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簡介還有始建於明末,完工於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安全的黑井慶安堤,以及那些古鹽井,煮鹽灶,彷彿在向人們傾訴著歷史的久遠和滄桑的變遷

白井在什麼地方

“曲徑高山險,山巒欲接天。萬山相對峙,一水送溪煙。”這詩寫的便是龍川江黑井鎮。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黑井鎮俯瞰圖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龍川江

楚雄境內,在龍川江兩側錯落的便有一座古鎮——黑井古鎮。這裡古風猶存,文化氣息濃厚,村子裡7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都能寫得出一手好字。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據《黑鹽井志》記載,一個村裡人有頭黑牛特別壯,某天在山間放牛,結果不小心把牛丟了,他沿著牛腳印找到這黑牛時,牛正在舔地上的鹽水,因此發現了鹽井。為紀念這頭黑牛的功績,遂稱此地為“黑牛鹽井”,後稱“黑井”,黑井鎮也因此得名。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雲南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口鹽井——黑井和白井,兩口井遙相呼應,且兩井所在之地,後來都成為了兩個遙相呼應的縣城:黑井叫鹽興縣,白井叫鹽豐縣。再後來,白井所在的鹽豐縣成了大姚縣的石羊鎮,黑井所在的鹽興縣成了祿豐縣的黑井鎮。

鹽井為何叫黑井?

鹽是白色的,所以當第一次聽到黑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將之與鹽聯絡在一起。及至後來,做關於鹽文化的挖掘時才驀然發現,黑井在雲鹽史上的重要性不一般。如此問題就來了,與鹽井有關卻又叫黑井,白色的鹽與黑色的井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絡和必然的關係呢?

一番探究之後終於弄明白,原來叫黑井是與一條黑牛有關。相傳彝族女李阿召在此放牛時,發現有一條黑牛常獨自跑到一個洞口舔食泉水,阿召也學黑牛去舔,感到滿口生津,渾身是勁,於是跑回家裡告訴族人,從此村民們採此滷而食,並將此井命名為黑牛鹽井,這也是“黑井”名稱的由來。

古時,黑井鎮是雲南黑白兩大產鹽地之一的黑產鹽地,因其鹽質高、味正、滲透力極強,而有“兩迤名高第一泉”的美譽。黑井的鹽滲透力有多強?切十片生肉,只在最上一層撒些鹽,半天時間,就可滲透到最下一層肉片上。這樣的滲透力,其它的鹽是做不到的,即便多給上半天的時間,鹽味也無法滲透到最底層。黑井的鹽有多正?也就是著名的宣威火腿如果不用黑井鹽,就怎麼也做不出宣威火腿的味來。

從青銅器時代就挖池儲滷,用原始薪炭方法制鹽,到南昭國時用釜煎熬鹽,黑井產鹽的歷史悠久,技術日趨成熟。初時,黑井鹽還是王室貢鹽,到西漢時,黑井成為雲南出廠井鹽的重鎮,到清朝黑井鹽業達到鼎盛時期,年廠食鹽5千多噸。鹽稅收入達到雲南省鹽稅收入的三分之二,在雲南省財政賦稅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曾形容“黑井鹽,白如雪,不苦澀”。

今天,走進黑井古鎮,無論你是居高臨下俯瞰整個黑井還是站在五馬橋頭仰望對峙的大山,無不感受到當年黑井的商賈興盛景象:距五馬橋不遠的江邊是熱鬧的碼頭和商品集散地,山間古道上是絡繹不絕、成千上萬的馱鹽馬幫,鹽商在此集散,各種文化也在此融合、滲透、演化著黑井的文明和繁榮。

黑井之鹽技

清朝康熙年間,《滇南鹽法圖》對於雲南古代井鹽的生產就有了比較具體及詳盡的描述,後來有學者和專家剖析,井鹽生產主要分為自然滷泉直接利用、陸上造井取鹽和河中造井取鹽三種類型,尤其河中造井取鹽是雲南井鹽生產中的一大特色。

黑井產鹽的歷史悠久,所以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有語:“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以報……”當中提及的黑井,就是大理國僅有的9個鹽井之一。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背鹽雕塑

