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中國版Clubhouse的誕生,或許要從人類學會如何說話開始

  • 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3-01-11
簡介而由於音訊的特性,使用者對不合格內容的忍耐程度比影片和文字更低,再加上即時聊天對主持人的控場能力有要求,調性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可能被成倍放大

尋醫人類人體裡超霸語音人天天收聽在身體說話怎麼治療

編輯導語:Clubhouse火了,這款美國的語音直播產品因為馬斯克的直播火出圈,引起了國內網際網路的注意。“有Clubhouse邀請碼嗎?”成為了一大流行語。Clubhouse的獨到之處究竟是什麼?未來的可能性又在哪裡?會出現中國版的Clubhouse嗎?本文作者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中國版Clubhouse的誕生,或許要從人類學會如何說話開始

Clubhouse火了後,無數VC和PM湧入其中探尋音訊社交與中國版Clubhouse的未來。在眾多討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任何人都可以說話, 所以Clubhouse降低了內容的生產門檻。

然而,這種觀點忽略掉一個重要的事實:“聲音”雖是門檻最低的交流工具,但作為內容載體的“音訊”,門檻反而最高。

內容載體的門檻由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決定,即創作者生產出能讓目標使用者完成一個消費動作的內容的難度越低,內容載體的門檻就越低——“完成一個消費動作”的意思是,成品內容最起碼要能讓人看下去,不至於半途而廢。

在所有內容載體中,門檻最低的應該是短影片。任何人配個指令碼和音樂都能拍個十幾秒,平臺自帶的剪輯、美顏、配樂功能也十分便利。而且哪怕拍得再無聊再爛,多少都會有人捧場,因為使用者來此的目的本就是非功利的killing time,對內容質量本身並不抱有多大期待,即便不喜歡,數秒的時間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下滑到另一個影片便是。何況在快手這種以人為核心的社群邏輯裡,使用者可能更關心“影片的拍攝者”,而非“被拍攝的影片”本身。

其次是中長影片和文字,這類內容的消費成本比較高,使用者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一次消費。

文字的優勢在於“鑑別成本”很低,讀者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識別出文章的基本內容,並判斷自己是否對其感興趣。同時文字的資訊含量最大,一篇1000字的文章讀者只需三分鐘就能吸收完畢。

但換成音訊和影片,“讀”的速度遠小於“閱讀”的速度,同樣的內容,呈現出來所耗時間就會增加;且一些抽象的理論和闡述也只有文字能傳遞出來,讀者沒看明白時可以迅速跳回去重新閱讀,對整個過程的把控體驗很好,換成音影片就做不到。

中長影片可以在完成文字的“講故事”與“傳道受業解惑”功能時,提供更生動的畫面、更強的刺激性與趣味性,使內容的消費體驗更佳。但對內容創作者的要求也更高,創作者必須具備基本的文案、剪輯、鏡頭、表達能力才能創作出“能讓人看下去”的作品,普通人做出來的內容基本沒人看,留存率很低。因此內容基本得 PUGC(B站)或PGC(優愛騰)才行。

門檻最高的反而是音訊。

人人都會說話不等於人人都能表達,更不等於人人都能優質地表達。

學生時代就有許多話癆的同學,一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或是在公共場合講話就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這一點,Clubhouse早期的一批體驗者中也有人深有體會:公開的表達能力不是人人都有,而前來交流的多數人多數時間都是不含資訊量的無效輸出。

音訊論資訊量和便捷度不及文字,論刺激性和趣味性不如影片,聽眾只能以一個很緩慢的節奏被動地聽講話者說話,既不能像閱讀時那樣自由跳躍,也沒有影片吸引人的畫面來維持興趣。

這時候如果講話者的水平有限,語言邏輯混亂、不夠風趣幽默或是表達資訊較少,聽眾就會聽得非常痛苦,基本不可能認真繼續聽下去。這一點,可以參考領導上臺念稿時,臺下昏昏欲睡的你;這也可能是很多人靠聽書入睡的原因。

總的來說,音訊對內容創作者的要求其實很高,創作者必須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傳遞充足而有邏輯的資訊的同時,兼顧趣味性,才能使聽眾留下來。

而現實是,與日常做彙報、演講、談判的職場精英不同,大部分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弱,一旦需要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經常會忘詞卡殼、詞不達意、缺乏邏輯。

