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簡介中國最頂尖的獨立首飾設計師之一,來自廣州的張小川用她的新作品“海上絲路”系列給出了最新的對於未來首飾設計趨勢的理解:首飾將逐漸走向藝術化、裝置化,包括絲綢在內的越來越多充滿想象力的時裝面料將在首飾設計中得以運用

海洋耳環哪裡能刷到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圖:海上絲路大項鍊。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圖:海上絲路小胸針。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圖:阿酷米拉花園的Tima時光胸針。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張小川,廣州藝術家、獨立首飾設計師。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張小川樂於探索不同材質與技藝在首飾設計之中的運用。圖為蠟模雕刻。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透過勾線,平面紙神奇地變成了立體紙。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透過不同色階的藍色絲線色階對比營造海洋的複雜感。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圖:“海上絲路”系列的大胸針。看上去是一個藍色圓球,卻像地球儀般可以轉動。

小小胸針裡,藏著一條“海上絲路”

圖:在廣州正佳廣場展出的“昆蟲志·蛻”主體裝置。影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知鋒

你印象之中的首飾是什麼樣子的?用貴金屬製作,有著華麗卻堅硬的外形,彰顯著佩戴者審美與經濟實力?

這一切或許已然被顛覆了。中國最頂尖的獨立首飾設計師之一,來自廣州的張小川用她的新作品“海上絲路”系列給出了最新的對於未來首飾設計趨勢的理解:首飾將逐漸走向藝術化、裝置化,包括絲綢在內的越來越多充滿想象力的時裝面料將在首飾設計中得以運用。

日前,在剛搬進去不久的小川工作室裡,張小川以其剛剛從米蘭設計周歸來廣州的首飾系列“海上絲路”為媒介,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張小川,2013年因“無患”首飾系列胸針聲名鵲起,成為了廣州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為了中國的配飾設計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最近,張小川帶著她的新作品——代表中國亮相義大利米蘭設計周的“海上絲路”系列回到了廣州。

如果說當年讓她一夜成名的“無患”,是已經足夠多角度供人旋轉觀摩的立體平面作品,那麼“海上絲路”絕對是最新360度的多維藝術升級版。從立體作品到多維藝術品,張小川認為,這是她作為首飾設計師的“最新創作語言”。

這種探索在“無患”系列之後的“無序”系列也可見一斑。“無序”系列是由竹絲編織包裹的有機形態的白陶瓷,每一個都出自張小川前往景德鎮親自燒製的作品。而這一系列也成為了被瑞士盧佳諾博物館永久收藏的藝術首飾作品。

這種將立體首飾雕塑化的探索,自然與張小川廣州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的背景密不可分,並且在“海上絲路”系列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在思考雕塑的時候是從360度去想。同樣的,這種思維我也運用在了我的首飾作品裡。”

以“海上絲路”系列為例,張小川將她的設計理念以及對於未來設計趨勢的理解娓娓道來。

亮點 材料與工藝的跨界呈現新融合

如果說,多年來張小川一直最痴迷的是實現金、銀、木、絹、瓷、寶石等材質跨度融合。而她使用跨界材質上的創意在“海上絲路”這個系列作品之中表露無遺,在金、銀、木、絹、瓷、寶石以外,她又增加了一項“新嘢”——“絲”。

張小川指著“海上絲路”的大項鍊(見圖1)解說道,這在這個項鍊之中,正是以中國傳統時裝面料裡的“蠶絲”,利用綢緞褶皺的紋理剪裁成線狀,再借鑑蠶吐絲的大自然結繭孵化狀態,以“亂纏”的手法裝飾在首飾上。其實在通俗的首飾成品裡,設計師們會偏好選用傳統意義上“本身具有一定價值”的物料,比如貴金屬金、璞玉等,因為這樣能讓首飾流通於市場時擁有與材料等值的價值。但張小川在這一點上擁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解:首飾真正的價值,應該體現在設計師的設計創作上,而不必拘泥於傳統的物化價值。

採訪之時,記者以手掂量了項鍊,明明目測擁有幾顆“金珠子”,為何淨重如此輕盈?張小川笑著說,這就是隱藏在她作品裡最隱晦的“工藝新混搭”。

原來這寶貴的“金珠子”其實是木胚心的木珠,在經過傳統手工的失蠟法鑄造後,再採用了鑄造漆器所用的工藝完成24K真金箔的貼金。“我希望透過材質與製造方法的真正無痕跡融合,來實現我想表達的東西方元素的交匯,”張小川表示,“新材料以及新工藝,其實都會在我製作或實驗過程中混合著來用,最終成型給消費者時也許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跡。”

張小川一直將自己放在“新人”的位置上,因為她認為“永遠的好奇心”才是創作的真正原動力,“在藝術首飾上本來就會嘗試許多新派的材料,以前我可能會用河裡面的一顆小石頭,現在我開始用到服裝上的絲線,未來會用什麼呢?不知道,因為我自己也很期待。”

