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小雜糧闖出“致富路”——河北尚義縣下馬圈鄉發展小雜糧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12-21
簡介突破壁壘 打造載體規範管理下馬圈鄉生態環境優良,是穀子、糜黍、雜豆等小雜糧理想生產地,悠久的種植歷史使得這裡生產的小雜糧型別多樣、品質優良,在周邊地區享有盛譽,美中不足的是近年來,由於農村“空心化”和市場價格的影響,全鄉小雜糧種植面積一度不

奶花豆是什麼豆

小雜糧闖出“致富路”——河北尚義縣下馬圈鄉發展小雜糧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下馬圈鄉地理位置偏僻,位於河北省尚義縣西南端,屬壩下丘陵地貌,境內山高溝深地形複雜、晝夜溫差大。全鄉可利用耕地總面積2萬餘畝,常年耕種面積為1萬餘畝,耕地基本碎片化。截止到2018年底,全鄉戶籍人口共1875戶4334人,其中建檔立卡人口785戶1548人,常住人口1440人,貧困發生率為10。54%。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如何高質量的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擺在縣鄉兩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下馬圈鄉黨委、政府立足區域稟賦,鎖定傳統種植業,以發展小雜糧產業為抓手,趟出了一條集種產銷為一體的鏈條式發展路徑,夯實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

突破壁壘 打造載體規範管理

下馬圈鄉生態環境優良,是穀子、糜黍、雜豆等小雜糧理想生產地,悠久的種植歷史使得這裡生產的小雜糧型別多樣、品質優良,在周邊地區享有盛譽,美中不足的是近年來,由於農村“空心化”和市場價格的影響,全鄉小雜糧種植面積一度不足5000畝,產量僅作為本地口糧補充。其次,留守農民基於傳統種植模式,生產無序,種植方式隨意,種植管理粗放,組織化生產意識淡薄,導致農作物產量低,農產品品質和規格不統一,商品率不高,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的銷售收入,挫傷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小雜糧闖出“致富路”——河北尚義縣下馬圈鄉發展小雜糧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思路決定出路。縣鄉兩級政府積極轉變思路,創新工作舉措,於2018年下半年成立覆蓋全鄉的鑫盛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統一規範管理,突破產業發展壁壘,全面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統一優良籽種,投資35萬元與張家口市巡天種業購進“張雜6號”、“張雜13號”谷種,以及“英國紅”等芸豆良種,改變農民隨意選種而導致種植品種良莠不齊的現象。

——定期邀請農科院專家對全鄉農民進行種植前的技術培訓和田間管理的技術指導,截止到目前已培訓14場次,受眾群眾達620人。

——引進新型種植裝置和覆膜種植新技術,進行模式化、標準化種植管理。

下馬圈鄉鄉長張鳳勇說:“透過推行合作社模式統一管理,今年種植的小雜糧顆粒飽滿,產量質量都優於往年,穀子畝產高達500斤,高於往年20%多。”

密織網線 構建多元保障機制

下馬圈鄉積極拓寬資金收入渠道,2019年,整合縣級扶貧資金259。8萬元,築巢引鳳吸引返鄉創業青年張鳳國投資124萬元成立道源農業有限公司,在該鄉上馬圈村選址建設佔地4000平方米符合SC質量認證標準要求的小雜糧加工廠,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包裝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其優質安全的雜糧加工流水線,使該鄉的小雜糧加工水平和包裝檔次實現“陽春白雪”的完美逆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為躋身北京、天津等一線城市市場創造了先決條件。

此外,該公司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完善了市場連企業、企業連農戶的有效銜接,夯實了企業和農戶雙贏的利益機制。其中,值得一提“二次分紅”模式獨具匠心,凸顯了民本情懷。

鄉黨委書記銀華解釋:“除了高價收購農民手裡的雜糧,加工廠還計劃將自己的部分盈利,作為分紅髮放給種植戶以資鼓勵,2019年實施的標準是按0。5元/斤,這也是當初成立小雜糧加工廠的初衷之一。”

