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簡介王媛慧的姨娘袁水玉正是江蘇省非遺保護專案啟東色織土布技藝的傳承人

紡紗曲是幾級曲子

“月牙掛在樹梢上,小油燈一點紡紗響,娘在納鞋爺編筐,張家大姐呀紡紗忙……”前段時間,一曲《紡紗謠》唱響在一衣帶水的崇明島,盡顯屬於沙地的人文底蘊。

它的創作者,崇明區文化館的文藝工作者王媛慧,是地地道道的啟東90後姑娘。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文二代”的藝術天賦

2017年,研究生畢業後,王媛慧進入崇明區文化館工作。在她身上看不出絲毫初入職場的青澀。因為,對於文化館以及群眾文化工作,這個“文二代”實在太熟悉了。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在《迎國慶》歌曲創作筆會暨新作品交流研討會上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和姚峰老師(姚貝娜的爸爸)的合影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和張海寧老師的合影(張海寧,上海音協音樂文學協會的會長,他是著名的詞作家,代表作《愛情鳥》等。)

王媛慧打小在啟東的文化館長大,父母都是文藝工作者,父親擅長音律,母親喜愛作詞。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上世紀九十年代,文化館還沒搬遷,在人民橋那邊。大院裡有職工宿舍,館內經常有演出,她一直看。”母親袁水芳介紹,王媛慧3週歲在父親的教授下開始學手風琴,一年後便登臺演出了。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藝術細胞與生俱來,14歲,王媛慧創作了第一個舞臺劇劇本。從匯龍中學畢業後,她順利考入南京藝術學院作曲系。她本科藝考面試演唱的是極具沙地特色的《啟東山歌》。2014年,王媛慧又考入南師大音樂製作科技專業深造。

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近些年,文化館也擔負起了創作、宣傳本地文化的職能。會作詞作曲,更會製作的王媛慧,成了不少業內專家口中的“王全能”,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這首《紡紗謠》就備受推崇,被上海音樂家協會音樂文學專業委員會評為2018年度學會獎優秀歌曲。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巧姨娘是歌裡的“張家姑娘”

土布在崇明擁有600多年曆史。昔日,崇明有女兒出嫁,母親會將土布作為嫁妝。而王媛慧對於土布的記憶,源於家鄉啟東。

啟東與崇明同屬沙地,有著一樣的風土人情。上世紀70年代,在啟東鄉間,紡紗織布是姑娘們的必備技能。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我的奶奶就是紡織能手。在曹家鎮的老宅上,有一架木質的紡車。我年幼時,已鮮少使用,轉起來會吱呀吱呀地響。”在王媛慧看來,時移世易,傳統手藝雖沒了多少實用價值,但記載著人與人、人與歲月的情誼。

王媛慧的姨娘袁水玉正是江蘇省非遺保護專案啟東色織土布技藝的傳承人。“我曾見她腳踏織布機,將五顏六色的棉線織成土布。”王媛慧有一條漂亮的土布裙子,正是巧手的姨娘一梭一梭精心紡制的。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紡紗謠》裡,有一句詞“一囊棉花做到頭,都誇張家巧姑娘”。“巧姑娘”原型正是袁水玉。“姨娘生在七月七,七巧節,又有一雙靈巧的手。於是稱她作‘巧姑娘’。”至於為何沒寫“袁家姑娘”,王媛慧笑者說,是考慮到字的音節,張口音更易上口。

她為呂四寫過一首《海婆娘》

這並不是王媛慧首次創作。2016年,她曾以呂四漁號為音樂元素,與市文化館楊曉燚館長合作,譜寫了一曲原生態無伴奏合唱《海婆娘》,由母親袁水芳作詞,市文化館黃琴老師主唱。

當年,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首屆“吳歌論壇”在啟舉行。《海婆娘》作為10多支吳語民歌之一,入選“優秀吳歌展演”。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正是這件作品,讓王媛慧懂得了傳承的意義。“2006年呂四漁號就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其傳承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人們的審美傾向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創新的基礎上傳承,或許是民族音樂煥發生命力的最佳途徑。”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時隔3年,王媛慧寫下這首《紡紗謠》同樣是為了傳承。“因為家鄉啟東的原因,我對崇明感到分外親切。”王媛慧說,她和很多前輩們都在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崇明,瞭解沙地文化。

啟東90後小姐姐,一曲《紡紗謠》唱響沙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