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三國志-魏武帝3

簡介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東漢末年漢靈帝的一位將軍,上司為張溫,同級為董卓,下屬為孫堅,曾一起征伐叛變的邊章、韓遂

劍三叛軍校尉任務怎麼做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

[注一]

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注二]

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注三]

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注四]

是歲中平六年也。

1.金城:金城郡於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縣(今甘肅永靖縣鹽鍋峽鎮),領允吾(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下川口村)、金城(今蘭州市西固區)、榆中(今縣境甘草店)、令居(今永登縣西北)、允街 (今蘭州市紅古區花莊)、枝陽(今蘭州市紅古區岔路村)、袍罕(今臨夏縣雙城鎮)、浩門(今永登縣連城)、白石(今夏河縣境小麻當)9縣。屬涼州。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併入隴西郡,明帝(漢明帝一般指劉莊。劉莊(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麗,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復金城郡,仍治允吾縣,領7縣,領允吾、金城、允街、枝陽、浩門、令居、榆中縣。

2.邊章:(?-186年),本名邊允,漢朝官員,曾任新安令(新安是今是河南省三門峽市下轄縣級市義馬市。地處崤函故道,北仰韶峰,南眺洛伊,是自古以來連線東西二京(洛陽、長安)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兵家必爭,商賈必越。)。後成為叛軍。《後漢書》《資治通鑑》作186年為韓遂所殺;《典略》作與董卓、孫堅等作戰時落敗後病死。185年,羌人北宮伯玉((?-186年),一作“北宮玉”。東漢末年羌族民變領袖,湟中(今青海省湟水流域一帶)義從胡(屬小月氏)人。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北地郡的先零羌和枹罕縣發生叛亂,共同擁立北宮伯玉、李文侯

(?~187年),西平臨羌(今青海湟中縣)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義從胡首領之一。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十一月,湟中義從胡反叛,立李文侯為將軍,將時任涼州督軍從事邊允與涼州從事韓約劫為人質,不予放還。涼州刺史左昌派蓋勳率軍駐守阿陽縣,叛軍見阿陽縣無法攻破,便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脅迫邊章、韓遂入夥,共推舉邊章為首領。公元185年(中平二年)三月, 李文侯等率領數萬騎兵打著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漢靈帝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及中郎將董卓征討,都不克,而叛軍實力進一步擴大,擁有十萬之眾。公元187年(中平四年),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自擁兵十餘萬。

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泠徵

泠徵,東漢末年護羌校尉。《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湟中月氏胡...中平元年,與北宮伯玉等反,殺護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陳懿(

中平元年(184年)冬,北地先零羌以及枹罕、河關群盜(宋建、王國等人)反叛,共同擁立湟中義從胡首領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叛軍一路直奔金城郡治允吾城下,揚言前來投降,並求見時任涼州從事的邊章、韓遂二人,太守陳懿只得派遣二人前往敵營,欲說服叛軍投降。不料叛軍竟將二人脅持,陳懿為解救人質,隻身前往敵營,欲親自遊說叛軍,不料竟慘遭殺害。其後,叛軍趁城中群龍無首,順利拿下金城,將其據為大本營。

),遂寇亂隴右焉。《後漢書·董卓傳》記載: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北宮伯玉等又劫持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西北)漢人邊章和韓遂,讓他們參與軍政,一起殺害金城太守陳懿。中平二年(185年)春,叛軍以誅殺宦官為名,率數萬騎進攻三輔地區,逼近園陵。漢靈帝以董卓為中郎將,皇甫嵩為副左車騎將軍率軍征討。因皇甫嵩之前得罪宦官,於同年秋被調回。朝廷改派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將,又任命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一起歸張溫統轄。張溫率領步兵、騎兵共10餘萬人屯兵美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北),與叛軍對峙。同年十一月,天空出現長達十餘丈的流星,韓遂、邊章軍營中的戰馬受到驚嚇,二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準備撤回金城。董卓得知訊息後,次日同右扶風鮑鴻發兵大敗叛軍,斬首數千人,叛軍敗走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中部)。中平三年(186年),叛軍內部發生分裂,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自領軍隊。)叛,將時任涼州督軍從事的邊章和涼州從事韓遂劫為人質,不予放還。邊章為免被殺害,被迫加入叛軍,與韓遂一起成為北宮伯玉叛軍軍事,大約也在此時改名邊章,韓遂也在此時由韓約改名韓遂。

朝廷以董卓為中郎將,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徵之。皇甫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字公熙,一作公喜,陳郡扶樂縣