最古老的黑牛鹽井開採於漢代,古鹽坊曾是黑井造鹽的核心地點,也是黑井財富的來源所在。在黑牛鹽井廣場,記者走近早已廢棄的滷池,根據記載瞭解到,元代以後,黑井開始大批次開採鹽。這裡的鹽井是斜井,深50米,這個井就在黑牛廣場後面的山下,也就是大井的後面,一般人不在意是看不到的。這個井口有石砌券門,高2。2米,寬1。2米。元、明時期以大桶裝滷水由2人沿臺階運出井口,清代改用木竜(竹木製活塞)逐級上送。這個井於1993年停用,但生動的鹽工背鹽的雕塑依然在向世人述說著逝去的一切。

一路走來,幾乎點點滴滴落滿塵埃的歷史都在講述著這座曾經的鹽都過去何等輝煌——武家大院是古鹽鎮的縮影和寫照,“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貞節牌坊、道光皇帝的御筆、飛來寺、以前曾產過鹽的鹽井及滷水池子仍留在那裡。在龍祠內懸掛著雍正皇帝所題寫的牌匾,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是雍正皇帝對當時黑井滷水惠澤天下的評價。還有始建於明末,完工於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安全的黑井慶安堤,以及那些古鹽井,煮鹽灶,彷彿在向人們傾訴著歷史的久遠和滄桑的變遷……

出得鎮來,在喧囂之外的一塊空地上,依然猶存的曬鹽場和孤零零的曬鹽篷似乎早已移出許多人的視野,倒是對鹽文化感興趣之人,少不了要在這裡耗上一陣時辰。先說曬鹽篷,其實在造型、用材上與石羊曬鹽篷並無二致,倒是旁邊的一架風車引發了記者的興趣。其實細細想來,在過濾滷水的材質上既然選用了可以快速蒸發的草類,那麼風車的用途也就不言而喻,在需要加快蒸發的時候,助一臂之力。

從留存的曬鹽場內看到,這裡的鍋鹽也很有特點,其實能看懂行道的人一眼就發現,整齊劃一的行間距排列,正是在熬製鹽的過程中,儘量提高工作效率的表現,更體現了古人制鹽之技的先進和成熟。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黑井在明清時期,是雲南的納稅大戶,為當時的經濟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老人說,黑井最繁華時,押送鹽的馬幫隊伍長達幾公里,從鎮中穿過,留下一錠錠白銀。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歷史上曾是一個縣的縣府所在地,黑井的地位自古就不一般,所以被譽為千年鹽都,還是雲南四大古鎮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黑井目前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凹凸的石板路、斑駁的紅砂牆都是時光留下的痕跡,多達21處文物保護單位,是祿豐縣乃至楚雄彝族自治州有名的文物大鎮。

如今,來到黑井的人們,一般都會沿著這樣的線路:黑牛鹽井——慶安堤——真覺禪寺——文廟——進士院——武家大院——七星臺——大龍祠——五馬橋——節孝總坊,走上一圈,加上還有古鹽坊、古墓等古蹟,一天的時間顯得十分緊湊。

但正是透過這一走一看,你就發現,黑井最繁盛的時候,居住著3萬多人,每年熬鹽5000噸,“黑井千家,皆灶戶也”。產出的鹽由馬幫、鏢局經驛道運出黑井鎮,運到南疆數省,運往邊陲鄰國。

據文獻記載:明朝時期,黑井產鹽收入佔雲南總稅賦的67%,南詔時期,當地掘池汲滷,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專供王室的貢鹽;元代,朝廷置威楚路提領管黑鹽井鹽運使司。但在這兩千年中,黑井僅僅開挖了兩三口鹽井。明洪武年,黑井設正五品的鹽課提舉司,直隸於省。朝廷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開發黑井。經過數百年發展,到清朝,黑井鹽業到達鼎盛,鹽稅竟佔到雲南鹽稅的64%。

但如此一個繁華的鹽都,後來卻慢慢沒落,原因何在?其實,黑井之所以聲名鵲起,與當時所處的歷史年代有關,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黑井又被歷史遺忘。

