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 由 歷史人文知識傳播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06-14
簡介此時,朱允炆才發現,他可以做出“不傷我叔”的承諾,但朱棣卻沒有給燕軍下一道“不傷我侄”的想法

正月十六有什麼忌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

朱元璋在世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孫子年紀還小,性情柔弱,他必須幫助朱允炆清除可能來自文臣武將們對他造成的威脅。同時,朱元璋還在全國各地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幫助朱允炆管理好全國各地,其中還有九個戍邊藩王可以抵禦來自明朝之外勢力的入侵。經過朱元璋在世時對國家各方面制度的建設和鞏固,他認為朱允炆一定能夠繼承他的意願,將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

在朱元璋分封的這些藩王中,這九個戍邊藩王,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是遼王

朱植

,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

朱橞,代王朱桂

,晉王

朱棡,秦王朱樉

,慶王

朱栴

及肅王

朱楧。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以保證邊塞的安全。但朱元璋在分封他們為王時,也考慮到藩王日後對朱允炆朝廷可能會造成的危害,故規定他們擁有的武裝數量並不多,最多也就區區五萬人。而朝廷掌握天下的經濟和軍事

力量,因此,藩王的這些軍隊對朝廷遠遠不會構成威脅。

然而,朱元璋病逝後,皇帝朱允炆發現,他的這些叔叔們很不安分,有幾個藩王的軍隊動不動在一起,經常搞所謂的聯合軍事演習,雖然他們的口號是針對蒙古外族

,抵禦外族侵略,但他們的軍隊加在一起也有十幾萬人。尤其是寧王,手下還有當時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寧王用優厚的待遇籠絡蒙古人,這遠比北元給這些蒙古人的待遇好很多倍,所以朵顏三衛的蒙古人打仗極為強悍。在朱允炆看來,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對他的一種示威。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明初諸王分佈圖

朱允炆的父親也就是朱元璋當時所欽定的太子朱標患了傷寒,朱允炆悉心照

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的病逝,對朱元璋和朱允炆大打擊都很大。

後來作為孫子的朱允炆還主動承擔爺爺朱元璋的護理工作。朱允炆盡到了一個好兒子和好孫子的責任。現在,朱允炆已經是大明帝國的皇帝了,雖然他是侄子,但這些叔叔依然只是臣子。作為臣子,就應該安守本分,替朝廷分憂,而不是讓朱允炆現在如此擔心。

朱允文不由得想起了這樣兩件事。

一次,

朱元璋出了道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求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對下聯。朱允炆先對,可對得很勉強:“雨打羊毛一片羶。”朱棣接著脫口而出:“日照龍鱗萬點金。”不但對得工整,而且還突出了一個龍字。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朱棣。朱棣眼神輕蔑地看了朱允炆一眼,朱允炆還小,但他明白其中的含義。

還有一次,朱允炆放學路上碰到了朱棣。朱棣一看四下無人就露出流氓相去拍朱允炆的後背說:“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朱允炆沒想到朱棣居然如此放肆,一時慌了手腳。正好朱元璋走來,看到了這種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罵了朱棣一頓。要知道,朱允炆可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朱棣的這種行為顯然屬於大不敬。眼看事情鬧翻,朱允炆見狀連忙打圓場,反而幫朱棣說話,說這是他們叔侄倆鬧著玩的,朱元璋才沒有追究。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明朝思想家

朱元璋曾經得意地對朱允炆說,我安排你的幾個叔叔為你守護邊界,這樣你就可以安心地在家做皇帝了。朱允炆聽了卻沒有發笑和附和,他陷於沉思中。片刻他說的話讓朱元璋意想不到,他說,外敵入侵,有叔叔們對付;萬一叔叔們有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呢?朱元璋當時愣住了,反問朱允炆:“你認為怎麼辦才好呢?”朱允炆回答道,首先用德去爭取他們,然後用禮約束他們,再不行只有削其封地,再下一步只有改封地,還是不行的話,只有刀兵相見了。朱元璋聽了