難點 在方寸間打造微型雕塑

這個藍色圓球擁有著海洋一般的神秘肌理,散發大海的深幽藍色圓球,同時,它神奇得像一個地球儀般可以轉動……它浩瀚彷彿如大海,卻細微到是項鍊是胸針。

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目標,張小川希望在“海上絲路”上做到的,正是這種在極其微小的空間裡打造出具有雕塑感的多維空間體:擺在桌面時,它能生動立體;捏在指間時,它能隨著外力不規則轉動;正面看它是平面,背面看它是立面;側看,它是一個由平面加立面組合成的多維可動體。

“海上絲路”系列,無疑是成功的,而它更是充滿想象力的。

1 合成平面與立面

從純手工的起模、雛形、打磨、成型、裝飾、修整到再成型,張小川認為“海上絲路”有趣的第一個難點正是關於平面與立面的有機合成。

“海上絲路用的是我對於海洋的語言來設計的。例如在首飾上,一面平坦的是代表東方,一面圓的是代表西方。”張小川認為,東方人古代的思維大部分是平面的,比如東方的衣服,它是可以鋪在一個平面上展示的;而西方是有骨架的需要立起來做的,也就是立體剪裁。所以她為“海上絲路”的大胸針做了兩個面——它們沒有正反之分。

張小川解說道:“這關鍵在中間做了一個軸,靈感源自西方的地球儀,能讓這平立兩面結合之餘,還營造出可以360度活動的一個多維立面。”(見圖2)

2 在材料上“軟”“硬”兼施

在大多數首飾都還是“以硬碰硬”地鑲嵌合體時,“海上絲路”就實現了新穎的軟硬兼施。

“軟”指的是在這個系列中所運用的面料“絲”,而“硬”指的金漆包括的裝飾外框。“海上絲路”大項鍊(見圖1)的中央有一顆點綴裝飾,用的是鏤空設計的金漆外框包括由絲線亂纏而成的“藍色軟心”。

張小川表示,“這個鏤空設計靈感來自古中國的窗花,是種更隱性更內斂的東方韻味。我覺得軟的材料在與硬材料碰撞時,而這種軟硬兼施會讓首飾透出一種有溫度的特別力量。”

3 透過光影實現複雜紋路

想要營造栩栩如生的“海”,“海上絲路”透過光影的魔術與兩個“亂”的設計來實現。

一個是“亂纏”。在製作前期經歷了時長數月的海洋資料的考究,張小川透過不斷嘗試拼合的各種不同色階的藍色絲線,不斷試驗得出了藍色絲線的各種微妙色差的混合,營造出關於海洋看似“錯綜複雜”的航道軌跡感。“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做了許多小實驗,比如光線折射在海洋麵上的藍。在這個系列中,藍不僅僅是一個海洋,而是一箇中西文化的交匯。”

另一個是“亂針”,也即“亂針刺繡”。張小川運用在“海上絲路”裡的刺繡工藝,是種白色重疊的繁複曲線,而曲線形態與走向像極了海洋白鯨的生態軌跡。張小川認為,她在首飾創作的過程中對不同材料,不同肌理,不同製作手法的嘗試,包括用真絲布料手工打皺固定,亂針刺繡,暗線固定,絲線纏繞技法等,這個過程有趣度不亞於首飾成品本身。

趨勢

小首飾走向大裝置

“小的首飾放大成藝術裝飾,讓人佩戴之餘,還能無限放大至讓人能進入感受它,這是我認為首飾未來可用作探討人與自然,自然與生態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載體。”張小川認為,也許整合設計將是首飾未來的關鍵出口。而此前在廣州正佳廣場展覽的公共系列藝術活動“昆蟲志系列·蛻”,就是張小川一手打造的巨型蒼蠅模型的裝置藝術展,靈感源自她聞名時裝界的“飛行家”系列。張小川興奮地比劃道,“現實中我沒有辦法把人變小,但我可以把首飾變大,所以藝術裝置等於是我的顯微鏡所看到的世界一樣,人可以變得小,走進我幻想中設計的一個空間,比如森林、花園等。”

將“小”放“大”,再加以藝術的留白,結合參與者的互動而完成的裝置作品,這正是首飾未來可預見的新的延展方向。而如何將這種零碎的東西整合起來加以設計再輸出呢?答案也許是整合設計。

談及整合設計,張小川認為這將是首飾藝術裡非常有趣的探索領域,她認為首飾本身是可以透過設計手段,讓它帶來一些更有意思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比如作為一枚首飾,它被人以各種方式佩戴著,作為一項裝置,它被人們用不同方法進入並感受著。“未來我會想象當這個首飾無限放大之後,它跟這個世界跟這個空間包括跟光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在張小川今年釋出的“阿酷米拉花園”中,她說她比較喜歡選擇胸針來佩戴——因為對比耳環,胸針是比較優雅的點綴選擇。在其中一個貝殼設計之中,中間空掉的部分其實就是模擬貝殼被海洋沖刷侵襲後的自然狀態。而假以時日,這些在小首飾之中呈現的狀態與理念,或許未來都有可能成為一種藝術裝置,帶給人們沉浸式體驗與更大的視覺衝擊。

(來源:廣州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