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簡介對比當下盛行的流媒體音樂,即使Beyond是人文關懷下的勵志“雞湯”,我也認為他們的價值是巨大的,至少他們的歌是當代年輕人對樂隊文化感興趣的起點,《海闊天空》《光輝歲月》也成為了多數音樂愛好者的第一支演奏曲目

黃家駒死後多少人自殺

知乎上有個經久不衰的問題:

黃家駒如果活著,現在是什麼地位

這個話題吸引了很多人的參與和討論,其中的高票回答認為:

黃家駒是一個死後被嚴重過譽的歌手,永遠不要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談及華語樂隊,Beyond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在許多歌迷的心目中,國內沒有哪一隻樂隊能與之匹敵,至少在影響力上來看是這樣的。但是,當我們再次把眼光瞄向這支傳奇樂隊時,難免會產生一些疑惑。

為什麼黃家駒活著的時候Beyond樂隊在主流歌壇並沒有濺起多大水花?

他們的音樂對當代聽眾而言,除了情懷還剩下什麼?

為什麼溫拿樂隊、太極樂隊和達明一派都以樂隊的形式拿到了香港樂壇的最高榮譽“金針獎”,Beyond仍在門檻之外兜兜轉轉。

Beyond樂隊主唱黃家駒和歌手陳百強同在1993年離世,當年香港電臺舉辦的第十六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陳百強被追頒“無休止符紀念獎”,黃家駒直到1994年1月21日才補頒。

世異時移,2009年陳百強被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追授金針獎,黃家駒至今都沒有享受到金針獎的待遇。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主流歌壇對Beyond樂隊的態度。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誠如高贊作者所言,黃家駒去世之前,Beyond的對標物件是草蜢、達明一派、太極樂隊,黃家駒去世之後的二十多年,他的比較物件也水漲船高,變成了崔健、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張學友、鄧麗君、許冠傑這些歌壇頂尖人物。

細細捋清一些事實後,不得不承認一個真相:如果拋開情懷單從歌曲進行橫向對比,Beyond的作品只是加了一些人文關懷的勵志雞湯。

「北京“遇冷”」

1988年10月15日,首都體育館,這個能夠容納18000人的場地迎來了Beyond的內地首演。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港臺流行音樂逐漸打破了地域侷限。那個年代,首都體育館見證了不少音樂盛況,北京觀眾對演唱會也不再陌生。

Beyond在內地沒什麼曝光,所以沒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也沒人關心他們之前唱過什麼歌,看到演出海報上的“搖滾”字眼時,大家都慣性地認為他們的歌應該和“崔健”差不多。

那時候只要是扯著嗓子唱歌的,都叫搖滾。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由於門票的廉價和文化活動的單一,每當夜幕降臨首體便成為了年輕人的聚集之地,當晚的首體座無虛席。

然而,隨著第一首歌、第二首歌、第三首歌的逐漸推進,場內氛圍不但沒有越來越高漲、反倒越來越冷清。

半數觀眾離席而去,退場的時候還罵罵咧咧的留下疑問“這到底唱的什麼玩意兒?”

很顯然,他們無法接受粵語歌曲。

80年代,內地能聽到的粵語歌曲幾乎都來自電視裡屈指可數的tvb主題曲,像大眾熟知的《上海灘》《鐵血丹心》《萬里長城永不倒》,正是當時透過電視劇反覆播放才流行開來並被內地觀眾所接受的。

在這種環境下,觀眾的審美習慣顯然是個考驗。

如今我們再來回顧Beyond初訪內地時的“遇冷”,如果不在北京而在更封閉的城市,或許那最後的一半觀眾都不會留下。

Beyond的北京之旅告訴他們及唱片公司——內地不是Beyond的市場,語言障礙是歌手與內地聽眾的一道鴻溝,目前還無法逾越。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Beyond在公司要求下也錄製了一些國語版歌曲在臺灣發售,同樣出師未捷。

他們又將眼光瞄向了日本市場,結果黃家駒發生了意外,時間定格在了1993年6月30號。

「Beyond的曝光源於一次商業公司的冒險嘗試」

如果把時間線聚焦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香港樂壇,Beyond這支樂隊和當時的樂壇環境是失衡的。

香港所接受到的文化資訊大多為舶來品,這也使得港人將更多的目光都放在了個人的奮鬥發展上,市井文化得以逐步形成、放大,音樂、電影是為大家服務的,“市井”是核心。

正是這樣,我們記憶裡的港人形象大多都“務實、拼搏”,而非悲天憫人。

香港娛樂圈深受大眾青睞的“明星”抑或是“時代符號”,是劉德華,而非黃家駒。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讓Beyond從地下浮出水面的轉機,出現在1987年。

1986年Beyond組建三年後終於發行了第一張自費專輯《再見理想》,儘管這張專輯現在相比較其它的熱門單曲已經鮮有耳聞。

但本地粵語融合搖滾、電子講訴地下樂團而不被接受和認可的無助與失落的表達方式,正好讓唱片公司看到了香港大眾音樂的缺口。

1987年,寶麗金唱片幾乎擁有本地最多的大牌歌手,新藝寶正是寶麗金和新藝城電影的聯合子廠牌。寶麗金和新藝城創造的商業價值,足以讓新藝寶撥出一部分預算去包裝嘗試一些地下樂隊。

