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簡介陳先怡 攝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類別:傳統技藝級別:自治區非遺名錄批次:第三批地域:賓陽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壯錦歷史極為悠久,其前身是壯族先民在漢代織出的“斑布”,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緻、花紋精美著稱

壯錦幾何紋樣

編者按

《愛上非遺》系列是廣西日報-廣西雲傾力推出的“廣西非遺傳承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望用自己的筆觸和視角,將那些植根於壯美廣西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深融於壯鄉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記真誠呈現。由此,匯聚起涵養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細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受益者。本期《愛上非遺》聚焦壯族服飾製作技藝,帶您領略一針一線勾勒出的民族瑰寶。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壯族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其中,服飾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最直觀體現,早已融入壯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帽子、上衣、下裙、鞋子到被面、揹帶、揹包、壁掛等,無一不在裝點生活。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裙襬上的手工刺繡。陳先怡 攝

壯族服飾起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服飾樣式隨著時間而不斷演變。

歷史上對壯族穿戴的最早記載來自於《戰國策·趙二》:“披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從最早的左衽衣到五色絨線繡花尚青服,壯族人民以勤勞雙手向我們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在口口相傳中,傳統的製作技藝代代流傳,時至今日,這些技藝仍在時光中閃耀著獨特光芒。

武鳴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錦衣繡服驚豔時光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壯族傳統婚禮服飾。陳先怡 攝

武鳴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自治區非遺名錄

批次:第五批

地域:南寧

代表性傳承人:陸蘭珍

壯族服飾製作技藝存在於南寧市及周邊壯族地區,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服飾形制及一整套完整的製作工藝。2014年,壯族服飾製作技藝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陸蘭珍被南寧市人民政府評為第六批南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陸蘭珍在製作民族服飾半成品。陳先怡 攝

陸蘭珍,武鳴壯族服飾製作技藝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壯族服飾製作技藝至今已伴隨她走過將近60個年頭,完完全全融入了她的生活。

作為家族同輩中唯一的女孩,陸蘭珍被外婆和家族寄予厚望。

外婆希望陸蘭珍能將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花樣和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下去。

於是11歲起,她便開始跟著外婆學習刺繡,直至外婆逝世。

陸蘭珍沒有辜負家族的期望,她對壯族服飾製作技藝的傳承,一做就是一輩子。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壯族服飾成品。陳先怡 攝

壯族服飾製作技藝發展至今,已形成包括紡織、印染、刺繡等工藝在內的一整套完整製作流程。

製作的各項工藝均由手工完成,步驟繁瑣,耗時較長,一套完整壯族服飾從紡織到成衣,少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年。

紡織通常是將產於嶺南地區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紡紗成線,織線成布,從而得到製作服飾的面料。

織出的胚布,經過染色便能用來製作服飾。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染布原料藍靛草。圖源 新華網

染色時,人們會用石灰膏、鹼面等將藍靛草融化,等藍靛的顏色顯現出來後,再將它過濾成膏粉,將濾好的膏粉鋪到胚布上,加上水來敲打。

製作日常衣物,只用敲打一到兩遍便可達到著色效果,要是製作盛裝或是上等布料,則需要敲打七到八遍,如此染出的布料,顏色均勻又好看。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帶有手工刺繡的裙襬。陳先怡 攝

染好的布料經過曬乾,裁剪成設計好的衣服樣式,經過繡花最終作為成衣出爐。

繡花前,先挑選花樣,再開始在衣料上繡花。一般繡花用到的顏色將近一百種,少的也有四五十種、二三十種。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服飾成衣上的彩繡。陳先怡 攝

陸蘭珍製衣用到的這種刺繡顏色靚麗、花線豐富,被人們稱為“彩繡”。

彩繡不僅要求繡娘繡花技藝精湛,還要具備較好的審美能力。

據瞭解,光繡一隻蝴蝶就要用到十幾種顏色,繡線色彩全靠繡娘搭配,色彩搭配得好,繡出來的圖案顏色豔麗,逼真立體。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具有光澤感的手工絨絲線。陳先怡 攝

