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簡介黃子澄、齊泰主張直接進行削藩,而戶部侍郎卓敬等則提出因循舊制,效法漢朝推恩令故事

建文帝推藩恩令會成功嗎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逝。作為承祚者,年輕的朱允炆上位,即建文帝。而在爺爺朱元璋為他留下的政治遺產之中,唯一能夠對中央集權、皇權有所威脅的此時也便只有各地分封的藩王。因此,如何解決各地藩王,也便成為了他上任伊始的首要問題。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但在削藩的策略之上,朱允炆的執政團隊出現了明顯的政治分歧。黃子澄、齊泰主張直接進行削藩,而戶部侍郎卓敬等則提出因循舊制,效法漢朝推恩令故事。

’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明史》

也就是說,朱允炆對於推恩令一策並非不知,也知悉漢武帝正是憑藉此策略,鞏固了中央集權。那麼為何建文帝卻又不採納推恩令呢?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事實上,任何政策的實施都要與當時當世的社會背景相結合,而明朝與漢朝的藩王在經過千年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之後,就地位、實力而言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漢朝的藩王,不僅有屬於自己的藩屬地,更兼之擁有屬地的軍權、治理權、賦稅權,一如國中之國;反觀明朝的藩王則只是

“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

,也就是說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完善發展,明朝的藩王擁有的只是爵位、食祿,以及數量較少的王府護衛,比之漢朝的藩王實力已經十分弱小,中央政權對於各個藩王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的。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如此一來,在大明王朝實施推恩令,意圖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多此一舉了。不是推恩令不好,而是削藩更好,一勞永逸更好。

另外,建文帝所採取的削藩策略,其實是正確的,是對症明朝藩王問題的。只不過,在實行的過程之中,存在著意見不統一,以及缺少政治鬥爭經驗的問題。

齊泰、黃子澄在具體實施方針之上出現了意見分歧。就當時朱元璋為防禦元朝勢力而構建的九王塞邊體系之中,秦王朱樉 、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燕王朱棣無疑成為當時地方藩王之中最強的一個。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齊泰主張

“先圖燕”

,但黃子澄則提出先易後難

“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

當然,即便此時這種意見上的不一,實則也並未構成太大的方向性錯誤。建文帝最終也採納了黃子澄的意見,將周王、齊王、湘王、岷王、代王盡皆削爵幽禁,而燕王朱棣彼時也並未做好充足的造反準備,其子朱高熾、朱高煦也曾為質,朱棣亦是曾唯唯諾諾、躊躇未定。

明知推恩令可解決藩王問題,為何建文帝卻不採納,要直接削藩

此時真正致命的恰恰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集團的缺乏政治鬥爭經驗,放虎歸山,婦人之仁。這也終於為靖難之役的發生營造了更利於朱棣的條件,愚蠢的他在下詔削爵朱棣的同時,甚至對於處於北平之側手握大權的寧王朱權,也不知“拉一方打一方”有叱責命其進京的詔令,再加之以用人選將之上的對李景隆的委以重任、對徐增壽的不察,這些綜合因素之下,終於造就了朱棣靖難之役——史上唯一的一個藩王造反的成功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