稱讚他道:“很好,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為了能夠使朱允炆日後皇位穩固,朱元璋給他選了三個輔佐大臣。一個是方孝孺,他的父親方克勤當時就是在空印案中被誤殺的,方克勤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朱元璋告訴朱允炆,方孝孺是可以信任的,他一生會效忠與你。第二個就是齊泰。此人雖是文人,卻對邊界將領名字和各地形勢瞭然於心,讓朱元璋感到很驚訝,對此大為欣賞。第三個人就是朱允炆的死黨黃之澄。此人一直陪伴朱允炆,他看出朱允炆對叔叔們萬一會造反的擔心,

於是對朱允炆說,萬一他們

敢造反,就用武力堅決討平他們,這讓朱允炆深感欣慰。此三人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但這三人真的能幫朱允炆撐住天下局面嗎?

現在朱允炆已經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了,面對一些藩王的這些軍事炫耀和示威,他的兩位重臣黃子澄和齊泰卻已經準備動手了。而此時朱棣卻還在猶豫之中。因為朱棣知道,造反可不是鬧著玩的,如今天下太平,能得到多少人支援?以藩王之力能打得過朝廷嗎?如果一旦造反不成功,原本的地位和富貴將永遠不會再有,但所面臨的後果想起來不寒而慄。況且朱棣造反,是背叛朝廷,將背上反賊的罵名,走的是一條不歸路。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黃子澄(1350年-1402年),朱允炆伴讀

當時朱棣身邊有個和尚叫道衍(就是姚廣孝),只比朱元璋小七歲。此人十四歲出家為僧,交際廣泛。但此人卻不學佛經,卻拜道士為師。後來在北平慶壽寺做了主持。朱棣封地也在北平,至此道衍和尚跟隨朱棣,此人不念經、不貪財、不圖官,總是日復一日地鼓動朱棣造反,唯恐天下不亂,他的志向就是如此,道衍希望能夠透過權力鬥爭做一番事業。

黃子澄和齊泰準備削藩。但他們對於目標卻有不同的看法。最終黃子澄的意見佔了上風,那就是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羽翼,然後再對燕王下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獲罪,奉命執行這項任務的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李景隆打仗不行,抓人卻是一把好手。他帶領大軍奔赴河南周王府,將周王朱橚及其家屬一起押到京城。朱允炆對這位叔叔毫不客氣,直接將周王貶為庶人。同年十二月,有人告發代王朱桂貪虐殘暴,朱允炆下令將他的叔叔押到蜀地看管。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朱允炆下詔諸王不能節制王府的文武官吏。同年五月,朱允炆以“不法事”將岷王朱楩逮捕並貶為平民。

就在大家還沒有緩過神來的當口,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亂印鈔票的罪名將其逮捕。但這次朝廷派人去抓湘王,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朱柏很有骨氣,他說,我親眼看到太祖手下很多獲罪的大臣不願受辱,我是高皇帝的兒子,怎麼會為尋求一條活路而被獄吏侮辱呢?他沒有開門迎接使臣,而是和家人一起自焚而死。後來朱允炆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獲了齊王朱槫,被廢為庶人。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朱棣(1402年—1424年)後來的明成祖

其實這些藩王被朝廷逮捕,並沒有特別充分的證據,主要是按照朱允炆和謀臣們設計的計劃而進行的。這些藩王並沒有燕王朱棣反抗的資本,當然也沒有反抗的理由。因為這是作為皇帝—全國最高的統治者代表朝廷所作出的決定,反抗意味著背叛國家。

面對朝廷大刀闊斧的削藩和步步緊逼,朱棣心裡感到壓力十分大。朱允炆在

處理其他藩王時對朱棣自然也是沒閒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朝廷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暗中監察燕王府中事。明眼人都知道,刀已經架在朱棣的脖子上了。但朱棣卻做出了意料的主動。

