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胡鑫宇自縊死亡的背後釋放了哪些訊號?心理諮詢師:要觀察孩子的“變”與“不變”

簡介尤佳告訴記者,當今社會,青少年承受著來自學習、父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而在日常生活和教育過程中,卻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這讓很多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或情緒困擾時,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和應對,甚至不知道該向誰尋求幫助

什麼叫心理諮詢師

海報新聞記者 孫佃瀟 北京報道

從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離校失蹤,到2023年2月2日被認定系自縊死亡,胡鑫宇事件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其背後涉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備受社會關注。

胡鑫宇事件帶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青少年情緒背後在釋放哪些訊號?當青少年的情緒出現異常時,家長及老師該怎麼做?基於大眾目前比較關心的問題,海報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家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衛生系統主管心理治療師尤佳以及深圳健康產業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周旭。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據胡鑫宇事件新聞釋出會上通報,經心理專家訪談、分析,結合胡鑫宇失蹤前行為,認為胡鑫宇性格內向溫和、孤獨,在意他人看法,少與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溝通,情感支援缺失,缺少情緒宣洩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隨時隨地在書本上記錄自已情緒、想法的習慣。

2022年9月到致遠中學就讀後,因學習成績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際關係、青春期衝動帶來的壓力,造成了胡鑫宇失蹤前心理狀態失衡,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醒後難以再入睡等睡眠問題,存在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困難等認知功能障礙,存在內疚自責、痛苦無力無助無望感、無意義感等情緒問題,進食出現異常,有明確的厭世表現和輕生傾向。

青少年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是如何造成的呢?尤佳告訴記者,當今社會,青少年承受著來自學習、父母、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而在日常生活和教育過程中,卻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這讓很多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或情緒困擾時,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和應對,甚至不知道該向誰尋求幫助。

“尤其是處在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的孩子,由於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更容易出現情緒和心理問題。”尤佳說。

觀察孩子的“變”與“不變”

家長及老師如何甄別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對此,尤佳表示:應留意和觀察孩子的“變”與“不變”。據尤佳分析,“變”就是一種訊號,例如情緒變化、行為變化、身體變化以及異常反應等。情緒變化如,以前無憂無慮,現在卻心事重重,變得特別敏感。行為變化如,產生厭學情緒,一去學校就頭暈、難受,學習成績大幅下降。身體變化如,變得不愛吃飯,體重下降;或暴飲暴食,體重突然增加,睡眠不好等。

“還有一種情況特別需要重視和關注,那就是不明原因的疼痛。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喊‘這疼、那疼’,去醫院檢查後什麼問題也沒有。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此時要麼是真正的身體疼痛,要麼就是在撒謊以求關注或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尤佳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關注孩子身上是否有受傷的地方,尤其是手腕、手臂處,很多出現自傷、自殘行為的孩子會在身上留下傷痕。

何為“不變”?尤佳稱,如果上述提到的這些變化,孩子已經超過兩週甚至更長時間還不能自行緩解,並因此感到痛苦,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就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就診。“總之,孩子若出現一些我們常人都能感受到的異常反應,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精神科、心理科就診。”

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訊號,接納孩子有情緒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情緒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為了表達訴求,可能是覺得自我被侵犯了,還可能是遇到了學習、人際溝通等問題。”尤佳表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家長和老師要對孩子的情緒和身心狀態變化保有覺察,及時讀懂背後的訊號。

同時,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和接納孩子有情緒。“有些情緒是很正常的,比如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會不開心,遇到了傷心的事情會傷心,這都屬於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允許和接納孩子出現的正常情緒,教育孩子要正確看待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傷心、憤怒等情緒不被允許和接納,孩子可能會覺得有這些情緒是一件很糟糕、很可恥、不被人接納的事情,於是開始學著壓抑和掩飾這些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尤佳說。

值得注意的是,據尤佳分析,並不是每個心理問題都需要尋找專業諮詢,有些問題向親人和朋友求助,或進行宣洩和傾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若仍無法緩解情緒,或者痛苦的情緒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這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去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作為一名高校的專職心理諮詢師,周旭也持有同樣的觀點。“我在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很無奈的事,其中之一就是當通知家長其孩子因心理問題需要到精神醫院就醫時,有些家長不配合、不理解,甚至牴觸,認為是在小題大做。”遇到這種情況時,周旭會反覆跟家長溝通,因為她認為,這不僅僅是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負責,也是對與其同寢室、同班級的同學負責。

增加心理健康科普教育,開闢人才成長多元通道

當青少年出現相關心理問題時,該如何進行自我調節?他人又該如何對其疏導?在自身調節方面,尤佳認為,青少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一些安頓身心的小方法,如腹式呼吸、蝴蝶拍、睡前正念冥想、運動、跟朋友傾訴等。同時應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保持覺察,如果感覺自己的身心狀態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並且超過兩週還不能很好的調節,就應該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外界疏導方面,尤佳認為,家長應跟孩子養成良好地溝通習慣,及時瞭解孩子的身心變化。學校和社會應增加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讓家長、老師和孩子都能學習到科學實用的心理健康知識。

張家勇亦從個人角度、家庭角度、社會角度和學校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從個人角度看,應該做好心理調適,以開放樂觀的心態看待成敗得失;從家庭角度看,不要讓孩子肩負無法承受之重,學習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一生的幸福或成敗;從社會角度看,應營造更加積極健康的價值觀,開闢人才成長的多元通道,崇尚行行出狀元的社會風尚,讓每位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有積極貢獻的人都有尊嚴;從學校角度看,要切實發展素質教育,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一生負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