坐下來就一個或多個話題,連續輸出一小時,在任何時候都是一件對知識儲備、思維能力和口才要求極高的事。

中國版Clubhouse的誕生,或許要從人類學會如何說話開始

在搞清楚三種內容介質各自優缺點的基礎上,我們探討下中國版Clubhouse有多少可能性。

目前的Clubhouse仍是一個小眾圈子裡的“五環內產品”,而若想復刻一箇中國版的Clubhouse,主要得解決三個問題:

稽核問題:

C端產品直播的稽核本來就嚴,音訊稽核的難度則更大。虎牙鬥魚、抖音快手、B站等國內主流直播平臺的稽核策略主要是延時+演算法識別+人工稽核,主播觸發敏感詞後會被警告,一些觀看量大的直播間會有超級管理員隨時駐場,一旦出現不規範內容直播就會被掐掉。

商業化問題:

音訊的商業化難度遠比影片和文字大,既難以插入資訊流廣告,也很難走電商帶貨路線,喜馬拉雅、荔枝等長音訊巨頭虧至今仍處虧損狀態。何況中國版Clubhouse如果仍然走小眾路線,則使用者體量根本無法支撐起營收,因此“破圈”、尋求更多使用者幾乎是必然選擇。。

內容泛化問題:

然而使用者體量的增加必然帶來社群內容調性的下滑,以及新老使用者文化衝突的問題。貼吧和B站都經歷過這一階段,其中貼吧已近乎死亡,B站仍在探索當中,目前似乎未能給出很好的解決方案。

而由於音訊的特性,使用者對不合格內容的忍耐程度比影片和文字更低,再加上即時聊天對主持人的控場能力有要求,調性下滑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可能被成倍放大。目前已有不少使用者吐槽Clubhouse一些房間內的發言人水平低、不知所云、“爹味太重”、“瞎逼逼”。

為此,有不少從業者看衰中國版的Clubhouse。

然而,如果將視角從“內容社群”切換為“語音社交”,中國版的Clubhouse未必沒有想象空間。

社交有兩種模型,一種基於“關係”的構建,例如微信和陌陌;一種基於“主題”的吸引,比如貼吧和B站。前面所述的使用者體量暴增帶來的社群衝突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主題”為核心的內容社群內,但對於基於關係構建的社交平臺,卻未必是個問題。

一個規律是:調性高的內容的消費群體可以向下相容調性低的內容,反之卻很難。即一個在音樂廳聽古典音樂的人可以被抖快上十五秒的搞笑段子逗笑,但一個成天只刷短影片的人,則很可能聽不懂巴赫。因為八卦、娛樂等內容是人類天性,但藝術、科技、財經卻需要受過一定訓練、有基礎知識後才能消費。

即便是現在仍處於“五環內”階段的Clubhouse,也已經出現了一些主打八卦吹水、相親交友、吸貓唱歌的聊天室。內容泛化、調性下滑、難以沉澱的確是破圈後的Clubhouse會面臨的問題,但當內容本身都不再重要、無人關心的時候,這些問題也都不再是問題。

事實是:人類的確可以非常無聊,人類的確可以不追求所謂的“資訊量”、“高質量聊天”而在聊天室內和網友們聊天吹水打發一整個下午的時間。

中國版Clubhouse的誕生,或許要從人類學會如何說話開始

感官角度上,聲音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唯一能並且已經實現線上線下無差異體驗的媒介形式。人體對外接收資訊無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五感,後三者以目前技術力尚無法做到線上傳遞;影片受限於目前主流裝置的平面呈像、螢幕大小,對真實場景的還原度不高,臨場感較弱;文字哪怕是線下交流場景都很少使用。

唯有聲音,只要買個音質好的耳機,就能體會到“天涯若比鄰”的身臨其境之感。也正因如此,音訊在提供陪伴感、拉近心理距離、傳遞信任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原子化的社會中,人類被迫孤獨。上了一天班拖著疲憊身軀回到獨居住所裡的年輕人需要情感慰藉來填補空缺,也催生了直播和虛擬主播的龐大市場。

中國版Clubhouse會不會出現、有沒有未來尚不好說,但語音社交的需求真實存在,未來十年,現象級語音社交產品的出現或許只差一個契機。

作者:李蕭楠;編輯:楊真心

本文由 @沸點Point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