建文元年(1399年)三月,朱棣入朝參拜新君。很多人認為,在朝廷削藩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朱棣來到京城,不是找死嗎?尤其是朱棣見到朱允炆時,卻不行拜見之禮。這讓朝廷群臣感到十分憤怒。戶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表示朱棣自己願意上門找死,那就順便就地解決朱棣。可朱允炆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予以拒絕。氣得卓敬跳了起來:“楊堅、楊廣難道不是父子嗎?”就這樣,朱棣來到京城和回到藩地,什麼事也沒有,而黃子澄和齊泰卻當了一回看客,只能乾瞪眼。朱允炆沒有殺掉朱棣,是因為他並不想讓他的親叔叔們去死,只要貶為庶人就可以了。這說明朱允炆削藩也並不是要趕盡殺絕,只要做到對朝廷沒有危害就行,畢竟他們都是朱家子孫。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姚廣孝(1335年-1418年)著名黑以宰相

其實朱棣早已開始著手準備,為了掩人耳目和以防朝廷發現,朱棣在王府建造了一個很大的地下室,並豎起圍牆,還建個養雞場,他將招募的大量強壯的兵士置於其中,進行軍事訓練,外面的人根本聽不到王府內的任何響聲。他還招募很多異人術士,用迷信思想給自己壯膽和做宣傳工作。

葛誠本來是朱棣派到朝廷的耳目,負責打聽朝廷的一舉一動,卻不料反被朱允炆成功策反。葛誠主動交代了燕王的種種不法行為以及自己的身份。朱允文勉勵他繼續回到北平努力工作,做好內應,以便將燕王等人一網打盡。徐達的兒子徐輝祖為人謙遜,熟知兵法,對建文帝非常忠誠。他利用和自己的妹妹(就是大將軍徐達的女兒,朱棣的老婆)見面聊天的機會,瞭解到了很多朱棣的情況,徐輝祖一五一十將情況彙報給朱允炆。就這樣,源源不斷的絕密情報傳到了朱允炆耳中。但朱棣的情報工作一樣毫不遜色,他派人積極聯絡宮中宦官,不斷送些禮品給這些被人們瞧不起的人,於是朱棣慈愛之名悄悄在宦官之中流傳開來,大家都甘心為朱棣效力。

太祖祖制規定,嚴令宦官干政,否則仗殺。朱允炆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這些人。但想不到就是這些身份低賤的人往往能夠決定鬥爭的勝負。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後就向朝廷告假,說自己病情很嚴重。但到了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規定朱棣又不得不去京城,但朱棣又害怕去了京城被扣留不能回來,於是派了自己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去京城,表示自己很重視忌日,也表示自己沒有異心。對朱棣三個兒子的進京,兵部尚書齊泰認為這是天賜

良機,勸朱允炆將三人扣為人質

。然而,黃子澄卻認為這樣做會打草驚蛇,建議將三人送還燕王,以此麻痺他。朱允炆拿不定主意,問計于徐輝祖,徐輝祖說絕不能放朱棣三子回去,因為他們都是大才,放回去等於是放虎歸山。可最終朱允炆還是放走了朱高熾三兄弟。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徐輝祖,中山王徐達的長子,朱棣大舅哥

如果朱允炆知道在後來的那張戰爭中,朱高煦起了多大作用,他一定會後悔得撞牆。後來他哀嘆,悔不聽輝祖之言!朱棣見到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已經平安回來,高興得在床上大跳,這是天助我啊。而幫他的正是對手朱允炆。

朱棣知道,如果就這樣下去,等待他的是和周王代王等王一樣的下場。他沒有了退路,必須去鬥爭,如果贏了那就是人人垂涎高高在上的帝王!為了將準備做得更充足,他必須贏得時間,於是他開始裝瘋。由此,人們經常能夠在北平街上看到那個在烈日下穿著厚厚棉衣烤火的朱棣,