下馬圈小雜糧屬旱作農業,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該鄉探索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多重保障模式,2019年鄉政府出資9萬元,在中國人保加入“穀子種植保險”及600元極端災害保險金,有效提高種植戶抵禦災害的能力,築牢農業產業發展“防火牆”。此外探索推進“土地託管”模式,將失去勞動能力農民的耕地由合作社託管經營,農產品銷售收入扣除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後,剩餘歸農戶所有,不僅增加失能老人收入,也為合作社擴大生產經營提供了廣闊空間。

培樹品牌 拓寬市場銷售渠道

品牌建立是產品變為商品的關鍵,該鄉不斷強化品牌觀念、培樹品牌意識,為小雜糧銷售插上騰飛的翅膀。

下馬圈小雜糧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完全符合“無公害產品”和“綠色食品”標準要求,契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食品理念。以此為著力點,該鄉加快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水平,精心設計豐富多樣種類,不斷完善“三品一標”體系建設,著力打造“高大上”生態小雜糧。目前,鑫盛農業生產合作社和道源農業公司申請的“谷豆生涯”商標現已成功註冊,綠色食品標識、農產品地理標誌和SC安全生產標識正在申報,“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在緊鑼密鼓謀劃建設。

小雜糧闖出“致富路”——河北尚義縣下馬圈鄉發展小雜糧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在擦亮品牌的基礎上,下馬圈鄉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並駕齊驅發力打造農產品銷售新突破。透過縣鄉兩級電商平臺及電視媒體助力,“下馬圈小雜糧”、“正果小米”線上銷售額已達30萬元。於此同時,線下銷售也如火如荼,小米、藜麥、奶花豆、黑豆等十餘個雜糧品種,透過消費扶貧途徑,到目前,已累計銷售210噸,銷售額突破420萬元。此外,該鄉還將在小雜糧深加工上下功夫,計劃開發方便食品、保健食品、酒水飲料等產品,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產業收入。

釋放紅利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小雜糧具備‘小雜特’的特點,種植面積小、品類繁雜且具有特殊的營養成分,具有顯著的醫療保健功效,是安全健康的理想食物和保健佳品。”尚義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繼元出生在下馬圈鄉,談起老家的小雜糧,他讚不絕口。

下馬圈鄉小雜糧生產方式安全,種植成本低,具有普惠特質,更能激發群眾參與種植的熱情度,對於助推全鄉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接“地氣”。

“種穀子,能脫貧;小雜糧,可致富”,作為立鄉產業,整體打造小雜糧生產基地,現已成為全鄉上下的普遍共識。目前,全鄉種植戶434戶984人,佔常住人口68%,全鄉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7152畝,雜糧生產總量200餘萬斤,種植雜糧人均增收3653元,其中谷子產量達140萬斤,雜豆產量60萬斤。

“今年特別心寬,2019年,我家種了15畝穀子,新品種產量高,共收穫了8千斤。加工廠收購價格也高,2。5元/斤,足足高出市面價格40%,全部賣給了加工廠後,沒想到,還收穫了意外之喜,除了2萬元交易金,加工廠還給了4千元的“二次分紅”,明年我得再承包一些地,多種一些。”陽高窯村的老人趙子涵高興之餘也在做著下一年規劃。

“老了,身體不好,什麼活兒都幹不了,幸虧有合作社‘幫忙料理’,我什麼都沒操心,3畝地,就拿到了3800元錢,多虧了黨的好政策!”下馬圈村75歲的老人馬濟發話語間透著感激。

在做強做大小雜糧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全面夯實脫貧基礎同時,該鄉著眼建立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利用石豁子山風景區、古長城遺址和銀子河水產養殖園區周邊優美的自然風光,積極招商引資,打造民宿旅遊、農活體驗、山地運動等一批以休閒、養生為重點的田園綜合體專案。同步推動發展特色養殖業、旅遊業和文化養老等產業。

編輯校對:王健任 崔筱萌

原標題:《小雜糧闖出“致富路”——河北尚義縣下馬圈鄉發展小雜糧產業的實踐與探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