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簡介其儀式於葬埋前夕,樂人前邊奏樂,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孫,即繼承人)手執魂幡在前,男孝子按長幼依次排隊,由外甥或女婿一手提燈,一手攜紙錢,領隊去被引之亡故人墳裡,繞三圈,然後於墳前燒紙叩首,仍排隊哭著往回走,行至村口,有女孝子們排隊跪在魂桌旁哭

鬼魂提燈誰用

一、解放前的喪俗

喪葬禮俗,在人民生活中一向佔有重要地位。本縣風俗,養兒防老,子女贍養老人,事先預置老衣、棺木、父母病則服侍湯藥;父母歿則喪葬送終。舊社會,世家之葬,置內棺、外槨,磚石砌墓,開喪行吊,請樂唱戲,守喪三年;而窮民則有一張蘆蓆裹屍之例、亦不鮮見。

解放前的喪葬風俗

後事的預備 父母年邁60,子女即為製作棺材、老衣等“後事“。棺木以松、柏、桑、桐為上,榆木次之,楊柳為下。老衣襯用綢緞棉布,作單、夾、棉衣各一身,但件數只能是奇數(如7、9、11件,奇數為陽),富家以磚石箍砌墓洞,窮家則挖土為墓。

殮木 老人嚥氣後,由長輩人或同輩人為其淨身、理髮、梳頭、穿老衣。老衣以時代而定,如八十歲以上人穿“清朝服”,男子長袍短褂、高靴,女子穿裙束帶。民國時期變為大襟長袍子:解放後人死則穿制服,不論形式怎樣,其色純青。死者頭枕公雞形枕頭(象徵黃泉路上吉祥如意),右手握帕,左手攥一個饃,男子須是舅家的饃,女子須是孃家的饃,意在不忘根本:臉蒙白紗,仰臥,讓親人一一看望後,再行蓋棺,棺蓋上放一黑碗,盛青油作燈點亮,叫“水燈”、“照明燈”或“陰燈”,直至下葬後放入墓中燈不得熄,象徵照亮黃泉路。“殮木”後,在紙糊的新瓦盆內燒化紙錢,叫開路錢(路費),葬前燒紙都在紙盆內。給大門額吊白紙一 束,門框兩旁各吊白紙條一串,以示有喪。

訃告 以文告形式通知親友,家中出了喪。一般人家以口頭通知代替訃告。民國時期的訃告格式如下: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親友聞報先來奔喪,後備禮,屆時參加開弔(追悼會)儀式,及至下葬為止。村院中人第三日始來哭吊,叫“弔喪”。

開弔 也叫“弔唁”,是對死者悼念的一種儀式。在靈前舉行,正中供死者遺像或牌位,桌上獻祭品,

兩旁擺置花圈,點燃蠟燭,香菸繚繞。桌前兩旁侍立紙俑金童玉女,周圍懸掛親友送來的銘旌、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幛等。民國時期開弔儀式:(1)奏哀樂;(2)主持人宣佈致喪人名單(含唁電)、禮單:(3)默哀三分鐘:(4)宣讀祭文、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詞、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聯;(5)奠酒(孝子行奠酒禮);(6)禮成(以上儀程在哀樂聲中進行)。

引魂 迷信人說:“人有三魂六魄,人雖死而魄遊四方”,引魂是引魂歸位;另說:“指同輩人之魂回家共享祭祀之禮”。其儀式於葬埋前夕,樂人前邊奏樂,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孫,即繼承人)手執魂幡在前,男孝子按長幼依次排隊,由外甥或女婿一手提燈,一手攜紙錢,領隊去被引之亡故人墳裡,繞三圈,然後於墳前燒紙叩首,仍排隊哭著往回走,行至村口,有女孝子們排隊跪在魂桌旁哭接,待執幡者在此點香燒紙後,男女孝子又依次哭引於靈前叩首,復引另一靈魂,其形式同上。魂幡,是用長短不一的三綹白紙條,上寫幡語(三週年幡用紅紙)系在竹棍上。其格式如下: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迎飯 葬埋前夕,親友具禮前來,女婿、外甥、乾兒的獻禮尤為隆重,所獻食品叫 “獻飯”。有“乾果飯”、“肉食飯”、“素食飯”及“獻食”(用白麵作三個蘑菇形大饃,上貼面花)。除獻飯外,還要做花圈、排花、金山、銀櫃等禮品。各親屬執禮,候之村口,依先後次序,由孝子排隊將一家一戶的禮品,一人手拿一件,在奏樂中迎入靈前獻祭,其儀式相當肅穆隆重,客多者往往通宵達旦,旁觀者爭先品評。