嘴裡還說凍死我了,有時朱棣甚至當著眾人的面吃所謂的“狗屎”!這一切都被朱允炆派到北平任職張昺、謝貴

看在眼裡,他們於是認定朱棣是真瘋了,暗地裡立即派人告訴朱允炆。

但是朱棣還是失算了。他裝瘋賣傻的內幕,已經被朱允炆策反過來的長史葛誠得知,並立即上報朝廷說朱棣即將叛亂。此前一直舉棋不定的齊泰這次下定了決心,並對目前情況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於是下令:派使臣前往北平確定情況;授意張昺、謝貴立即監視朱棣及其親屬,如果有必要,直接採取行動,無需上報朝廷;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立即逮捕朱棣。

上面的措施按道理是非常嚴謹的,但是依然還是百密一疏,那就是張信不是朝廷的親信而是朱棣的手下,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他,能否保證成功?所以張信接到任務後很是猶豫,因為他和朱棣的關係不錯,但現在朝廷的命令又不可違抗,如果附從朱棣,自己也將成為反賊。關鍵時刻,張信的母親認為,朱棣有龍鳳之

姿,必將取得天下。張信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於是立即向朱棣報信。至此事情發生了重大變化。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道衍(姚廣孝)鼓動朱棣造反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可能是齊泰覺得張信不一定可靠,為了萬全之策,他命令張昺、謝貴手持逮捕燕王官屬的詔書,率領部隊包圍了燕王府。朱棣以用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立即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北平守軍抵抗三日內陷落。城外的明將宋忠率兵退至懷來(後來被朱棣殺死)。至此朱棣已經完全與朝廷決裂。他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

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穩固,殺戮太多的功臣,比如藍玉、王弼、傅友德等將領,因此戰爭開始時,朝廷陷於無將可派的境地,現在只

剩下長興侯老將耿炳文了,而他在過去將星雲集中不是那麼耀眼,況且他擅長守城不善於進攻。出發前,朱允炆召見了他,對他說:“請你務必記住,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這是朱允炆一生中做出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打仗還不能傷害對方的主帥,這是什麼道理?耿炳文聽得一頭霧水。但是沒辦法,他只得帶領三十萬大軍出發。

耿炳文率軍在八月十三日到達真定,並分兵於河間、鄚州(河北任丘北約30裡)、雄縣,為犄角之勢。朱棣比他侄子朱允炆還了解耿炳文,知道這名老將不簡單,但朱棣手下張玉卻沒把耿炳文放在眼裡。中秋之夜,朱棣派兵突襲雄縣,雄縣將領楊松毫無準備,倉皇向友軍潘忠求援。潘忠接到求援後立即前去救援,但是遭到了朱棣另外所派的軍隊伏擊,潘忠倉促應戰,損失慘重,潘忠也被俘虜。而苦苦等待援軍的楊松最終沒有等來援軍,由於寡不敵眾,全部戰死。朱棣首戰旗開得勝。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削藩先從實力較弱的藩王開始

耿炳文決定將兵力集中,朱棣也決定進攻耿炳文。

真定之戰

拉開序幕。燕軍在張玉、譚淵、朱能的帶領下向朝廷南軍正面發起猛攻,而朱棣則帶領部隊繞到耿炳文後背發起進攻,耿炳文腹背受敵,被兩面夾擊,只得退往滹沱河東。燕軍

緊追不捨,前來耿炳文軍的只有朱能所率領的幾十人,但由於朝廷南軍已是敗軍,

而朱能是個打仗不要命的角色,因此朝廷南軍再次敗退,耿

炳文阻止不住,只得率軍退進真定城,堅守不出。

耿炳文擅長守城,只要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但令耿炳文想不到的是,他的這種堅守城池想法只是一廂情願,因為朝廷不願意耿炳文與叛軍相持。

朱允炆聽到耿炳文軍敗,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作戰勇猛,是朱元璋手下得力干將。可是其子李景隆卻是個紈絝子弟,讓他打仗形同兒戲,因此齊泰堅決反對,但未被採納。朱允炆詔命李景隆成為新統帥,這次兵力比耿炳文更多,達到五十萬。朱允炆又令遼東江陰侯吳高等領兵圍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決定親自率軍救援永平,他把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長子朱高熾。

九月二十五日,朱棣擊敗吳高,並決定趁勢偷襲十七弟寧王朱權的藩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另一方面利而誘之,將南軍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眾出師。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靖難之役示意圖