“以前的絲線都是手工紡織的,因為帶有絨毛,我們叫絨絲線。絨絲線紡好後還要用蠟燭的蠟油蠟好,這樣絲線繡到布料上會有光澤感,且更加耐用。”陸蘭珍向我們回憶起從前的繡線。

社會、科技的進步讓生產方式更新迭代,同時也讓工序複雜,要求嚴苛的壯族服飾製作技藝進入困境。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經過改良的壯族服飾。潘彥嬌 攝

1998年,陸蘭珍發現市面上早已沒有傳統民族服飾的身影,這更加堅定了她傳承壯族服飾製作技藝的信念。

即使暫時沒有找到發展困境的解決方法,她也毅然踏上了傳承之路。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陸蘭珍工作間的布料。潘彥嬌 攝

在遭遇家庭變故、一貧如洗後,她始終沒有放棄,沒錢時借錢買繡線,還將孩子給她的生活費都用作工作室資金。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陸蘭珍工作室的刺繡作品。陳先怡 攝

2013年9月份,陸蘭珍第一次帶著刺繡作品參賽並斬獲銀獎,重新讓壯族服飾製作技藝得到了社會的關注。

隨著年齡增長,陸蘭珍開始擔心自己所學的花樣能否全部傳承下去,每天與時間賽跑只為能把腦海中的花樣全部複製下來。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繡有花樣的各式工藝品。潘彥嬌 攝

她將各式花樣繡在不同工藝品上,融合現代審美對服飾製作技藝加以創新,讓傳統技藝遍地開花。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陸蘭珍指導繡娘縫製衣服。陳先怡 攝

如今,她已將技藝傳給堂妹,還培養了13位能製衣、能繡花的繡娘,打算讓她們繼續傳承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陸蘭珍對壯族服飾製作技藝還有新的規劃:“現在我會到小學、中學與孩子一起做手工,到大學裡開講座,儘量把我知道的、能做的、想做的講給他們聽,讓他們繼續幫我傳承下去。”

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

粗獷質樸溫柔歲月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不同花紋的織錦。陳先怡 攝

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自治區非遺名錄

批次:第三批

地域:賓陽

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

壯錦歷史極為悠久,其前身是壯族先民在漢代織出的“斑布”,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緻、花紋精美著稱。2010年,壯族織錦技藝(賓陽織錦技藝)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譚湘光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第三批自治區級專案“賓陽織錦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織錦工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傳,在漢代就已經產生了“細者宜暑,柔熟者可禦寒”的“峒布”。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色彩豔麗、花紋繁複,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譚湘光工作室的壯錦成品展示。潘彥嬌 攝

雲錦、蜀錦、宋錦以真蠶絲為主要材料,織物細膩,線條柔美,圖案寫實。

相較之下,壯錦加入棉線進行紡織,獨具粗獷質樸之感,源於壯族人民對現實生活豐富想象的圖案又讓其帶有濃烈的民族特色。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壯族織錦壁掛。陳先怡 攝

據介紹,1935年,賓陽縣的梁樹英來到忻城縣古逢鎮,學習壯錦技術。

學成後,梁樹英回到賓陽並將手藝傳給她的弟子,譚湘光就是其中一位。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掛在展示架的壁掛成品。陳先怡 攝

因家庭貧困,想學一門手藝謀生,1971年,16歲的譚湘光拜梁樹英為師學習織錦。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譚湘光的織錦天分被師傅梁樹英發現。

於是,梁樹英決定培養她,將她一直帶在自己身邊學習織錦。

譚湘光帶著這門傳統的技藝,從16歲堅持做到現在,已經做了整整50年。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譚湘光工作室的織錦工藝品展示。陳先怡 攝

