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 由 全世界原全歷史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1-09-12
簡介箭雨下的斯巴達人斯巴達人被波斯人殺害拋開電影中的美化和醜化,實事求是地看,在戰術層面上,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在溫泉關僅抵抗三天就戰敗,沒有起到為希臘聯軍延遲波斯人南下的作用

斯巴達300勇士有幾部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過路的人啊,請你們告訴斯巴達人,我們遵守他們的法律[戰鬥到死],長眠於斯。

——溫泉關烈士墓誌銘

自古以來,斯巴達勇士血戰溫泉關的傳奇就為人們所傳唱,他們的英姿一次次地出現在油畫、漫畫和影視作品中。2006年版的《斯巴達300勇士》,可能是最近一部關於這個經典題材的史詩大片,那麼,電影中關於斯巴達人和300勇士的形象塑造,究竟有哪些是可信的,有哪些是藝術加工?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吧。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一尊公元前5世紀的斯巴達戰士胸像

就史實層面而言,《斯巴達300勇士》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其反映出來的斯巴達的英雄氣概,十分值得一看。無論是精彩的戰爭打鬥場面,還是斯巴達人的精彩修辭,都是電影的看點。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溫泉關的地理位置位於希臘半島中部

在深入考證電影的各種細節前,我們先重溫一下電影的時間線:波斯大軍壓境,波斯人提前在希臘其他城邦和著名的宗教聖地德爾菲神諭所安插了奸細和眼線,意圖擾亂視聽,以武力和內奸迫降不願意屈服的希臘人。

為了生存和自由,以斯巴達為首的科林斯地峽聯盟組織願意抵抗的城邦,北上位於希臘中部的要衝——溫泉關抗敵。當時正值宗教節日,所以斯巴達人帶著各城邦派出的兵力扼守要衝溫泉關,等到宗教節日結束後,各邦主力北上還擊。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波斯不死軍的彩繪浮雕

以斯巴達人為核心的希臘軍英勇抵抗三日,期間甚至擊敗了波斯大王的衛隊——不死軍,但他們被叛徒出賣。為了斯巴達人的尊嚴,也為了為希臘抵抗儲存實力,斯巴達王族衛隊的300名勇士自願留下來狙擊敵軍,列奧尼達等人最後壯烈戰死。

看過電影的基本內容後,我們再來對比文獻記載,就會發現電影的主線情節大體符合希羅多德在《歷史》中的敘述。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箭雨下的斯巴達人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斯巴達人被波斯人殺害

拋開電影中的美化和醜化,實事求是地看,在戰術層面上,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在溫泉關僅抵抗三天就戰敗,沒有起到為希臘聯軍延遲波斯人南下的作用。而波斯人正反夾擊的斬首行動相當漂亮。

只是類似於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希羅多德強調了戰敗大局中斯巴達人的勇氣,記載了他們可歌可泣、書之竹帛的言行,類似羅貫中用趙子龍單騎救阿斗,來淡化劉備集團整體戰敗的筆法。

那麼,除了電影中拳拳到肉的打鬥場面,以及斯巴達勇士們呈現的肌肉盛宴,電影中的各種細節是否經得起推敲呢?仔細考證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將各種或真或假的細節虛虛實實地累加在一起,在熒幕上構建出了新時代的斯巴達神話。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雖然電影的主要史實和希羅多德的記載沒有過大的偏離,但是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

首先,海報和影片中300勇士的經典造型:身穿類似於古羅馬輕裝角鬥士的簡單護具赤膊上陣,就和史實有嚴重出入。

歷史上的斯巴達武士絕對會穿戴全套重步兵裝備:戴著科林斯式或者卡爾西頓式頭盔,手持大圓盾牌,身著鐘罩式金屬胸甲或者亞麻質地的胸甲,以及金屬質地的護脛甲。

他們的武器一般是長槍,也可能使用比較短的希臘短劍盛裝出戰,否則他們很難扛過重步兵方陣間的高強度對抗,更不提波斯人的漫天箭雨了。

而這300人是王族衛隊,他們的裝備只會更加精良。也許美國人在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古希臘英雄時,有意無意地參考了其他肌肉健碩的超級英雄形象,才讓300勇士以健美先生的形象縱橫沙場吧。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一尊有明顯長髮的斯巴達武士俑