十月初六日,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見寧王朱權,哭訴自己無路可走,向朱權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書,謝罪免死。朱權相信並收留了他。在居大寧期間,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結交併賄賂大寧的軍官等。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辭,朱權在郊外送行;但朱權來到郊外後,伏兵盡起,大寧軍紛紛叛變,歸附朱棣。於是朱權與寧王妃、寧王世子等一同隨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寧的全部軍隊包括朵顏三衛都被朱棣收編,朱棣實力大增。

此時李景隆正在猛攻北平城。朱高熾雖然是一個有殘疾的人,腿腳不方便,但他外柔內剛,他知道如果南軍一味猛攻,北平難以保全。晚上時分,城內燕軍越城而出,分成小隊,對李景隆大軍發動偷襲,一時間陣腳大亂,李景隆只得退回十里紮營。南軍將領瞿能看出北平張掖門是薄弱環節,便主動攻打此門。果然

燕軍抵擋不住,眼看城破,關鍵

時李景隆卻下令停止攻擊,原因是害怕別的將領搶走他的功勞,致使功敗垂成。農曆十月北平甚是寒冷,於是燕軍守城部隊夜裡汲水澆於城牆上,次日城牆結冰,南軍無法攀登,南軍因天寒地凍,戰鬥力驟降,攻勢自此受阻。

李景隆將指揮部設在鄭村壩(據北京二十公里),他知道朱棣一定會返回與他決戰的。因此他派部將陳暉率一萬騎兵阻擊朱棣。但由於沒有具體的地點,哪裡找得到?後來陳暉發現了大量的馬蹄印記和行軍痕跡,於是雙方終於遭遇,朱棣派朵顏三衛軍隊出擊,很快打垮陳暉部隊,陳暉跑得快逃了回去。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朱棣長子朱高熾組織北平保衛戰

這下李景隆只得硬著頭皮迎戰朱棣,天氣寒冷,南軍士氣低下,遭到城內城外圍攻,攻城部隊全線崩潰。李景隆充分表現了他的無能,他只顧自己逃跑,卻忘記通知還在圍攻北平計程車兵。

鄭村壩之戰

,以李景隆的徹底失敗和朱棣的徹底勝利告終。長子朱高熾藉助

北平防禦戰

的勝利獲得了父親的重視和喜愛,積累了政治資本。由於此戰中,一個名叫馬三保的人在鄭村壩之戰中對朱棣獻計獻策立下大功,因此被朱棣引為心腹,並在永樂二年賜姓為鄭,改名鄭和。

鄭村壩之戰,南軍損失約十萬人。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從山東德州,郭英、吳傑等從真定誓師北伐燕軍,目標是白溝河(北拒馬河)。兵力增至六十萬,燕軍亦出。四月二十日,燕軍渡過玉馬河,駐於蘇家橋,正好遇到南軍先鋒部隊平安的部隊。平安、瞿能隨即向北軍發起衝鋒,燕軍沒有想到,一向柔弱的南軍竟然如此兇猛,毫無思想準備,紛紛敗退。此時郭英比李景隆晚到白溝河,他的部隊雖然沒有平安那樣勇猛,卻攜帶了大量的火器。他們預測到了燕軍的行動路線,便在其必經之路埋下了大量的類似於現在戰爭的地雷。當燕軍被擊敗並撤退時,燕軍很多兵士被炸死。朱棣沒有被地雷炸到,但迷了路。

李景隆雖然打仗不是塊料,但不代表他的帳下部將平安、瞿能等及兵士也是白痴和無能之輩,現在朱棣在南軍將領前大為吃虧,而這次南軍這次的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朱棣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燕軍與南軍的戰鬥

不久,瞿能再次引眾搏戰,大呼“滅燕”,形勢再次對燕軍不利。就在戰事危急時,一股旋風颳起,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頓時大亂。朱棣抓住機會,繞到李景隆後方放火。南軍大敗,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陣斬。連最能作戰的平安也支援不住了,抵擋不住燕軍的攻勢,