賓陽壯錦的製作流程包括紡線、染色、上漿、絞線、牽線、卷機頭、裝機、上機制造。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織機上的織錦半成品。陳先怡 攝

傳統的上機織錦需要織娘將經線頭固定於卷布根,繫上配備腰帶,一次次地投梭、踩踏板、經線上下層交錯,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顏色複雜的織錦,技藝熟練的織娘一天也只能織幾公分,於是人們比喻“寸錦寸金”。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傳統的竹籠織機。黃愛群 攝

傳統織機也叫竹籠織機,需要將織錦綁在腰上織,限制了織錦的寬度,最寬的也僅45公分。

後經改良,出現了木製排子機、鐵木式的籠頭提花機,再到現在的電腦織機。織錦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織錦工具。陳先怡 攝

織錦前需要看圖挑花,挑好花樣便可開始織。

壯錦的織法分為兩種:一種是通經斷緯,一種是通經通緯。

通經斷緯織法的花紋線隨時可換,經線一種顏色從開始織到結束。

通經通緯織法的花紋線和經線都是一種顏色。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精美的織錦紋樣。陳先怡 攝

織錦的圖案以幾何紋為主,通常是在平紋上織出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幾何紋。

也可以選擇在幾何紋上加以動植物圖案裝飾,織出層次更多的組合型紋樣。

還可以將多種大小不同的幾何紋結合,編織出富有變化又整齊嚴密的複合幾何紋樣。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譚湘光工作室的織錦手包。潘彥嬌 攝

為了儲存傳統的織錦技藝,2002年,譚湘光在賓陽開辦了織錦作坊——“湘光織錦坊”,義務傳授壯錦織藝,併為學徒免費提供竹籠織機。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譚湘光工作室設計的香囊袋。陳先怡 攝

現在譚湘光的織錦作坊已成為壯錦生產基地,不僅生產織錦,還開展織錦培訓。

平時,譚湘光在基地為農民工、殘疾人等群體進行免費的生產培訓,教會他們織法後,為他們提供織機,完成的織錦由她的設計團隊開發成產品銷售。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手工藝品織錦鬱金花。陳先怡 攝

“殘疾人培訓壓力比較大,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情況,我想針對不同人群,教一些他們能夠接受的文化創新產品,讓他們喜歡做,還能有收入。”譚湘光介紹道,“一般就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像織錦鬱金花、口紅盒、旅行用的小圓鏡、筆、香囊袋等等。”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圖為譚湘光工作室的織錦工藝品展示。陳先怡 攝

除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做培訓,譚湘光還常常到學校為孩子們介紹織錦技藝,帶著孩子們做手工,還與職業學校合作建設織錦培訓基地。

譚湘光圍繞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侃侃而談。潘彥嬌 攝

對於未來,譚湘光還有很多打算:融合新科技,將織錦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文創作品;為殘疾人準備一個可以長期接受培訓的培訓中心;繼續開展織錦技藝的培訓,讓這門傳統技藝走得更深更遠。

“服飾衣著是一個民族穿戴於身的文明。”沿著絲線款款走來,穿越千年的壯族文化瑰寶,值得我們用心去珍惜和守護。

/ 特別鳴謝 /

南寧市賓陽縣文化館非遺股股長 關援歡

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文化站站長 黎澤賢

賓陽湘光織錦坊負責人 黃愛群

2021年網民網路安全感滿意度調查

歡迎參與2021年度網民網路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活動。調查活動的目的是瞭解網民上網的安全感和滿意度評價,以及對網路安全有關問題的認知和態度。您的回答將作為改善網路安全相關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參考,您填寫的資訊將得到充分保護,“安全”才安心,“滿意”才幸福。謝謝您的參與和支援!您如果對問卷內容有什麼意見建議,請傳送到活動郵箱:cinsabj@163。com

(公眾網民版)點選圖片進入↓

原標題:《愛上非遺⑤:針線之間 錦繡盡現——探尋壯族服飾製作技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