對300勇士形象復原的另一大錯誤是斯巴達人的髮型。電影裡的斯巴達人蓄短髮,但無論是希羅多德和色諾芬的記載,還是文物實物都顯示,斯巴達人是蓄長髮的。

希羅多德在記載溫泉關之戰時,也曾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波斯探子發現斯巴達人在軍營裡細心地打理自己的長髮,後來波斯大王詢問己方陣營中的希臘叛徒,得知這暗示著斯巴達人準備慨然赴死,以最華美的容貌迎接死亡。

後世在伯羅奔尼撒發現的斯巴達青銅武士像上,斯巴達人也是蓄長髮。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長髮意味著男人的勇猛無畏,可以使英俊者更帥氣,使醜陋者更可怖,作戰時他們也會把長髮從頭盔下垂出。

此外,電影在一開頭,就強化了一個流傳已久的歷史謬誤:斯巴達人用烈酒對新生兒進行體檢,然後拋棄畸形新生兒,而這實際上是後人虛

構的“斯巴達神話”的一部分。

所謂的斯巴達人用烈酒浸泡嬰兒、將畸形兒拋入山谷的做法,距離列奧尼達年代較近的希羅多德、嚴謹的修昔底德和在斯巴達生活過的色諾芬都沒有記錄過,反倒是古羅馬時代的作者普魯塔克記載了這一習俗。

這一時間順序本身就很奇怪,按照這個傳統,生活在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紀、天生有腿部殘疾的斯巴達王子阿格西勞斯根本就沒有機會活下來,更不會成為一代傳奇雄主。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棄嬰可能是後人“發明”的斯巴達傳統

考古發掘顯示,斯巴達人確實使用過拋屍坑,但不是用來填埋畸形兒的:在一次考古發現中,雅典醫藥學會的人類學家在忒革亞山區發現了一處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紀的斯巴達投屍坑,這裡有許多18至35歲的青壯年男子遺骨,但沒有嬰兒遺骨。

據考證,他們很可能是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中,被斯巴達人處死的美塞尼亞俘虜和己方陣營裡的懦夫、叛國者。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電影中堆滿棄嬰的拋屍坑

最後,斯巴達人和其他希臘人極少浪費和飲用純葡萄酒,所有酒都需要兌水後使用,用於祭祀或者宴飲場合。

在希臘人的觀念中,使用純酒意味著浪費、無節制和粗鄙,很難想象,斯巴達人會如此“浪費”寶貴的飲料。

所以“烈酒驗畸形”的傳統,在列奧尼達的年代並不存在,這段記錄本質上體現是的斯巴達人極端重視優生優育。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迎合大眾的刻板印象,反過來又在傳播過程中加深了各種刻板印象。

除了被美國化的希臘英雄,同樣屬於印歐人種的古代波斯人被醜化為黑人,身穿華美外袍和魚鱗甲的波斯大王薛西斯,被刻畫成了全身金鍊子的印度五金店主和黑人。

所以,電影中塑造的穿褲衩的斯巴達勇士藉助大眾傳媒,成為很多人提到斯巴達時的第一印象,這種形象還衍生出很多惡搞的二次創作。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除了300勇士是美式的戰爭史詩片外,對斯巴達人的各種解讀,也是自古以來層疊累加的“斯巴達神話”的一部分。

這個尚武的族群認為,識字能夠滿足基本的日常交流和資訊傳達就足夠了,他們不喜歡長篇大論的演講,更不喜歡連篇累牘的著述,所以沒有留下大段關於自己的文字記載。關於他們的記載,基本來自他們的主要對手雅典人,以及後代的古希臘羅馬作家。

