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表海風雄”的來歷

簡介2“雄風海表”說然而,也有研究者從《安家正文集》中獲知,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並以馬建忠倡導橫排漢字從左向右寫,作為“雄風海表”讀法的一個重要依據

聽海風的聲音是什麼歌

走進東炮臺公園,迎面的石拱門上,有四字石刻“表海風雄”。有的人,在初見這幾個字時讀作“雄風海表”,感覺似乎也挺通順。那到底是“表海風雄”還是“雄風海表”,這四個字又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還真是有些爭論,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1

“表海風雄”說

“表海風雄”是目前被大眾接受的普遍讀法。研究者認為這四個字讀作“表海風雄”,取自李鴻章寫給章高元的信。

據2008年出版的《李鴻章全集》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李鴻章給時任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寫了一封信,開頭寫道:“頃接惠函,具悉一是,即審迎春日麗,表海風雄為頌。”

我試著翻譯了一下,大概意思是,‘不久前接到你的來信,你說的事都知道了。’後面“即審”和“為頌”應是古文中的一種固定表達格式,翻成現代漢語就是‘春天來了,豔陽高照,祝你們海上稱雄’之類的意思。

假設這封信是真實存在的,那我們可以知道,“表海風雄”這幾個字在東炮臺建設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而且是與軍事有關的吉祥詞語。

支援“表海風雄”說的研究者主要論據有以下幾點:

一、“表海風雄”符合行文規範。

中國自有文字以來,橫排文字一直奉行自右向左書寫和閱讀的規範。無論是封建典籍還是民間書籍,都嚴格遵循。“五四”運動興起白話文後,才從總體上開始改變。東炮臺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清政府重要的海防設施,象徵著國家的權利與尊嚴,在匾額的書寫上一定會自右向左書寫。

二、地域名稱明確。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有:“漢矯秦制,樹屏自疆。表海大國,悉封齊王”,這裡的表海大國應是今山東省境內,有研究者把裡面的“表海”翻譯為東海,並指出東炮臺門額上的“表海”也是“東海”的意思。因為史料記載,清朝及清以前,中國以東的海洋統稱為“東海”或“東大洋”,而今的芝罘海域在古代也是東海海域。

三、符合語法規範。

“表海”為名詞,與“風雄”一詞合成主謂片語,是常見語法。“表海風雄”有”東海稱雄“,“中華揚威”之意,與東炮臺的軍事位置相符。

四、有文字記載可查。

1936年,《關聲》雜誌刊發了張漢根寫的一篇文章《煙臺蠡測錄》,文中有:“巋岱山炮臺即東炮臺,有石鐫‘表海風雄’四字,勁挺有姿。”這是東炮臺石刻“表海風雄”讀法的有力證據。

2

“雄風海表”說

然而,也有研究者從《安家正文集》中獲知,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並以馬建忠倡導橫排漢字從左向右寫,作為“雄風海表”讀法的一個重要依據。

馬建忠(1845-1900)是清末語言學家,年青時即研究西學,1876年(光緒二年),被派赴法國留學並任清使館翻譯,回國後成為李鴻章的幕僚,參與洋務運動。馬建忠精通英、法文及希臘文、拉丁文,他率先把西方的語法理論引進中國,是漢語語法的發軔者。

“雄風海表”說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清代早期已有先例。

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經為湄洲媽祖題寫過四個字‘神昭海表’,並敕令福建水師提督複製三塊匾額,分別懸掛在湄洲、廈門、臺灣三處媽祖廟。乾隆年間,又複製一塊,懸掛在仙遊媽祖廟,至今仍儲存完好。研究者認為,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只是把雍正皇帝寫的‘神昭海表’,改‘神昭’為‘雄風’,成為‘雄風海表’。‘神昭’是稱頌媽祖,‘雄風’是稱頌炮臺。

二、與題寫者的觀念相符。

寫作者馬建忠倡導現代語法,他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倡導的漢字橫排主張,在書寫‘雄風海表’這四個字時,肯定是從左向右寫。

三、詞意通順。

‘雄風’是稱頌炮臺的神威,‘海表’是‘海岸’的另一種說法,內陸為‘裡’,‘海岸’即‘表’。因而應該讀作“雄風海表”,炮臺在海岸上大顯神威的意思。

綜合上面的論述,不管是”表海風雄“還是”雄風海表“,似乎詞意都能解釋的通,也都有據可查。這可能就是這個詞的絕妙之處吧,是先人留給東炮臺的寶貴禮物。

關於這位先人到底是誰,四個字是不是馬建忠寫的,也是頗有爭論。似乎單憑一本《安家正文集》中的記載不足以作為確鑿的證據。也有研究者猜測是章高元把“表海風雄”四字鐫刻於炮臺大門之上的,為感謝李鴻章對炮臺所做的貢獻,也為表示對北洋重臣李鴻章的尊重。還有研究者根據《冰心全傳》中的一段冰心回憶在煙臺的生活往事:“曲副榜寫得一手好字,東炮臺的正門上方,“表海風雄”幾個大字就出自他的手筆。”認為“表海風雄”四字是金溝寨人曲鳳翼所書。

看了上面這些論據,你更傾向哪種說法呢?或者你知道還有其他內幕故事,快來告訴我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