郭英等對李景隆失望已極,也只得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輜重全部扔下,投降十萬餘人。李景隆撤回德州,但朱棣不放過,依然猛追,一直追到濟南,而南軍也損失了上百萬石的糧食。

濟南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對燕軍來說,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攻打其他城市,抵達京師,退可劃疆自守,所以燕軍趁其銳氣,對濟南志在必得。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建文帝採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後來燕軍圍攻濟南,盛庸退到濟南與山東參政鐵鉉一起堅守。鐵鉉是回族人,性情剛烈,盡忠職守,處事公正,才智過人,曾得到朱元璋的賞識。

白溝河之戰

時擔任押運軍糧的任務,南軍潰敗時,他不斷收容潰敗計程車兵。作為一個文臣,現在他要擔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的重擔,已很不容易,何況他面對的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統帥朱棣。而盛庸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只是在無能主帥李景隆手下,再有才也是起不到作用。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白溝河之戰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燕軍對濟南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樓上指揮戰鬥,防守朝廷官兵在鐵鉉和盛庸的鼓舞下,士氣大振,燕軍死傷慘重。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朱棣見攻打濟南無效,決定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決定詐降。當朱棣前往濟南,走到城門口時,正準備與鐵鉉對話時,城門預設的鐵板落下,但因為鐵板落下太快,只砸到了朱棣的馬頭,朱棣大驚失色,連忙換馬跑回。這讓朱棣萬分震怒,決定用大炮轟城。正當朱棣裝填彈藥準備轟城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

原來鐵鉉連夜找人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面書寫“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鐵鉉安排士兵懸掛城門四周。朱棣見此,哪敢命令開炮?如果朱棣不計後果開炮,他會立即失去軍心,誰還願意為他效力?何況他靖難是打著掃除奸臣名義!朱棣無奈,只得收兵回營,

不曾想鐵鉉和盛庸卻命南軍出城追擊,

朱棣連

忙後撤,南軍乘勢收復德州。

濟南之戰

結束。

由於李景隆打仗無能,只顧逃跑,六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作為推薦人的黃子澄恨得咬牙切齒,他主張立斬李景隆,被朱允炆拒絕。他是個很看重親情、且慈悲為懷的人。李景隆是他的表親,現在已經打了敗仗,再殺已無用處,但朱允炆

了,李景隆不僅無能甚至還可以用卑劣形容,以後朱允文就會體會到此人帶來的惡果。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濟南之戰朱棣退走

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朱棣經過修整後向南進軍,向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朝廷軍隊數萬人。此時的統帥不再是李景隆而是盛庸,為了避敵鋒芒,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十二月二十五日,朱棣按照計劃向東昌前進,而盛庸的主力部隊也開始向東昌集結。

東昌之戰

爆發。

朱棣依然採取攻擊南軍左翼的老辦法,但沒有成功;然後朱棣進行中央突破,盛庸故意開啟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終於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是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南軍包圍,最後戰死。南軍大將平安也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二十六日,燕軍再次戰敗,於是北還。東昌之戰以燕軍慘敗告終。在擊退南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軍返回北平。

之所以在被南軍重重包圍,朱棣還能逃脫,是如前所述的那樣,參戰將領秉承朱允炆不得傷害叔叔朱棣性命的旨意。打仗計程車兵不是傻子,他們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萬一哪一天,叔侄倆和好了,他們要幹掉這些將士,豈不易如反掌?因此朱棣就如同穿上了一件防彈衣,燕軍可以大量死傷,而朱棣毫髮無損。朱允炆的這個荒謬的親情顧念,將會使他自己陷於萬劫不復的深淵。朱棣起兵叛亂的目的是什麼?天無二主,朱棣不就是要奪取這個侄兒的皇位嗎?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李景隆,曹國公李文忠之子