(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

人,出於陳郡袁氏,官至司徒,袁渙之父。東漢官員、陳郡袁氏先祖袁良之孫,袁璋之子,蔡邕的舅舅。關於袁滂最早的記載是永建六年(131年)二月戊辰,其祖父袁良逝世。衛尉袁滂和弟(或堂弟)司徒掾袁弘為祖父立有《漢故國三老袁君碑》。其後經歷不詳。光和元年(178年),光祿勳袁滂被任命為司徒。光和二年(179年),司徒袁滂被免職,大鴻臚劉郃擔任司徒。中平二年(185年),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縣的盜賊叛軍攻入三輔地區,迫近西漢諸帝的陵墓。朝廷派司空張溫擔任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擔任張溫的副手。)為副。拜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東漢末年漢靈帝的一位將軍,上司為張溫,同級為董卓,下屬為孫堅,曾一起征伐叛變的邊章、韓遂。初期戰勝後派出周慎、董卓等追擊,張溫既不能用董卓,周慎又不用孫堅,不能取得有利形勢。中平二年(185年),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與副將執金吾袁滂討伐胡人北宮伯玉。當時封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同為張溫部下。參軍從事孫堅則為周慎部下。張溫領兵十餘萬駐紮美陽,與邊章、韓遂等會戰,董卓與周慎奉命西征討叛賊,周慎圍邊章、韓遂於金城。董卓語張溫,求引本部兵馬作周慎後方駐紮。張溫不聽。董卓認為當時形勢周慎必定不能破金城。張溫又使董卓攻打先零叛羌,張溫以為西方可一時平定。董卓知道不能平定又不能制止,韓遂退走金城,留下別部司馬劉靖將步騎四千兵馬屯安定,以為聲勢。叛羌便還,欲截歸道,俘虜說安定有兵數萬人,董卓小戰一仗就離開,害怕安定有兵數萬人,而不知道是隻有劉靖四千兵馬。十一月,當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邊章、韓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董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一齊進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敗走榆中,張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擊。孫堅對周慎說:“邊章、韓遂城中無糧草,當糧食外運。孫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指周慎)以二萬兵馬作後方支援,邊章、韓遂害怕周慎主力兵馬,不敢輕與孫堅戰。若邊章、韓遂走入羌中,併力討之,則涼州或能平定。”周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周慎獨自進攻金城,壞其外垣,馳使語張溫,自以克在旦夕,張溫時亦自以計中也。而叛軍外族真的切斷葵園狹,周慎反被斷運糧道,棄輜重敗走。子周毖。)並統於張溫。並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屯美陽,以衛園陵。邊章、韓遂亦進兵美陽。張溫、董卓與戰,輒不利。

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邊章、韓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董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敗走榆中,張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張溫參軍事孫堅說周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孫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叛軍必睏乏而不敢戰。若走入羌中,併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周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邊章、韓遂分屯葵願狹,反斷周慎運道。周慎懼,乃棄車重而退。

中平三年春,韓遂乃殺邊章、北宮伯玉及李文侯。韓遂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3.太子:劉辯(176年-190年3月26日),漢朝第二十七位皇帝(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是漢靈帝劉宏與思皇后何氏的兒子,也是靈帝在世時存活的諸皇子中年齡最大者。 劉辯在靈帝駕崩後繼位為帝,但不久遭遇外戚(舅舅何進)和宦官兩大集團的火併,被迫出宮,回宮後又受制於軍閥董卓,終於被廢為弘農王,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即位為帝。第二年劉辯即被董卓所害,諡懷。

4.太后:思皇后(2世紀?-189年9月30日),何姓,真名失傳。東漢靈帝第二任皇后。何進異母妹,何苗同母妹。另有一妹為張讓兒媳(或為張奉妻)。

5.關: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晉代稱成皋關,唐代因為避唐高祖祖父李虎的忌諱而改稱武牢關,地理位置在洛陽以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相傳西周穆王在此圈養猛虎而得名。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6.中牟:中牟縣,古稱“圃田”、“牟州”,是河南省鄭州市下轄的一個縣。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的發生地。

7.陳留: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西漢始置,隋初廢。陳留郡原為濟川郡。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川郡移治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故改名為陳留郡。

8.己吾:古己吾縣城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黃崗鎮已吾城)

。東漢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置己吾縣,轄大棘鄉、直陽鄉,屬陳留郡。當時這裡是陳、楚之地,風俗以己吾為美稱,陳王便命名稱己吾縣。是三國大將典韋家鄉。

9.中平六年:189年

金城邊章、韓遂刺殺了刺史、太守後,發動叛亂,統率十多萬人馬,天下不安寧了。朝廷徵召太祖為典軍校尉。正趕上漢靈帝駕崩,太子繼承皇位,太后上朝處理政務。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計劃除掉宦官,太后不聽建議,何進於是召見董卓,想要以此威脅太后。董卓到了之後就廢黜皇帝為弘農王,而後推立漢獻帝即位,於是京城出現大亂。董卓上表舉薦太祖為驍騎校尉,想要跟他商計事情。太祖卻改名換姓,暗中向東迴歸故里。 董卓於是殺掉太后和弘農王。太祖到了陳留,分散家中財物,來組織義兵,將要討伐董卓。

[注一]魏書曰: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魏書》曰:曹操聽聞此事笑道:“閹豎之官,古今皆有,但是國君不當給其權力和寵幸,使得宦官權傾朝野。既然要治其罪,當誅宦官首腦,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徵召外將呢?欲想全部誅殺,事必洩露,吾已料見此事之敗狀也。”

  [注二]魏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魏書》曰:曹操認為董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帶隨從數騎經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同劫取曹操的馬匹財物,曹操執劍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經過伯奢住處。伯奢外出,五子皆在,接待周全。曹操自忖違背董卓命令,懷疑他們圖謀自己,趁夜晚執劍砍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曹操聽聞食器之聲,以為圖己,遂於夜晚殺之。然後悽愴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說完掉頭離去。

  [注三]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釋之。

《世語》曰:中牟縣亭長懷疑曹操是逃犯,逮捕他回縣衙。其時縣衙屬官亦已收到董卓文書;唯有功曹心裡瞭解曹操,認為世道始亂,不宜拘留天下雄俊之士,因此請示縣令釋放曹操。

  [注四]世語曰:陳留孝廉韂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觽有五千人。

《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助曹操,得以招募五千人軍隊,起兵征討董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