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09-02
簡介換句話說,Lou Reed不像王爾德與圖靈一樣被認為有“罪”,而是被認為有“病”

王爾德多少歲

陳麻薯 Epoch故事小館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一切,都只是因為人類對於“少數”的恐懼與惡意——儘管,所謂的“少數”,也是人群中的成千上萬人。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網路世界裡一句“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被嚼了好多年,人們幾乎就快忘了這是王爾德說的。那時候可沒有網際網路,如今所有自認“毒舌”的段子手,可能都要在奧斯卡·王爾德面前甘拜下風。

放在今天,王爾德拿的一定是“翩翩佳公子”的人設劇本。他出生在愛爾蘭一個富裕顯赫的人家,念愛爾蘭最好的學校,又拿了獎學金赴牛津求學,並以最高分和一等榮譽畢業,同時,還獲得了詩歌獎。

好學生的另一面,是他作風奢靡懶散,總是身著華服、領口佩花。屋內陳設了各種名貴瓷器、高腳酒杯、菸草美酒,時常邀人來開沙龍辦招待會。這種對於“美”的極致追求,成了一生的底色。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他是“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唯美主義”作為藝術流派,主張“為藝術而藝術”,遠離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唯美主義”一度被批評為頹廢、不健康。

但這些藝術家顯然對“正能量”不屑一顧。

王爾德寫作的劇本《莎樂美》和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都有他所追求的極致之美的影子:鋪陳的物質、狂怒的靈魂、血色的月亮。人和魔鬼做交易,不追求真善,只換取美。

甚至在學界,唯美主義的結束,是以王爾德的被捕為標誌的。

他被捕的事情先按下不表,這位豪闊的名門公子在適婚的年齡迎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康斯坦斯,並共同生育了兩個兒子。王爾德頗享受父親的身份,他給孩子們不厭其煩地講睡前故事。這些故事我們許多人小時候也聽過,比如《快樂王子》,比如《夜鶯與玫瑰》。

這本來可以是一個體面和諧的家庭。

問題是,他追求的極致之美,現實中竟然成真。

他叫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王爾德喚他的暱稱作“波西”。在年代久遠的舊照中,波西年輕俊秀得驚人(後世的電影裡是由裘德·洛飾演的,非常神似,自行體會一下)、出身名門、性格驕橫。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道格拉斯(左)與他的哥哥

王爾德為他痴迷,又為他揮金如土,三年裡花到5000英鎊(換算到現在,可能等價於45萬英鎊)。

但此事觸怒了波西的父親道格拉斯侯爵,他起訴了王爾德——1885年,英國國會頒佈了法案,禁止兩個男性之間的“嚴重不當行為”。王爾德和波西的關係當屬其列。

王爾德的友人曾勸說他逃離,但他最後沒有。或許他的尊嚴不容許他這麼做,他的天真令他留下來捍衛自己的名譽。

他反訴波西的父親誹謗,卻在法庭上無法證明他與波西之間的關係清白。依據當時的法律,他被捕入獄,並被判兩年的苦役。同時,曾經揮霍的他連700磅的起訴費用都付不起,被迫宣佈破產。

這位公子哥從未吃過苦,監獄的條件極其惡劣,他又受到其他罪犯的暴力攻擊,而且這兩年裡,波西從未來探視過他。

但他堅持給波西寫信,這些信件集結成了後來的《自深深處》。大部分倒都不是想象中的情信,信件裡,王爾德大部分時候都在咒罵情人的虛榮與揮霍、計較自己所付出的苦難,以及——承認自己心高氣傲,卻又無可奈何的愛情。

王爾德出獄後曾經為了孩子想要和康斯坦斯複合,這時波西卻又出現了。他再次向王爾德示好,王爾德也再次毫無抵抗地選擇了波西。他們同遊義大利,卻發現昔日的情感已經難以再續。王爾德此時落魄潦倒,對波西來說,已經不再有吸引力。

儘管他的落魄潦倒都是拜波西所賜。

如王爾德在信中所寫:我在你身上用盡了一生。

他們很快徹底分手,王爾德所剩的時日無多,幾年後就孤獨落魄地去世。他的監獄看守曾說,他所經受的苦役,足以使他這種從未吃過苦頭的人在兩年內斃命。

一語成讖。

死後他的文學地位逐漸獲得尊重,他得到了全世界女人的愛。他在巴黎的墓碑上,印滿了口紅印,後人擔心墓碑會被人親壞,不得不加了玻璃罩子保護。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王爾德之墓

但這是一個他看不到也想不到的結局。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1912年,英屬印度公務員朱利斯·圖靈與妻子埃塞爾·斯托尼有了自己的第二個兒子艾倫·圖靈。埃塞爾從印度趕回英國生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圖靈夫婦對兒子有老派英國精英的期待:接受公學的教育、進最好的大學、做一份體面的職業。