朱棣好像已經厭倦了這樣的日子。當初道衍和尚每天攛掇他造反,可是真造起反來,卻又如此艱難。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已經沒有退路了。朱棣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東昌之敗之後,朱棣以此為恥,與道衍和尚姚廣孝商議對策。道衍強烈支援朱棣再次出兵。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在夾河發現被南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南軍愕然,不敢射箭。此時,燕軍從東北方向,南軍從東南方向,兩軍相遇,再次展開廝殺。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戰鬥打了三四個時辰後,突然颳起了強烈的東北風,塵埃蔽天。南軍頂著風沙,根本沒法作戰。朱棣趁機以左右兩翼衝擊,盛庸大敗。

夾河之戰

重新確立了燕軍的優勢。

真是活見鬼了!在白溝河之戰中,也是東北風突然颳起,結果李景隆的南軍大敗虧輸。而此次依舊是東北風,結果是盛庸的南軍也是大敗。看來老天好像是拼了命要幫朱棣奪取勝利似的。其實,如果按盛庸的謀劃,沒有惡劣的天氣幫助,再次讓燕軍慘敗也是完全可能的。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東昌之戰朝廷軍隊大敗燕軍

同年閏三月初九,兩軍再次會於藳城。正當盛庸指揮部隊作戰時,此時大風又起,很顯然,南軍又是大敗。燕軍久居北方,習慣了這種惡劣的天氣。然而東北風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激烈交戰時颳起,每次颳風也只限於這一片小小的戰場,更不可思議的是,每次颳風都是有利於朱棣。靖難之役本來就是奇特的戰爭。

雖然朱棣多次取得勝利,但就是無法徹底擊敗對手。他的地盤依然很小,軍隊也是不多。朱棣所擁有的的地盤不過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如果照這樣下去,他的部隊會越打越少,到最後可能是他的手下押解他送到京城領賞,這是朱棣難以想象的。

就在朱棣萬般無奈之際,被朱棣買通在京城的宦官傳來訊息,京師兵力非常空虛,可趁此時一戰而定。

朱棣搖頭苦笑。從北平(今北京)打到京城(今南京),談何容易?難道朱允炆傻到會讓開你一條路,讓你長驅直入到達京城?如果能夠直達京城,何苦之前那樣與南軍一場場地去打硬仗?但是,他的謀士道衍和尚卻鼓勵朱棣這樣做。他發現朱棣陷入了一種固定思維,那就是必須先打下山東,然後是江蘇。可是山東民風彪悍,士兵作戰英勇,又有名將鎮守,豈是可以輕易打下來的?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靈璧之戰朝廷南軍幾乎全軍覆沒

建文三年(1401年)冬,

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道衍和尚也支援不再與盛庸、平安等糾纏,繞過山東,取道館陶渡河,先奪徐州,再直趨京師。這樣就造成了燕軍南下,盛庸、平安大軍在後面追趕的情形。朱棣當然知道了南軍的這種情況,他採取在夜晚偷襲的方法大敗平安。但此時南軍一支人馬在徐輝祖的帶領下,在睢水河附近悄然來到燕軍身邊,燕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徐輝祖乘勢大敗燕軍,斬殺燕軍大將李斌。面對燕軍失落的情緒,朱棣很是憂鬱。此時大將朱能在軍中素有威信,他說道:“當初漢高祖十戰九不勝,不是最終奪取了天下了嗎?”其實,現在已經晚了,既然已經上了賊船,豈能輕易上岸,朝廷能夠輕易饒恕?於是大家決定繼續堅持下去。

關鍵時刻,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初一,朝廷召回徐輝祖。這樣只剩下南軍將領何福與平安在渦河(今安徽蚌埠懷遠縣以北)對峙。四月二十五日,考慮到在河邊不易防守,何福移營,與平安在靈璧深溝高壘作長遠之計。由於糧道被燕軍阻礙,平安親自率兵六萬護衛糧草。四月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銳襲擊平安,將其一分為二;何福全軍出動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現,何福敗走。南軍缺糧,何福與平安決定次日(二十九日)突圍而出,在淮河取得給養,號令為三聲炮響;次日,燕軍攻打靈壁牆壘,進攻訊號正巧也是三聲炮響。於是南軍以為是己方號炮,紛紛奪路而逃;燕軍趁勢進攻,南軍全軍覆沒。

