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 由 李連利坐古談今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08-04
簡介當他們認定元朝必亡之後,劉基等儒家知識分子為了更好地“儒家化”才選擇投奔朱元璋

冬天窗戶上的叫什麼

邊疆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即元朝和清朝。元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僅以統一時間看也有89年的時間(1368年減去1279年),比西晉、隋朝、秦朝三個統一政權時間強多了。清朝更不用說長達267年(1911年減去1644年),在秦漢以後的朝代,如果這個時間長度算不上成功的話,除了漢朝外也就沒有成功的朝代了。

元清都是少數民族政權,總體上兩朝都很成功

金國統一北方百年多,其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自身“儒家化”較為成功,加上內部紛爭、強敵南下、自身腐敗而消亡。部分金人也重新回到東北重新過起本民族的生活,然而,自身的“儒家化”“漢化”殘餘對於後來的建州女真臣服明朝管理都有示範效果。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可以說,在明朝,滿族人的族源之一的女真人受到中原政權管轄,也屬於明朝的一部分。因此,其入關後更成功地進行“儒家化”“漢化”也就相對更容易。

元朝則不然,它的崛起速度非常快。一方面,有成吉思汗這位天才指揮者的戰略;一方面,周邊政權封建化已久,馬上民族的鬥志早衰,享樂奢侈貪腐風氣比較嚴重。由此,在蒙古帝國疾風暴雨式古代閃電戰的打擊下紛紛土崩瓦解。

一方面,元朝統治階層整體上對被統治的民族有一種“蔑視”心理,這也是元朝最高統治者皇帝、皇權在“儒家化”過程中受到很大阻礙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因為蒙古自身文化限制,對周邊先進文明採取較為“中立、灑脫”的心理,內部道教、中原佛教、藏傳佛教、儒家、伊斯蘭文化甚至基督教等都有著自己的支持者。那麼,這種“儒家化”的速度就相對緩慢。所以,許多內容都是半拉子工程。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一方面,元朝從奴隸社會快速進入封建社會,其內部的權力體制變化和思維相對緩慢,這也是蒙古內部權力鬥爭非常血腥的原因。在權力鬥爭中,總體上皇權支援儒家化,意欲奪權者則利用其他文化反對儒家化。

元朝皇帝引入科舉制來抗衡反對者

從忽必烈開始,元朝就在思考設計科舉制,但因為反對聲音比較強大,只是在設計中並無執行。直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第一次開科取士為開端,截至元朝滅亡的歲月裡,元朝科舉制最大的問題是科舉制下的官員人數太少,無法對各民族的既得利益貴族產生有效制衡。相反,清朝皇權就很完美地利用科舉制削弱了貴族對皇權的制衡。

自1315年到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51年間共進行16次科考。除了在惠宗元統年間,權臣伯顏曾在1336年、1339年兩次廢棄科考外,每三年科考一次。由此,共有一千一百多名進士進入官場。

元朝的進士分三等一等授官六品、二等授官七品、三等授官八品。

51年中共有1100多人進入官場,這個數字並不多,平均起來每年不過20多人。而且,這些進士當中,還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蒙古人、色目人。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蒙古人、色目人、蒙古化漢人和漢人考試內容是不同的,分為左右榜分別公佈。這對明朝、清朝也有很強的借鑑作用。明朝的南北榜的原型其實就出自這裡,畢竟朱元璋時代的文官系統,都經歷過元朝的科舉考試。

由此,51年間也就六七百名漢人進入科舉,但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兒是官商權富之家出身。真正屬於中下階層的漢人很少,恐怕每年連5個都沒有。這與龐大的人口,每年上千名官員進入行政體系相比,數量太小了。由此,元代的科舉確實存在但實際作用並不大。

科舉制最大的作用是什麼?給主控人群帶去希望

什麼是主控人群?其實就是知識分子。自宋朝之後,隨著世襲武將、世族豪強的沒落,文人治世成為主流。你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文人的幫助,朱元璋之所以成功不就是因為文人的加入嘛。紅巾軍起義比朱元璋起義強大得多,就連他都要躲在龍鳳政權羽翼下,為啥龍鳳政權失敗了?那就是沒有文人的加入,好不容易有一位大文人加入,還被劉福通殺了。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因此,大眾很容易造成破壞,文人加入才能規範破壞力度、怎麼破壞、破壞什麼保住什麼,如此,才能在破壞中有所建立。所以,自宋朝開始,掌控了文人就是掌控了天下的穩定。由此,文人就是被

控制人群。

古代社會掌控文人的最主流方式就是科舉制。

元朝的科舉制發展很不平穩,時常受到阻撓。元惠宗時期曾經受到權臣伯顏壓制,伯顏曾經兩次停止科考,更意圖屠盡漢五大姓,對於後者元惠宗堅決反對,並與脫脫一起實行政變,將伯顏推翻掌握實權。在伯顏廢棄科舉制時,漢精英集體反對的理由也很務實:科舉制雖然沒什麼大用,但畢竟給百姓一個成功的希望。

然而,儘管作用不大卻帶來了希望,人們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絕望。人數雖然少,但卻給漢精英特別是儒家精英看到希望,由此成為沒有非份之心的源頭。而且,很多人因為“儒家化”而激發了儒家的核心觀念——等級秩序。所以我們會看到,反對朱元璋農民起義最堅決的人反而是以劉基劉伯溫為代表的儒家知識分子。當他們認定元朝必亡之後,劉基等儒家知識分子為了更好地“儒家化”才選擇投奔朱元璋。

元清科舉制讓被主控人群有了希望: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成絕望

人不怕生活不好,怕的是沒有活著的希望。正因為清朝的科舉制給大部分漢精英帶去了希望,所以,清朝的大部分漢精英選擇了支援新政權。要知道古代中國是以“文化認同”為第一,血緣與文化認同相比並非更重要。

這就是科舉制的厲害之處——給主控人群帶來希望。

元順帝差點成為中興之主,吏治不修讓其成為亡國之君

科舉與世襲哪個更有利選材?唐宋各顯優劣,晚明也重表現

虎年出生的張英突破活著思維,以匡正天下之心,參加清朝科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