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簡介01何謂天問本次天問一號任務對於我國乃至世界航天界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因為它不只是我國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任務,它是人類首次在一次飛行中完成環繞、降落和巡視三項重要任務

螢火一號和誰合作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助推下,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升空。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01

何謂天問

本次天問一號任務對於我國乃至世界航天界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因為它不只是我國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任務,它是人類首次在一次飛行中完成環繞、降落和巡視三項重要任務。我國對於火星的探測計劃原本同月球探測一樣分為四個步驟,即:繞、落、巡、回。

不過由於我國早年大推力、遠端火箭技術不成熟,一開始的環繞任務“螢火一號“計劃與俄羅斯合作,借用俄羅斯的大推力火箭完成。

但是,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火衛探測器於2011年發射出現故障,我國的”螢火一號“也沒能抵達火星,而是墜落在了太平洋。由此,一步錯、步步錯,按計劃執行降落任務的”螢火二號“也被迫推遲,我國整個火星探測計劃被迫更改。

這次挫折之後,我國決定不再借助外國機構,而是獨立自主研發大推力火箭。這樣又經過了長征五號的研發過程,才有了今天的”天問一號。

因此,為了彌補我國被拖後的火星探測計劃,同時得益於長征五號較大的有效載荷空間,我國特別設計了這次人類首次集“繞、落、巡”三項任務一體的火星探測計劃。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本次任務,執行時間跨度大、任務執行難度大:天問一號需要耗時7個月經霍曼轉移軌道抵達火星,經過減速被火星引力捕捉,據計算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11日也就是明年的大年三十當天被火星引力捕獲,而後在4月23日開始著陸火星,著陸成功後將放出巡視車進行為期70天的火星地表巡視任務。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在此期間,因為地火距離太遠,無法做到有效的精準遙控,因此從軌道轉移到飛行姿態調整再到投放探測器著陸,幾乎全部操作均由天問一號自主處理。當闖過這一系列的難關屆時,天問一號的任務才算成功完成。

02

為何是火星?

人類對於火星的嚮往,可謂又來已久,在古代人們就開始了對這個地球近鄰的觀察與猜測:希臘認為火星是戰爭之神的象徵,而古老的東方則把火星稱為熒惑。到了科學興起的現代,人類對火星的好奇與興趣更是日益濃厚,在拋除了古代的玄學幻想後,人們賦予火星的更多的是科學幻想:火星運河,火星人,等等猜想不斷湧現。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火星人臉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火星運河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科幻小說中的火星人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電影中的火星人形象

而將幻想轉換為行動的,是1960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首顆探火衛星——火星一號,雖然失敗了,但是卻就此揭開了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之旅。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包括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中國在內的十餘個國家陸陸續續發射了60餘個各型火星探測器,而其中60%都失敗了,而在成功的20多箇中,僅有美國的7架探測器成功著陸,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勇氣號、好奇號。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勇氣號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好奇號自拍

如此艱辛而漫長的探索之路,人類卻始終鍥而不捨,這是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火星距離我們很近嗎?

事實上,除去人類天生的好奇心,火星真正吸引人類的,有三點:

首先,相似的宇宙空間位置以及行星特徵下,完全不同的結局。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火星和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特徵最為相近的:有大氣層、也許有水的存在、有相似的自轉和引力以及類似的自轉軸偏角。正是在這麼多的相似點下,科學家推測火星在數億年前的環境與現在的地球極為相似。但是卻因為各種原因,演化為了如今這樣的死地。進一步探索火星,就能夠找出火星環境劇變的原因,這對於人類來說具有重大的科學和社會價值。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探索行星環境變化的相關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其次,可能存在的豐富資源。

既然火星曾經存在過和地球相似的地表環境,就意味著火星上極有可能存在同地球類似的資源——金屬礦藏、稀有元素等等。這些資源就代表著能量與物資,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當選,稀缺的從來不是需求,而是原材料。這些豐富的資源彷彿一塊巨大的吸鐵石,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當然,資源的勘探和開採對於當前的人類依然是十分艱鉅的任務,不過,科學探索要做的,就是發現寶藏並留下藏寶圖,剩下的就交給人類代代相傳的貪婪。

最後,更為遙遠與偉大的殖民。

這個字眼也許更應該出現在科幻小說之中,比較對於當下來說,這是多麼的遙不可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火星得天獨厚的宇宙空間環境對於人類來說,是殖民外星的最佳選擇,雖然那裡有時會有零下一百多度的寒夜,但是那裡也有30多度的白天。並且存留的大氣層將提供良好的保護,這一點是其他行星所不具備的,這意味著人類以後可以自由的生活在大氣保護之下的火星,而不是像在月球一般,在一片真空中用厚重的宇航服保護自己。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03

穿越時空的問答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型,何由考之?

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楚國大夫屈原向著天幕吟出的千古絕問,這一句句的反問中透露著那個矇昧初開的年代中,人類對與天地宇宙最本真、最純粹與最強烈的好奇和探索。這種純粹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索精神正是人類能夠從樹上猿人一步步走入高樓大廈的重要動力之一。這種敢於探索的精神和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同樣在厄拉多塞內斯、蘇頌、萬戶、郭守敬、哥白尼、伽利略等一代代人身上不斷閃現。

然而,自冷戰結束以後,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彷彿在一夜之間被強大的地心引力束縛住了,各種航天計劃與科研專案遭到大幅的削減。曾經依靠笨重的電子管計算機六次成功登月的美國,如今用著積體電路的他們卻只能望月興嘆。

是技術的退步嗎?不,是那種最本質純真的探索精神在電子泡沫和資本市場中被一步步消磨殆盡。人類開始在虛擬的世界中徜徉,逐漸忘記了頭頂的星空和祖先的一聲聲疑問。

然而,就在今天,在兩千多年後的中華大地上,以天問為名的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終於有人再次拾起了這首千古絕問,並用科學與行動做出了迴應。而伴隨著天問一號升空的,是這片土地上無數熱切注視著那道白色痕跡的人們,在這些人身上、在東方的古老大地上人類的探索之光與好奇心再度迸發出又一輪光芒。

這穿越時空的回答

2020年7月23日海南文昌火箭發射的隆隆聲,彷彿一句句穿越時空的回答。告慰著無數對世界和宇宙滿懷好奇與憧憬的先輩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