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簡介也就是說朱祁鎮帶走的50萬軍隊絕大多數都是從徵、歸附兩類兵士,而明朝軍隊的主要來源是垛集軍,他們在地方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創傷

建設兵團戶口是軍籍嗎

對此,瓦剌也先也很絕望,從朱元璋開始,到朱棣,到朱瞻基,幾十年來,明朝將領有事沒事帶一大票軍隊來草原旅遊,自己只能到處跑,好不容易出現一個腦袋進水的明朝皇帝,自己把自己的50萬明軍坑沒了,自己終於揚眉吐氣了一番,但是依然攻不下北京城,這劇本不對啊,不應該是自己重現金國攻克北宋,俘獲二帝(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的榮光,順利稱王嗎?

瓦剌也先的疑問也問出了核心問題。

明明在土木堡,明朝損失掉了京軍主力,為什麼北京城還有那麼多軍隊?為什麼明朝沒有天下大亂?為什麼中央朝廷還能控制住地方?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這不科學!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可以從明朝衛所制度中尋找答案。

衛所制度

明朝學習和模仿唐朝府兵制度,創造出衛所制度,衛所制度的基本內容是平時把軍力分駐各地方,戰時才命將出師;將不專軍,軍不私將,軍隊屬於國家。

衛所為明朝初期軍事上的基本組織,其編制以保甲法為基礎。明制保甲稱為裡甲,每裡十甲,每甲十戶,又甲首一戶,每裡共百十一戶。衛所的編制也和保甲制差不多。

根據《明史》記載:“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人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聯此以成軍。”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這裡的衛指的是一兵團單位,設有指揮使(也就是一衛最高軍事指揮官),管轄5個千戶所,一共5600人;每千戶所(1200人)管轄10個百戶所(120人),每百戶所管轄2個總旗;每各總旗管轄50人左右,小旗管轄10人左右;各衛又分統于都指揮司,簡稱都司。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天下都司衛所,一共有17個都司、3個行都司、1個留守司,392個內外衛,65個守衛千戶所。

明成祖朱棣開疆拓土之後,增設許多新衛所,最巔峰的時候一共有16都司、5個行都司、2個留守司,493個內外衛,359個守禦、屯田、群牧千戶所,各依其方位,分別隸屬於五軍都督府。

所謂五軍都督府,也就是左、右、中、前、後都督府,是明朝初期最高統軍機關,設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命事。

明太祖初下集慶,設定行樞密院,自己為最高主官;又設定諸翼統軍帥府。把樞密院改置為大都督府,以自己兄長之子朱文正為大都督,全國衛軍都屬於大都督府,節制中外諸軍事。後來又因為軍權太重,在洪武十三年在南京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永樂十八年,又在北京重新設立五軍都督府。

都指揮使司,為地方最高軍事機關,統轄省內各衛所,與管民事的布政司,管刑事的按察司,並稱三司。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都指揮使司設立都指揮使1人,都指揮同知2人,都指揮金事4人,隸屬於五軍都督府。

也就是說都指揮使司雖然管轄軍隊,卻只是地方軍事長官。

與五軍都督府平行之機關為兵部,設有兵部尚書、左右侍郎各1人,下設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

在明朝初器,兵部與五軍都督府職權是如何劃分的呢?

五軍都督府總兵籍而不與調發,兵部得調發而不治兵。詳細的說就是兵部有發號施令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率之權,而無發號施令之權。

將領屬於五府,士兵統于都司,遇有徵伐戰爭,則由兵部選好將領充當總兵官,調衛所軍率領之;打完仗之後將領將所佩印還於朝廷。與唐朝的府兵制很是接近。

兵歸衛所,雖然將不知兵,兵不識將,但是由於明朝初期和明朝中後期不同,開國勳貴地位最為尊崇,權力也最重,一般打仗都是武將作為統帥,文臣作為參贊,而不是相反,所以在明朝初期,將領們倒也能發揮正常水平,比如在朱棣、朱瞻基手裡,明朝依然可以開疆拓土,還革除了五代以來諸侯或者藩鎮專擅軍權的弊病。

如果不出意外,明朝初期這種勳貴武將位高權重,文官靠邊站的情況怎麼也要和漢朝、唐朝一樣,延續個百來年,才逐漸走向衰落,乃至於消亡。

然而明朝開國才幾十年,就碰到了和宋徽宗一樣不靠譜的皇帝——朱祁鎮,直接把明朝開國勳貴武將集團全部葬送。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兵士的來源

明朝初期衛所兵士的來源,大概可分四類:

一、“從徵”,明太祖起兵的時候帶出來的部隊;

二、“歸附”,明朝初器削平群雄所得到的部隊及元朝降軍;

三、“謫發”,因為犯罪遷隸為兵士者;

四、“垛集”,朝廷按人口一家五丁或三丁抽一的原則徵的兵士。

關於從徵、歸附、謫發,《明史·兵志》記載:“其取兵有從徵,有歸附,有謫發。從徵者,諸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歸附則勝國及僭偽諸降卒;謫發以罪遷隸為兵者,其軍皆世籍。”

從徵和歸附兩類兵士,都是明朝建立前的老軍隊;謫發一項則純粹以罪人充軍,名為恩軍,也被稱之為長生軍。

而垛集軍才是衛所軍最大的來源。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明史·兵志》記載:“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為軍,衛所無缺伍,且有羨丁。……成祖即位,遣給事等官分閱天下軍,重定垛集軍更代法。初三丁已上垛正軍一,別有貼戶;正軍死,貼戶丁補。至是令正軍貼戶更代,貼戶單丁者免,當軍家蠲其一丁徭。”

以上四種類型的兵士皆為世襲兵,子子孫孫相承;世世代代軍籍,不得更易。其居住地址限於指定的衛所,非經特准,不能遷徙。直系兵士壯丁死亡或老病,則由族丁或餘丁替補;比如住在衛所的軍戶主家死亡,必須勾取原籍族人補充進去。所有兵士有特殊的社會身份,其戶口稱之為“軍戶”,隸屬於都督府,與民戶隸屬於戶部完全不同。

在明朝,軍戶和民戶的區分特別嚴格。

正因為有衛所制度和這些規定,所以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軍隊元氣大傷,但並未傷及基本。

因為所謂的京軍主力大部分都是從徵、歸附兩類兵士,謫發和垛集都比較少,謫發兵士因為是罪人的後代,所有駐守地區大部分都在邊遠苦寒之地;垛集兵士是徵兵而來,大部分都在地方上,不在北京城內。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也就是說朱祁鎮帶走的50萬軍隊絕大多數都是從徵、歸附兩類兵士,而明朝軍隊的主要來源是垛集軍,他們在地方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創傷。

衛所垛集軍全部散落在地方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城保衛戰的時候,朝廷下達勤王命令的時候,明朝全國各地都冒出了大量勤王部隊,這些部隊就是地方衛所上的衛所垛集軍。

為什麼明朝土木堡損失掉了京軍主力,朝廷還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雖然到了明朝中後期,衛所制度產生了種種弊病,但是在明朝初期,這是一種很先進的制度。

憑靠著衛所制度,明廷和于謙才有與也先和瓦剌軍對抗的底氣,最終瓦剌軍在北京城下轉了一圈,實在攻不下來,只能灰頭土臉的回去。

而明朝也因為衛所制度,沒有演變成北宋末期的動亂,實乃國之大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