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簡介但由於誤導性預判,家長往往親手磨滅了孩子的求知慾

下定義怎麼判斷

文 | 每天聊教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句俗語,

“三歲看到老”

。也就是說

,人們認為孩子從小表現出的性格特質等會伴隨其一生,很難改變。

就像生活中,有的家長經常抱怨孩子從小就貪玩好動,一看就不像好好讀書的;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喜歡發呆,沉默寡言,便開始擔心孩子以後難以融入社會;也有些家長由於孩子幼時表現得聰穎乖巧,放鬆對孩子的引導而追悔莫及。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為什麼很多情況下,這句看似有理的話反而成為一句冷冰冰的定義,誘導家長產生“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求知的步伐呢?

為什麼家長會產生“誤導性預判”?

心理因素

提到“誤導性預判”,不得不提的就是《避開錯誤決策的4個陷阱》這本書。

其中分析歸納了錯誤決策的產生,離不開以下四種原因:誤導性預判、誤導性經驗、不適當的情感依附以及不適當的個人利益。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而且,誤導性經驗會導致誤導性預判的產生。

所謂誤導性經驗,也就是指人們大腦中儲存的過去發生的經驗,與當前所遇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但如果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會給人們帶來誤導。

換句話說,也就是以過去的經驗來應對如今的情況,從而誤導人們做出錯誤決策。

家長自然也不例外。

對孩子產生的誤導性預判,恰恰反映了家長被誤導性經驗裹挾,沒能實時更新孩子的資訊,從而以給孩子下定義的方式限制孩子的發展。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缺少溝通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如果家長以錯誤的陳舊資訊來應對不斷成長的孩子,必然會導致失敗。

也就是說,缺少溝通交流的父母子女對各自的認知往往還停留在過去,這種資訊是過時、片面、不完整的。由此自然會導致誤導性預判的產生。

如果家長常年出門在外,很少和子女見面和溝通,那麼誤導性預判的產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家長對孩子產生誤導性預判,體現了親子關係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什麼是“誤導性預判”?

誤導性預判指的是我們在接收資訊之前就已經先入為主地有了判斷,這種判斷與決定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如果這種預判不符合這次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發生。

有些家長在孩子考試之前就三令五申,要求孩子必須好好加油,不能不及格。當然,做出這樣的要求,自然是因為家長出於過去的經驗,知道對於孩子來說,及格就是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要求又何嘗不是對孩子的限制?孩子可能會覺得及格萬歲,只做到差不多的水平就不願再努力了,反正已經達到了家長的要求。

長此以往,消耗的是孩子的求知慾,磨滅的是孩子追求卓越的好勝心。

“求知慾”強的孩子有多棒?

主動學習

求知慾離不開對外界的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強烈的問題意識也不可或缺。

這些因素都利於孩子主動學習,自覺接受新鮮知識。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遠古時代,由於當時人類認知有限,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催生了一個個真摯動人的神話傳說。

而孩子們由於尚未接收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往往以赤子之心主動觀察世界,提出問題並希望得到答案。

求知慾強的孩子,往往具備主動學習的思維方式,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和能力都較常人強。有利於孩子發展興趣,發揮內在動機不斷成長。而且上進心和勝負欲較強,更容易成為“領頭羊”。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發展潛能

求知慾強烈的孩子,創造力和創新思維更加活躍。另外,由於對外界的刺激感知敏銳,更容易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避免天賦的浪費。

一個對外界反應遲緩的孩子,很難及時覺察自己的心理波動和真正欲求。對什麼都很難產生興趣,自然也不利於自我潛力的發掘,反而容易埋沒孩子的天賦,庸碌一生。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求知慾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孩子開啟未來的一把鑰匙。但由於誤導性預判,家長往往親手磨滅了孩子的求知慾。為了避免這一情況,家長該怎麼做呢?

謹防“誤導性預判”,家長該怎麼做?

1. 及時溝通,拒絕給孩子下定義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過,“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家長也應如此。在做出判斷和決定之前,不如靜心聆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開口表達自己的機會。

與其給孩子下一個個僵硬的定義,將孩子困在重重牢籠裡,不如彎下腰來,俯身傾聽,避免誤判。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交談,傾聽孩子的內心。如此不僅有助於構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還利於加深互相瞭解,促進家長對孩子的認知更新。

2. 耐心應對,避免磨滅孩子求知慾

面對孩子天真稚嫩的發問,有些家長選擇了嘲笑和忽視。須知,

每一個稀奇古怪的問題都是孩子求知慾的載體。

如果家長粗暴以對,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慾望,即使不明白也再難開口。不僅減少了孩子的知識攝入,也會漸漸磨滅其求知慾。

這樣一來,孩子很難對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產生興趣。一旦產生厭煩、排斥心理,就很難重燃興趣之光。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因此,家長要耐心應對孩子的發問,避免有關孩子的消極經驗的發生,也就能有效防止誤導性預判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3. 給予期待,鼓勵孩子不斷前行

心理學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透過抓鬮隨機確定了一批學生,並告知他們是透過心理測試選出的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在這種“期待”下,學生果然都取得了很大進步。

由此可見,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沒有人給予孩子“我相信你可以”的信任和期待。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發展與改變如影隨形。家長要適時給予孩子真誠的鼓勵,激勵孩子不斷進步,以此擊破誤導性預判的固有印象。

別急著給孩子下定義,謹防“誤導性預判”,阻礙孩子前進的腳步

避免誤導性預判,才能減少家長先入為主的印象對孩子的傷害和禁錮。

結語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這樣一段:“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又何嘗不是今世的註解呢?

在這個什麼都善變的今天,不妨也以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避免先入為主的預判,拒絕思維慣性的牽絆,撥開浮雲見朗月青天。

(圖片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這裡是每天聊教育,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