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馬化騰親自作序,5分鐘帶你讀完《認知盈餘》

簡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協作效率越來越高,時間盈餘越來越多,於是,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工作之餘進行個人輸出

認知盈餘如何理解

馬化騰親自作序,5分鐘帶你讀完《認知盈餘》

雙節假期,你的時間有了盈餘。

閒暇時間的充裕,讓你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可以回家團聚,也能外出旅遊。

或許,你還沒有發現,在工作日,你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閒暇時間,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

今天就帶大家解讀一本,能啟發你網際網路思維的書,《認知盈餘,自由時間的力量》。

馬化騰親自作序,5分鐘帶你讀完《認知盈餘》

我希望透過提問和結構化的方式,能讓你明白本書中的精華內容。

1。 什麼是認知盈餘?

受過教育,並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慾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在一起,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通俗地講,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在工作之餘,在網際網路上進行沒有經濟回報的個人輸出。

比如早幾年的論壇上, 無數的網路作家進行個人小說連載。

比如“今何在” 寫了《悟空傳》,當年明月寫了《明朝那些事》;部落格發展時期,你能看到許多人寫部落格,比如知名博主“和菜頭”;現在是微信公眾號天下,無數的人則加入了微信內容生產大軍。

早期寫論壇是部落格,沒有任何經濟回報,完全憑個人的興趣,以及讀者的鼓勵,作為持續下去的動力。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協作效率越來越高,時間盈餘越來越多,於是,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工作之餘進行個人輸出。

在眾多人群裡,有很大一部分人,輸出的是優質內容,雖然每天花在上面的時間不算太多,但日積月累,並把這些人時間匯聚在一起,對社會貢獻的價值,將是巨大的。

盈餘很好懂,就是充裕、有剩餘。

而認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認知能力。比如,白天上班,你需要呼叫自己的認知能力,比如程式設計、寫作、溝通等等,為公司和社會創造自己的價值。

但每個人能力不同,類似電池容量規格不一樣。

有的人在工作上,耗盡了100%的“電量”,有的人能力跟不上工作要求,“電量”甚至是負數,但還有人,只用了50%的能量,甚至更少。於是。下班後,變可帶著剩餘的“電量”(認知盈餘),在興趣領域,繼續“放電”。

馬化騰親自作序,5分鐘帶你讀完《認知盈餘》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會出現這種“認知盈餘”現象?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下班後空餘時間越來越多?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在沒有經濟回報的情況下,還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

這裡有兩個基本條件:

1。 網際網路協作工具的出現

(1)網際網路的出現,讓資訊可以在任意網路節點間雙向流動。

早幾年,我們看電視和報紙、聽廣播,都是單向輸出,被動地接受電視臺,日報社,廣播臺給編導主觀上給我們製作的內容,而我們自己只要被動地接受就行了。

但網際網路的出現,資訊流動變成了雙向,使用者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而且,網際網路是開發的架構,不管你是CEO,還是普通學生,在網路上都可以平等地發聲。你可以自己寫微信推文,寫微博段子,去今日頭條編輯新聞等等。

(2)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時間利用率越來越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過去,電話解決不了,需要面談的事情,完全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影片通話搞定。

本來你需要從上海坐飛機到北京寶貴時間就可以節省下來。此外,等車吃飯這樣的時間也可以被利用,能利用的自由時間越來越多,協作的門檻成本大大降低。

2。 人們做事的內在動機

許多人在沒有經濟回報的情況下,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主要是出於熱愛和個人認同感。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歡寫作,喜歡拍影片,這本身就是一種愛好,和回家打遊戲是一個道理。

同樣,寫出來的文章,被他人肯定和讚許,這種能力被認可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這也是內在動機的體現。

馬化騰親自作序,5分鐘帶你讀完《認知盈餘》

掌握了以上兩點,基本上就理解了這本書的核心。

當然,書中還提到了 如何讓一群人持續貢獻認知盈餘,認知盈餘會受到哪些機會和挑戰 ,這裡就不過多介紹,想繼續深入讀下去的朋友,可以閱讀完整書籍。

理解了認知盈餘,你就能明白,網際網路為每個人都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 除了職業身份外,在閒暇時間,還能擁有多重身份。

對有能力的人來說,則要看準時機把自己卓越才華展現出來。

還等什麼?時代在期待著你的認知盈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