眾所周知,黑井是井鹽,製鹽主要依賴煎滷的方式,也就是用火煮滷水而得鹽。黑井地區無煤,製鹽和日常生活都依賴木材。煎1斤鹽要消耗3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還需要半斤左右,僅煎鹽用柴,每年就要用掉1。5萬噸木材,生活用柴又需5000多噸,需求之大可想而知。黑井煎鹽史有上千年,這樣一個小鎮,根本沒有足夠的木材資源,只能從外地購買。“伐木從何來,來之千里外”,南來北往運鹽的馬幫又多了一趟生意,就是馱柴進黑井,馱鹽出黑井。一座座柴山在馬背上移動,幾十裡山路的運費,增加了煎鹽的成本,黑井鹽的價格日漸上漲。而更讓黑井人措手不及的是,海鹽的侵入像風一樣轉眼遍及內陸各地。黑井煎鹽最頭疼的問題是柴貴,海鹽恰恰佔盡了不需要烘製原料的先機。加之黑井鹽業自身存在的一些侷限和問題,一座千年鹽都就這樣逐漸走向了沒落。

斗轉星移,滄桑變遷。千年的鹽都衰落了,但是黑井沒有衰落,古老的鹽業正在用另外的一種方式潤澤著它的後人。今天,“鹽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的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的如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在2000年鹽文化的作用下,黑井遺存至今的古建築、古民居遍佈全鎮,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典故傳說、名人軼事豐富多彩,底蘊深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成為楚雄州古文化、彝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歷史文化名鎮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寶貴物質精神財富,隨著時光的流逝,黑井的歷史價值日益凸顯出來,近年來,黑井古鎮旅遊人數、旅遊收入快速增長,已經成為雲南旅遊的新亮點,黑井也借雲鹽產業的發展、雲鹽文化的再發掘,又一次迎來其別樣的輝煌和繁華。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圖片by人小鬼大

來黑井古鎮,最好選擇坐火車,有幸還能坐上年代感十足的綠皮火車,雖然慢些,但沿途穿過的山和水卻是美不勝收。自駕也美,可路況不好,沿途顛簸,危險性也相對較高,需要有熟悉路況的老司機帶路才行。若坐火車,到黑井站下,出站向北,便可抵達黑井古鎮。可選擇坐小馬車進古鎮區,景區門票30元,非常便宜。或者可以跟著當地人,沿鐵路進古鎮,便可不用門票,但是進不了武家大院等景點。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一腳又一腳踩在亂石鋪平的古道上,發出或沉悶或清脆的響聲,亦或是悄無聲息,感受時間流逝帶來的寧靜與滄桑。遊黑井,最合適的方式便是慢行與細品。偶爾遇上殘留尚在使用的鋪臺,可買上些輕巧的可人玩意兒,比如鹽塊、繡花鞋等。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圖片by人小鬼大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沿著龍川江北行,有一處酒香四溢的小鍋酒廠。採用傳統的手工土法釀造,這裡釀的小灶酒醇香清冽,買上幾壇,帶回家與友人痛飲、一醉方休,也不失為一大快事。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小灶酒 圖片by小施

再往前,街尾處有一牌坊,是著名的“貞孝總坊”。據傳,此牌坊乃是慈禧下旨為幾十個女子所共立,是一座牌樓式全紅砂石質牌坊,且雕工精巧。這座牌坊最特別之處在於“鳳上龍下”,而留存的牌坊中,多是“龍上鳳下”。鳳上龍下,則彰顯出慈禧垂簾聽政在當時的權威。除開母系社會、武則天時期,古時的女權或許在慈禧時最盛,不過不是在女性手中,而是在慈禧一人手中。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貞孝總坊