發引 也叫“扯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在埋葬起靈前,用幾條白布,一頭拴在棺架(也叫棺罩)上,男女孝子在靈前以長幼次序,手抻白布邊哭邊抻,引棺入塋。起靈前,先燒紙馬、紙車。起靈時樂人領路,執幡之子隨行,由女婿或外甥將紙盆舉於執幡者頭頂,行至十字路口,猛然掉在地下,按傳統規矩,頂紙盆之人有繼承家業之權利。凡靈過誰家門前,這家人就要燒火,以防鬼魂入戶。此外,靈柩還有一老人手提木鬥,內放草料(餵馬之物),酵面一塊(象徵後世發達)、獻食一個、水燈一盞及紙錢或冥幣一疊,邊走邊向路旁擲撒紙錢(此錢用黃白二色紙剪成如古銅幣狀)。下葬時,將鬥內之物放在墓內,棺蓋上的被子由長媳抱上,從墳之四角各抓一撮黃土,包入被內,放回原設靈的地方,至頭七日後才取出,謂黃土生萬物。

下葬 即棺木入土。其時,男孝子們手執紙棍跑於墳前,女孝子亦跪一旁哭號,並不時在主喪人的指揮下向埋葬人行叩頭禮。這時樂人還要在墳裡唱戲(由親友點戲)。棺木放好後,由長子、長女擦淨棺蓋將銘旌蒙蓋棺上,叫“蓋棺論定”,“紙俑”侍立棺旁,“水燈”撥亮,茶壺煙具等放好,然後封固墓口,填土掩埋。埋好墳後,於墓前三尺處,做一長方形磚臺,作為祭祀的供桌。最後,男孝子將手中白紙棍按輩份一排一排地插在墳之正面半坡上,如下輩人中有未出生者(紙棍象徵男性人丁,故男人各執一棍;未出生者,指有孕婦),插一紅色紙棍,以示承先啟後的意思。葬後三日,孝子要整修一下墳堆,並在墳上撒些草籽,叫做“全山”,象徵“生髮”。自下葬之日起,一連三個晚上“打怕怕”,即第一夜在門口燒火,第二夜在十字路口燒火,第三夜在墳裡燒火。

謝喪 普通人謝喪,在埋葬之日下午端上酒、菜、饃,由樂人吹奏到族戶門外行禮,這些菜饃,表示致謝;有講究的人家除此之外,還要寫一張致謝親友的文告。如: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祭祀 七期,從亡故之日算起,七天為一期,共七期(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盡)。每期要燒化紙錢祭奠,至親必須參加。百期:亡後百日,舉行祭祀。新墳:亡故後的第一個寒食節,至親要來祭奠掃墓。週年:逝世後第一、二個週年,舉行一般祭奠活動,第三週年則要同葬禮一樣,搭棚請樂人,設宴大祭,前一日孝子迎飯,引魄,此日正式祭奠。

服喪 男孝子披麻戴孝,頭蒙白紗,身穿孝衫(白大襟毛邊袍子)足登白布鞋,腰束麻繩(絲)一撮; 女孝子頭蒙白紗巾,上穿白衫,下著白褶裙,足登白布鞋;近親身穿白衫,頭上纏一條白布;遠親只給 頭上纏白布。今天,農村已有一部分人,以黑紗代孝。民國時期銘旌格式如下: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二、解放後的喪俗

解放後,國家進行喪葬改革,人民的思想覺悟逐漸提高,本縣各級政府幹部,喪後一般舉行弔唁儀式。子女仍戴孝,親友戴黑紗,同志胸佩小白花,俯首致哀,繞靈柩一週與遺體告別。機關羊位多送花圈、輓聯,並開追悼會。從1984年起改土葬為火化。

農村喪俗的舊儀,有所簡略,守喪三年的封建講究不復出現;死人安葬於家族墳塋的制度,隨著歷次政治運動和農田基本建設,舊墳悉平,實行公墓;但近年一些地方有在自留地立新塋埋葬現象。現在仍沿舊俗的有:報喪(訃告)、弔唁(追悼會)、送葬等,除國家幹部和縣城部分人死後火葬外,廣大農村依舊土葬。葬後祭祀仍有七期、百期、週年的紀念活動。

農村的追悼會,由村幹部主持;親友送花圈、銘旌、金山、銀櫃等獻於靈前。追悼會後,有民樂隊奏樂或放電影,以示悼念。

當前農村追悼會儀程:(1)全體肅立;(2)奏哀樂;(3)宣讀致喪人員名單;(4)默哀;(5)介紹死者生平;(6)致悼詞;(7)講話;(8)孝子行奠禮;(9)孝子致謝禮: (10)奏樂禮成。

解放後的銘旌格式:

西安市臨潼區喪葬習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