脈脈都有價值”,同時也呼應了工資跑不贏房價時代不斷升溫的全民焦慮。

相比於今日頭條等各種頭條產品,職場社交場景中的內容更看重專業質量而不是十萬加的數字。相比於娛樂資訊流的閱後即過,職場內容可以促進更多的社互動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職場資本,而不用像其他頭條那樣,拐彎抹角地做流量變現的種種激勵。

一名百度工程師寫的回答在知乎平臺上可能比不過大學生抖機靈的段子,但在脈脈這裡卻能收穫同行的讚賞,並引發深入的交流。

雖然脈脈頭條目前每天只有幾千篇內容的產生,但已經幫助脈脈在網際網路行業以外的使用者留存提高了10個百分點。照此判斷,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脈脈的職場頭條號體系也將應運而生。

脈脈在網際網路領域之外的擴張,還來源於其開放合作的戰略,作為中國本土唯一一家公開職場社交網路,脈脈志在把自己打造成中國商業社會的信用基礎。2016年開始,脈脈開始和京東金融、芝麻信用、滴滴、攜程、去哪兒、世紀佳緣、百合等各個行業的App合作,使用者一旦進行實名身份認證,就會得到更多的特權,這幫助脈脈持續滲透到了其他行業。

除了內容創造社交的紐帶,搜尋帶來人脈的拓展之外,脈脈的還在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赤兔為什麼沒有成功,因為一開始找了李開復、江南春等一幫大V,但使用者進來之後只能仰望,根本沒辦法社交。”林凡一語道破了赤兔在運營上面的最大“失誤”。而脈脈更看重的是BAT中那些聲名不彰的普通工程師,他們的輸出更具價值。

而在“網路效應”到達臨界點之後,脈脈的商業化也駛入了快車道。脈脈今年之所以收入取得5倍的增速,會員收入的突飛猛進功不可沒,今年來脈脈的會員收入已經佔到脈脈收入的四成。

自去年8月份上線以來,脈脈今年的會員收入已經上漲了六七倍。其實,脈脈的會員只有一個特權:連線朋友的朋友之外的人。然而這項“特權”卻有著神奇的作用,讓使用者甘願為之買單。因為阿里在從P8升P9的時候,是要求行業影響力的。所以,一位技術專家在脈脈上花了一萬多元(主要是不斷充值購買額度),與很多騰訊、百度、京東等公司的業內人士進行交流切磋,成功實現了升職。

現在,會員收入已經佔到脈脈百分之四十多的收入,而50%左右的收入則來自於廣告。

正如上文所說,脈脈前期刻意淡化了招聘功能,即便如此,脈脈招聘的潛力已經爆發了出來。據林凡透露,去年騰訊有1600名員工是從脈脈入職的(也就是先在脈脈上投遞了簡歷,幾個月後職業資訊改為騰訊)。而脈脈今年上線的職播功能,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公司線上宣講和打造僱主品牌的陣地。

而脈脈也正在和美團、今日頭條等公司一起,進行內推產品的測試,由於脈脈可以精準計算到這個崗位是哪些員工的朋友可以勝任的,所以付費模型已經足夠清晰。

脈脈在招聘領域的巨大前景,在網際網路人群中極強的滲透,或許就是此次智聯招聘戰略入股的原因。畢竟,就在一個多月前,老對手前程無憂剛剛收購了拉勾網,掀起了收購的軍備競賽,智聯招聘此次或可扳回一城。

而脈脈的職場關係網路,幾乎可以和任何招聘形式進行嫁接,更可以探索更多傳統招聘網站無力涉足的創新形式。從這個角度來看,脈脈與智聯招聘的組合充滿了想象空間。(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張遠)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