過牌坊,左轉,乃是擁有傳奇故事的五馬橋。五馬橋連通龍川江兩側,讓兩岸人民得以交流。有傳在元明時,此橋常被洪水沖走,後康熙年間,三個叫花子在橋址處立了五個木馬作為橋墩,後洪水再來,橋墩仍在,康熙重建此橋後便稱“五馬橋”。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漫步五馬橋,山間江面吹來的風拂過臉頰,帶來絲絲涼意。在西北方有山,為萬春山麓,山上有大龍祠、七星臺、將軍墓等,黑牛鹽井遺址也在這附近。大龍祠始建於明代,坐西向東,雄踞七星臺上。大龍祠內有一匾額高懸,上書“靈源普澤”,為雍正皇帝親筆。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喜好爬山,則可前往飛來寺。與各地飛來寺、飛來石有相同的傳說,都是一夜之間飛來。飛來寺位於半山腰,但山勢陡峭,從山頂俯瞰,整個廟宇如盤踞山巒的大鵬,振翅欲飛。在此處可鳥瞰全鎮,奔騰的龍川江、如星星散落的民居、建築等都清晰可見。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往北而行,至文廟街,此處有武家大院,於道光十六年始建,咸豐年間方擴建竣工。武家盛極一時,可謂富可敵國。站在大院南廂房三樓,可鳥瞰黑井鎮全貌。其平面格局取“六位高升、四通八達、九九通久、王隱其中”四個意境來設計,裝飾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非常精緻。武家大院是雲南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若買了票,則可進去細細觀摩每一處細節,感受一磚一瓦一雕刻的故事。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黑井文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坐北朝南,歷經四百年風風雨雨,仍屹立不倒。看遍了牽馬馱鹽的商人走過,聽慣了馬蹄聲和商人的吆喝聲。有名宦祠、先賢祠、鄉賢祠等,東西石壁須彌座上刻有6幅精美浮雕,最惹人好奇心的是東側的“九獅戲珠圖”。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文廟背後,就是堪稱百年“小長城”的慶安堤。慶安堤在龍溝河與龍川江的交匯處,安慶堤,是黑井古鎮在屢遭山洪之害後,於明末修築的長達300多米的抗洪堤壩,明末始建,清道光年完工。從建成日起,一直在防洪和防泥石流方面功效顯著,甚至有專家認為慶安堤是僅次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慶安堤的粘合材料是由糯米、石灰、豆漿、膠泥土混合而成。全以紅砂條石加三合土、鐵榫卯合築就,猶如長城城牆般,屹立鎮外山坡,抵擋了無數次泥石流的衝擊。

爬上半山腰的真武觀,觀裡有身著道袍的道士,玉皇閣裡供的是玉皇大帝。可凝神細聽,大殿裡播放的梵音,卻是“南無阿彌佗佛”經文。幾位老奶奶正虔誠的跪拜上香,臨了,還用勉強可辨的土話夾雜普通話,跟我們說:投點香油錢啊,積德、積福。

往功德箱裡放完了錢,楞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這是道觀乎?佛廟乎?咱中國最最傳統的本土道教,何時與印度傳入的佛教合二為一了?

再往山上,還有飛來寺,古僧人墓群,其中的高僧寬宏法師曾先從軍後出家,故又稱將軍墓。但因地處山高路遠,腳力不逮,也就作罷了。

況且去了又如何,高僧圓寂多年,這山中道觀之迷,誰來解惑?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在黑井鎮的北方盡頭,有古法制鹽作坊,在這裡,可以親自體驗製鹽的樂趣。用模具盛鹽,壓實,還可自己寫字作畫等,在火中燒製定型後可自行帶走以作紀念或贈與友人。據說,古時有些人家太窮,就在鹽塊上系一根繩子,直接拎著繩子在湯菜裡過一下就拎出來,這樣就算放過鹽。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除了感受古風,黑井鎮還有一石榴園,這裡產的石榴籽白且甜,可與蒙自的石榴相提並論。五月開花時,紅綠相間,風一吹,搖曳生姿;待到九十月結果時,又可大飽口福。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黑井鎮雖不大,一天就能細細體驗到每一寸土地,不過這裡的美食卻極有特色。去黑井不嚐嚐石榴花就算白去了,曬乾石榴花,浸發後,同韭菜一起炒,味道鮮美。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灰豆腐,外表和油豆腐有點相似,但比油豆腐大很多,外層有嚼勁內裡口感又很嫩。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若是到了黑井鎮,必吃的還有牛乾巴,牛肉風乾切片,拿油炸,香氣四溢。

曾經富甲雲南的小鎮,你還記得嗎?

鹽都雖然沒落,輝煌不再

但歷史的痕跡猶存,精神仍在

且特色美食頗多

喜歡靜謐或美食的朋友到此

必然不會失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