某種程度來說,艾倫·圖靈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但也非一帆風順。他進入了公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極強的興趣和出眾的天賦,在當時的保守環境中卻不受重視。圖靈有些孤僻地沉迷於自己的化學實驗,同齡的孩子無法理解,老師們對此不屑一顧。

他唯一的知己是克里斯朵夫,這個比他年長一級、卻又瘦弱矮小的男孩。圖靈第一次見到克里斯朵夫,形容說“好想再看一眼他的臉,太有魅力了”。

動人的不只是他金髮藍眼的面貌。克里斯朵夫是堪稱完美的好學生,並且也對科學充滿好奇。別人玩鬧的課間,這對小男孩興奮地討論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和相對論。

曾經有一次,圖靈用自己的反正切級數演算法計算到了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第36位,克里斯朵夫託著下巴驗算了一遍後,遺憾地跟圖靈說:“非常抱歉,你最後一位算錯了。”

克里斯朵夫早一步考入劍橋三一學院,他寫信鼓勵小一年的圖靈:“……如果你要問我的意見,我更希望你來劍橋三一學院,這樣我們就能經常一起上課了”。

這委婉的表達一直被圖靈視為克里斯朵夫對他情感的證明。

不幸的是,克里斯朵夫的生命很快停留在青春歲月裡。他自幼體弱,兩次手術沒有留住他。圖靈悲傷欲絕,這段未曾挑破的情感,被認為是圖靈一生的初戀。

他是個無可辯駁的同性戀。

圖靈後來考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相對寬鬆的大學環境中,他似乎對自己的性向坦然地接受了。他交往過酷肖克里斯朵夫的同性戀人,也有過純粹的同性性夥伴——這一切當然是非公開的。

圖靈和王爾德身處相近年代的英國,活在同一套對同性戀的禁令之下。

同時,圖靈也沒有放棄對那些艱深問題的思考,在給克里斯朵夫母親的信中,他說,那是他“緬懷克里斯朵夫的方式”。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圖靈的紀念館中,他親手寫的懷念初戀物件克里斯朵夫的信件。

當時的數學界人人想要摘取的明珠,是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的三大判定問題:數學是完備的嗎?數學是相容的嗎?數學是可判定的嗎?

那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年輕的奧地利數學家哥德爾很快對前兩個問題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1935年某天,大學生圖靈躺在草地上想出瞭解答第三個問題的辦法:用一種虛擬的“圖靈機”模擬人類所有可能的計算過程。圖靈證明,無法用演算法來判定圖靈機是否會停機,所以希爾伯特第三個命題的答案為否。

那是他嶄露頭角的時候,導師推薦他去普林斯頓做博士生。那段時期的普林斯頓群星薈萃,圖靈對門的辦公室就是馮·諾依曼,愛因斯坦常年在物理系與數學系之間的天橋上奔走。二戰爆發,這些猶太裔的聰明腦袋紛紛來到美國這座象牙塔中。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圖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檔案

Firestone Library, Princeton University, June 2012

圖靈卻沒有在美國久留,他畢業後回到家鄉英國,身上揹負著一件絕密而重大的任務。

當時,德軍的電報均有自己的加密和解謎裝置,系統極為複雜。圖靈要做的,就是破譯這些密碼。

很快,他解謎的速度幾乎超過了德軍的接收方。

在諾曼底登陸前夕,他發明的Colossus computer(第一臺可程式設計計算機)破譯了德軍已經不斷加強的密碼體系,二戰的轉機自此出現。

據專家的估計,圖靈和他的工作,使二戰起碼提前了兩年結束。是他救了百萬人的生活和性命。

但因為是機密的任務,圖靈只獲得了一枚獎章,他的真實功勞卻被掩蓋。之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科學家的軌道上。他提出了“圖靈測試”的實驗,作為人工智慧是否有感覺的判定標準。這套標準一直到今日還在沿用。人們稱圖靈是“人工智慧之父”。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1952年的某天,圖靈在電影院門口遇到了19歲的少年穆雷。穆雷不像他過去的那些情人一樣優雅聰明,他是個出身低微的小偷混混,卻意外地擊中了圖靈。他把穆雷帶回了家,這段“不合時宜”的情慾最終毀了他。

圖靈有一天發現自己失竊,而竊賊正是穆雷的同伴。當著警察的面,圖靈一五一十地供出了自己和穆雷的關係,甚至為此寫了長達五頁的散文式的敘述——天真的圖靈對友人說,他覺得同性戀很快就可以合法,他所做的是一件正確的事。