因此,後來的古羅馬人、希臘獨立戰爭中的革命志士,乃至迷信種族優劣論的納粹德國,都會從自己的立場解讀這個神秘的族群。所以在各執一詞的解讀過程中,真正的斯巴達人反而沉默了2000多年。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雖然電影在戰士造型上的還原非常失真,而且加固了一些刻板印象,但是電影對斯巴達人文化符號和精神氣質的還原還是值得一看的。

在一些美國漫畫或雕塑中,斯巴達戰士的盾牌上會畫有G或者S的字母,但電影對斯巴達人盾徽的還原才是對的,倒V的符號是希臘字母蘭博達——斯巴達城邦的別稱。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不過,這種裝飾著蘭博達字母的盾面,公元前420年才開始被斯巴達人採用。在此之前,按照公民兵自備武器的傳統,盾面的圖案五花八門,比如赫拉克勒斯的橄欖木棒和天馬佩加索斯,蛇髮女妖美杜莎也十分流行。

當然,圖案也可以是每個城邦守護神的象徵物。讓公元前480年的斯巴達軍隊手持繪有蘭博達字母的盾牌,實在是時空穿越。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斯巴達青銅盾面

此外,斯巴達人的紅色大氅也是有文獻依據的還原:因為斯巴達人認為紅色戰袍可以掩蓋負傷流出的鮮血,鮮血也可以讓戰袍更加鮮豔,頗有“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的豪邁之氣。

除了血戰溫泉關,驅逐波斯人入侵的赫赫武功,大塊頭有大智慧,沉默寡言的斯巴達人也留下了令人稱道的修辭藝術。

電影也恰到好處地點綴了幾處經典的斯巴達式修辭:今天英文中的形容詞“laconic”,形容話語簡潔有力,不拖泥帶水,就來自斯巴達人征服並生活過的拉科尼亞平原。

電影中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幾處有文獻記載的斯巴達式修辭:“要麼舉著盾牌凱旋,要麼戰死被人扛在盾牌上帶回”、“珍惜在人間的最後一餐吧,今晚我們就要去冥府用晚宴了”、“讓我們在米底人的箭雨的陰影下殺個痛快”。

除了劇中的這三句經典名言外,斯巴達人有很多類似的名言。比如,面對一個喋喋不休的雅典人的發問:“斯巴達人都是什麼樣的?”斯巴達王一字一頓地回答:“最不像你的人。”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斯巴達女孩的青銅像

不僅斯巴達男子可以機智而有力地迴應敵人的挑釁,斯巴達女性也不乏英豪之氣。當一個外邦使臣譏諷斯巴達婦女無法無天,妄加議論男人,不符合古希臘人對女性的傳統定位時,列奧尼達的王后戈爾貢毫不示弱地表示:“斯巴達女人能號令男人,是因為斯巴達女人是男子漢們的母親。”這些修辭在無意間使用了置換概念、反語義集合的手法,在不否認事實的前提下,迴應了外邦人陰陽怪氣的責難。

在大眾印象中,以伊奧尼亞人和雅典人為代表的古希臘詩人、智者或者哲學家大都能言善辯,各種精妙的言辭滔滔不絕。同為希臘人的斯巴達人則完全和他們相反。

究其原因,在一個經常處於緊張戰爭狀態的社會,只有最簡明扼要的語言,才能用最少的字元表達最豐富的含義,這非常符合軍人文化的作風。而且,在電影中,這些修辭極好地體現了斯巴達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總而言之,雖然電影包含著各種藝術發揮或者刻板印象,但斯巴達勇士們堅定而不乏幽默感的修辭,他們為自由事業獻身的決心,都很容易讓人想起《國殤》中的名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也不禁令人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的燕趙悲歌。

雖然三閭大夫歌詠的是秦楚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太子丹是為刺秦的荊軻壯行,但在任何時代和任何民族,都不缺乏奮起反抗外敵的自由之士,都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不羈傲骨。一東一西的英魂,總有些相通的氣質。

影視研究所|斯巴達300勇士

反映秦楚戰爭的油畫《國殤》

編輯說明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 /火車便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