靈璧之戰

就此意外結束。

靈璧之戰徹底擊潰了南軍的主力,至此以後,南軍再也沒有組織像樣的反攻。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朱棣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朱棣親自帶兵衝殺

接下來,朱棣繼續向南,拿下揚州,此時已經完全接近京城。朱允炆六神無主,他萬萬沒有想到,當初削藩竟然會搞到自己的皇位不保。齊泰和黃子澄不在京城,只有方孝孺可以問計。方孝孺說只能號召天下勤王;同時找朱棣談判,表示割讓土地,以此麻痺朱棣。朱允炆派出慶成郡主,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姑姑,也就是朱棣的堂姐與朱棣談判。但朱棣已經造了四年的反,他不是為了一方土地而造反的,他要的是整個江山社稷,因此談判沒有任何結果。而且,朱棣的燕軍已經打到了家門口,這時才想起外出勤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朱允炆絕望了。

此時,朱允炆才發現,他可以做出“不傷我叔”的承諾,但朱棣卻沒有給燕軍下一道“不傷我侄”的想法。他的最大錯誤在於,既然朱棣已經造反,那就沒有回頭路,因為這是關乎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命運的較量。歷來權力鬥爭只有一個獲勝者,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傷害與毀滅。再多的後悔也無法改變事實。

朱棣在回絕朱允炆的求和後,陳兵浦子口,此時抵抗著是盛庸。盛庸不愧為名將,他率領南軍與燕軍做殊死的戰鬥,並打敗了燕軍,暫時擋住了朱棣。燕軍現在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兵士十分疲勞,希望修整。此時他的二子朱高煦帶領生力軍來到,朱棣動情地說:“努力,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朱高煦領會,拼命率軍攻打盛庸,並最終打敗了盛庸,逼迫盛庸投降(此時平安也已被俘)。六月初八,燕軍駐紮於龍潭(距京師金陵東約30公里),朝廷大震。下一步就是進入京師。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朱棣進入京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拒絕了逃往南方的決定,他聽從方孝孺的建議,堅守城池。京城是當年富商沈萬山與明朝政府一同修建的,城牆全部是用花崗岩混合糯米和石灰砌成,十分堅固。朱棣連濟南城都難以攻下,何況京城呢?

但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朱棣想到了他在京城的兩位內應,一位是建文元年逃回京城的谷王朱橞,另一位就是屢次被朱棣打敗的李景隆(之前左都督徐增壽做內應被發覺,朱允炆將其殺死)。李景隆決定出賣它的主人朱允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是為

金川門之變

。靖難之役歷時四年結束。

據說朱允炆在朱棣進城後非常憤怒和抱怨,他已經眾叛親離,他對著空曠的大殿喊道:“是你們這些人給我出的這些主意,事到臨頭卻各自逃命!”其實,齊泰在廣德募兵,黃子澄在蘇州募兵,但後來都被抓到,寧死不屈。而右侍中黃觀知道京城不保,卻堅持要回,盡忠而死。與齊泰一同在廣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黃岩、王叔英知道齊泰被抓後,雙雙自盡而死。這些人,一生光明磊落,無愧於後世。只可惜朱允炆不知道了。

靖難之役,朱棣與皇帝朱允炆叔侄倆的帝位較量

靖難之役結束,朱棣執政時代到來

李景隆已經不但不要臉,甚至連氣節都不要了。此人後來在朱棣的統治下苟延殘喘地活著。綜合他的一生,李景隆是草包的一生、無恥的一生。李文忠如果在天有靈,可能會被再次氣死。朱棣進京後,宮中突然失火,朱允炆下落不明,從此成迷。有的說他在宮中自焚而死,有的說他逃出京城,雲遊四方,於正統年間去世,甚至有的說他一直逃到了東南亞,朱棣派人去找無果,遂成明朝一大懸案。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 ,次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就是明成祖,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統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正能量知識與傳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