當時的法庭不認為這事正確。他需要在坐牢和“治療”中二選一。他選擇了後者,也就是化學閹割。

雌性激素令他陽痿、變聲、乳房發育。令他不堪其辱,在兩年後吃下有氰化物的蘋果自殺。

2009年,英國首相布朗在一份超過三萬人的情願書要求下登報向圖靈道歉:“我們很抱歉,你本該被更好地對待。”

他本以為很快就會到來的事,過了好多好多年才實現。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1966年,一張古怪的搖滾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Nico》面世。專輯的封面是一根黃色的香蕉,來頭不小,由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設計。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這張專輯一反當時的嬉皮文化,歌詞裡大膽地涉及了毒品、性虐、同性戀情。或許因為太過於前衛,這張專輯沒有引起什麼反響。

樂隊的名字就是專輯中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據說得名於一本性虐主題小說。主唱Lou Reed(盧·裡德)後來用一生書寫了搖滾史上的傳奇。

說回那張古怪的第一張專輯,雖然在當時並不叫賣,但是吸引了那些前衛的藝術家靈魂。搖滾史上有個經久不衰的老笑話:雖然沒有多少人買那張專輯,但買了的人後來都有了自己的樂隊。

具象一點來說,那張專輯啟發了帕蒂·史密斯、大衛·鮑威、涅槃等等現在都已經被封神的名字,Lou Reed是所有這些巨星的公共導師。

Lou Reed在出生在一個保守的猶太家庭。這樣的家庭裡,他是一個大麻煩,從小就反抗權威、情緒化、更重要的是,他有“同性戀傾向”。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在他生活的美國,各州已經逐漸放寬對於“性悖軌”(主要指同性性行為)的刑事處罰,但是認為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說法到達頂峰。換句話說,Lou Reed不像王爾德與圖靈一樣被認為有“罪”,而是被認為有“病”。

很難說誰更不幸一點。

父母聽從了一位醫生的勸說,把Lou Reed送去接受“電擊治療”。這種矯正方式非常流行,基本的原理就是給有同性戀傾向的“患者”觀看同性色情片,一旦產生性興奮的反應,就用電擊。

Lou Reed事後在某次專訪中回憶起這一切:他們把東西放到喉嚨底下,舌頭動彈不得。然後電擊你的腦袋。感覺像是失去記憶,像是變成植物人。

他後來在一首黑暗的歌曲《kill your sons》(殺了你的兒子)也記錄了這段經歷:你想要閱讀,卻始終無法繼續閱讀,因為你總是會忘記你讀到哪兒了,你只能停留在某一頁上……你知道嗎,他們想要殺了他們的兒子。

長大後的Lou Reed離開家進入大學,並進入了東海岸的文青圈子。搖滾在那個時候“拯救”了他,並且開始嘗試寫歌。在之後,更是把他一路帶上組建樂隊、開創風格的道路。

他救了千萬人,卻被全社會一起殺死了

作為“華麗搖滾”的代表人物,他的音樂常透露出一種雌雄莫辨的氣息。諷刺的是,少年時遭遇的電擊治療從來沒有治癒過他。他後來變成了一個具有受虐傾向的雙性戀。他一生經歷過四次婚姻,也曾與一位“變裝皇后”墜入愛河。

相比之下,Lou Reed算是好運地壽終正寢:2013年,他在美國死於肝臟衰竭,享年71歲。

如今,美國全境都已經同性婚姻合法化。儘管如此,“矯正”同性戀的想法在一些保守派人士心裡根深蒂固。僅有十幾個州立法禁止這類電擊矯正的“療法”。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許多人因為天生的性取向,被綁起來、被強迫觀看同性影片,並被狠狠地電擊一下。

不只是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如此。

今天是第三十個#國際不再恐同日#。三十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去除,正式意味著將同性戀去病化。

對於直人世界來說,這件事可能無足輕重;但是對於性少數者而言,這是個里程碑:他們不再被認為是“病態”“變態”或“心理問題”。從醫學上來說,他們無需、也無法被“治療”。

在此之前,很多人為此受盡屈辱,甚至付出生命。

這只是較負盛名的三位性少數(包括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等等性取向)的故事。在歷史上,因為自己天生的愛慾而遭受苦難的人更多、可能經歷更悽慘。有人被投入火中燒死,有人被物理/化學閹割,有人遭受長期的電擊痛苦。

一切,都只是因為人類對於“少數”的恐懼與惡意——儘管,所謂的“少數”,也是人群中的成千上萬人。

如果歷史上的他們不曾遭遇這一切,不曾經歷歧視、排擠和迫害,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會不會很不一樣?

即使不是天才的科學家與藝術家,只是面目普通的芸芸眾生,是不是至少,這個世界上會多出很多可以自由去愛的人?

這本來,也應該是我們生而為人,天生就有的權利吧。作 者 | 陳麻薯

編 輯 | 陳麻薯

設計、排版 | 譯 尹

圖片 | 來源於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