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簡介《新聞晨報》2021年7月1日出版的《追光》特刊孫金泉還有一個額外的“收藏禮盒”,特殊主題的報紙收藏透過“橫平豎直”的擺放方式交錯開來,還配上了孫金泉的手寫目錄——“藝海集報”裡是他鐘愛的戲曲類新聞登上頭版的報道

桌上型電腦開一天耗多少電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1999年9月20日,小外孫呱呱墜地,上海人孫金泉選擇了收藏當日所有報紙的方式作為紀念。而那天,剛好是南京路步行街開街首日。23年來,“生日報”越集越多,總報刊品類超30種。慢慢也延伸出了收藏“彩蛋”——有世紀跨年,有申奧成功,有香港澳門迴歸,也有70週年國慶。時代浪潮奔騰不息,滾滾向前,老先生說,這就是收藏的意義,見證了人生軌跡,也記錄下了歲月年輪。23載“生日報”收藏,缺了一年難再補昨天(9月20日)上午10點,孫金泉和老伴趕到了離家最近的廟行郵政支局購買報紙。郵局最近在裝修,兩位老人熟門熟路地從邊門進入找到了“熟面孔”:“我來買今天早上所有的報紙,昨天已經提前約過的。”工作人員動作也很麻利,小跑著上了樓,沒一會兒就取下來一小疊報紙,包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聞晨報:“5份一共6塊8,缺一張經濟日報。”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孫金泉用現金支付了7元,還不要找零,因為下午還得再來買新民晚報,順便碰碰運氣能不能補買到經濟日報。每年9月20日購買所有能買到的當日報紙,孫老先生已經堅持了23年。家中電腦桌下有一個塑膠材質的大收納箱,裡面全是他歷年來的收藏。“最開始的由頭很樸素,因為我的外孫就出生於1999年9月20日,想用收藏‘生日報’的方式作為留念。”出生日當天全家人自然是手忙腳亂,所以首份收藏是孫金泉跑遍了大街小巷“後補”的。他拿到了報紙後才發現,當日新聞晨報和新聞晚報的頭版都報道了南京路步行街開街的新聞。如此一來,似乎自家小孩與步行街有了不解之緣,未來也將與“中華第一商業街”一同成長。於是,“生日報”的收藏也越攢越多,如今已是滿滿一整箱。每一年9月20日的報紙都用單獨的塑膠檔案袋分別收藏,右上角還貼上了小小的數字標籤。孫金泉說,這個習慣是從2016年開始的:“原本所有的報紙都是整理在書櫃裡的,突然發現2014年的收藏怎麼找也找不到了,這才調整了收藏方式:按年份裝袋,用箱子整裝。”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要買到年份久遠、且指定日期的報紙如今並非易事,為了補齊2014年的收藏,孫金泉託了不少朋友幫忙,甚至還嘗試過高價回收、去上海圖書館尋找電子版,均沒有收穫。如今,收納箱中標註了“2014”的檔案袋裡只有孤零零的一張當年9月20日的人民日報,就這一份報紙,還是孫金泉費了好大的勁從電商網站買回來的——快遞單的照片他都還留著,發貨地址來自安徽馬鞍山。總收藏報刊品類超30種,特別紀念日有“彩蛋”“生日報”記錄下了生命中富有意義的時間節點,也留下了永銘的歲月印記。“我買報紙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強調品種數量,一般就是大清早到了買報紙的地方,請他們把當天所有的報紙各給我一份。”有多少就收多少,總之都是要“all in”的。孫金泉最開始去的是報攤、報亭,有時因為工作耽擱去晚了,報紙種類餘量實在不夠就得多跑兩家,家住共康的他最遠曾步行至2站地鐵外的大潤發閘北店採購。後來書報亭退出歷史舞臺後,孫金泉的收藏就主要靠當天一早跑郵局了。當然了,偶爾還會收到了解他收藏喜好的親朋好友的“投餵”——2019年小外孫20週歲時,就有朋友專門寄來了當日的新民晚報和勞動報,並在角落附上生日祝福。據不完全統計,孫金泉總收藏的報刊品類超過了30種,單日收藏量最大的應該發生在2002年的9月20日,報刊數量達到了28份。走過了漫長的20餘載,孫金泉視若珍寶的收藏箱裡也慢慢多出了好些“彩蛋”。享有“all in+檔案袋”待遇的時段分別是:1999年上海解放50週年以及國慶50週年,2000年年底、2001年年初的世紀跨年,2019年的國慶70週年,以及去年的建黨百年——是“時段”而非“日期”,重要時間節點的報道往往會持續多日。例如國慶的報紙收藏,便要從9月30日一直持續至10月3日。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因為有國才有家,這些都是特別的、值得紀念的日子。”被問及收集“彩蛋”的緣由,老人家緩慢而又堅定的回答。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新聞晨報》2021年7月1日出版的《追光》特刊

孫金泉還有一個額外的“收藏禮盒”,特殊主題的報紙收藏透過“橫平豎直”的擺放方式交錯開來,還配上了孫金泉的手寫目錄——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藝海集報”裡是他鐘愛的戲曲類新聞登上頭版的報道;因為是《家》、《春》、《秋》的粉絲,2000年巴金百歲誕辰的頭版也都歸在了一起;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報道一同被放在了“奧運系列”中;1997年香港迴歸和1999年澳門迴歸的同屬“迴歸專輯”;改革開放30週年的系列報道也單獨做了整理;甚至還有1999年9月9日這一千年一遇的“五‘9’之日”,以及2002年新聞晨報設計的“上海高校完全地圖”。即使掌握了手機的使用,依然眷戀紙質書報的閱讀感受“偶爾翻看這些報紙收藏,我都會想起一句滬劇唱段的唱詞,叫做‘光陰飛逝如流水’。”曾經被父母抱在懷裡參加南京路步行街3週歲“生日宴”的小外孫,如今已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最開始還要特別早起,趕在上班前“掃蕩”一番書報亭,退休多年後,孫金泉也習慣了提前1、2天和郵局的老熟人打個招呼、留幾份報紙;從之前輕輕鬆鬆單日“all in”20多份報紙,到如今算上下午買到的經濟日報和新民晚報,也只入手了7份。23年前的新聞晨報上,頭版跨版中央放了一張南京路步行街開街的照片;今天的新聞晨報2版,刊登了步行街在23歲生日當天,發放“億元消費券”的報道。老先生說,這就是收藏的意義,見證了人生軌跡,也記錄下了歲月年輪。“無論是最近的電子消費券、步行街團購券,還是之前的數字人民幣紅包,我都是最先從手機上看到訊息的,也都參與了。但我還是覺得,讀書、看報的閱讀感受是無法被替代的。”

23年來這一天的所有市售報紙,上海老人都收藏了!

因為有了“2014年遺失事件”,孫金泉在自己的桌上型電腦上建了一個資料夾,專門用來存放所有報刊收藏的電子照片,但他仍不時花上不小的力氣搬出收納箱、收納盒,清點、歸整、梳理。新媒體傳播帶給人們的是資訊廣度上的速度與效率,但在時間、空間變遷過程中的深度與高度,更多還是要依附於於紙質書報與生俱來的深厚底蘊。“偶爾閒暇時,還是要定定心。靜下來、慢慢品讀,才會有更多收穫。”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 謝竲圖片 |謝竲 受訪者供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