其中,就包括拿了金針獎的太極樂隊和梁翹柏組的浮世繪樂隊,當然還有我們熟知的Beyond。

這也是當時大公司的正常策略——利用自身的大牌歌手資源推動新人曝光,豐富自身輸出內容,佔領不同層次市場。

換言之,Beyond當時能簽約除了自身不同於市場主導的小情小愛類題材內容外,再者就是當時的唱片公司有閒錢,願意拿一部分出來冒險嘗試。這次冒險在隨後的商業推廣中得到了肯定。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簽約新藝寶後,Beyond於1988年3月發行《現代舞臺》,其中《冷雨夜》和《舊日的足跡》至今都是熱門單曲,這張專輯也成為了Beyond開始帶有人文色彩、社會批判的開端。

彼時,粵語歌壇對於搖滾的定位還很模糊。

搖滾樂是什麼並不重要,就算Beyond的音樂談不上叛逆、另類,但只要“理想至上”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淺顯易懂的價值取向就很容易激勵年輕人。

他們的存在就是不願意妥協的象徵,這也是我們回望過去,仍然對這支樂隊抱有敬意以及他們能持續產生影響的原因。

除了精神象徵,Beyond之所以受歡迎,最重要原因是他們的歌曲旋律順耳上口。

用現在看起來充滿套路化的和聲走向、口水化的旋律線條來表達自身的價值想法,這當中就包括了:人文關懷、社會批判、勵志拼搏、大愛無疆等內容題材。

個性等於難尋聽眾,商業代表尋求共鳴,這是那個時代必須做出的抉擇,如果說beyond的第一張專輯《再見理想》還算個性化的表達,那他們簽約後隨著名聲的累積換來的便是商業的妥協。

很幸運,Beyond用歌曲傳達態度的做法,在小情小愛的市場上找到缺口,收穫了最大範圍的聽眾。

同樣,這也是90年代香港電影大舉進入內地消除語言壁壘後,內地聽眾能如此迅速接納beyond並自發傳播的重要原因。

可遺憾的是,這一招在Beyond試圖拓展臺灣市場時失效了,這也鑄造了Beyond不得不轉戰日本。

「被臺灣歌壇拒絕的勵志雞湯」

如果從音樂性出發,Beyond的音樂其實卡在一個尷尬的“中間值”。

經歷過“民歌運動”的臺灣歌壇,在上世紀80年代之初便呈現出大批精英知識分子進軍音樂產業的盛況,無論是家國情懷、悲天憫人的羅大佑,還是熱衷於挖掘平凡人感情生活細節的李宗盛。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從原創能力和價值表達來看,Beyond的歌詞、旋律甚至個性,在臺灣歌壇僅僅只能被看作普通工業化加工而成的平庸作品,不具備任何優勢。

就算是Beyond最擅長的勵志歌曲,在當時全華語樂壇最會寫“鄉愁”、“青春”主題的臺灣音樂人面前也相形見絀。

Beyond作品中通俗的激勵對於彼時熱衷於高階隱喻的文青而言,猶如毫無詩意的雞湯文學,這也是他們當初被臺灣歌壇“拒絕”的主要原因。

一個傳奇需要一個恰如其分的時間點才能產生,顯然Beyond的進軍時間在當時來看還為時過早。於是,這個爆發點一直延遲到黃家駒去世後,Beyond的神話才開始。

「過度消費下的神話」

客觀來說,Beyond的影響力主要還是來自於黃家駒的精神形象和歌曲內容的通俗。

如果論人文色彩,Beyond的直白熱血與羅大佑的深刻隱喻不能同日而語;如果論器樂編配上的前衛性,與90年代初林強、伍佰-China Blue的《小人國》《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相比又有明顯差距;論演唱風格和表演形式又不如崔健來得一針見血。

要論他們的特點與優勢,那便是“唱給平凡你我”的超流行樂隊,他們用最簡單的詞句勾勒出一幅讓大眾血脈賁張的奮鬥史詩。

當經濟迅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聽眾已經無暇思考更多隱晦性文學表達時,他們的歌曲既正能量地描繪了理想主義、勉勵大眾,又省去了聽眾多餘的思考時間,慢下心來思考似乎成為了最不要緊的事情。

當然Beyond的神話也脫離不開黃家駒最後的謝幕方式。

黃家駒如果還活著是什麼地位?千萬別低估死亡對一個人的神化作用

對於Beyond的大多數作品而言,其歌曲中的價值觀表達是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儘管他們的內涵大多淺顯易懂,但象徵性是不言而喻的。

黃家駒的意外死亡,無疑為他們歌曲的整體價值表達增添了大量的悲壯色彩。

黃家駒就好似一個搖滾戰士,生前不得人心,最後未能如願、悲憤離世,這對於90年代後,壓抑許久終於能見識到這個五彩斑斕世界的內地聽眾而言,是一段蕩氣迴腸的傳奇故事。

Beyond的歌能夠至今被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傳頌,特別是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將他推向神壇,“死亡崇拜”是一個必要條件,因為“死亡”能留給後人無盡想象,在他書寫完一個個篇章後不留任何瑕疵的猝然離去,便塑造了聽眾所幻想的“完美人格”。

「最後的話」

我相信,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Beyond作為華語樂壇不可或缺的分流,在過去、現在、未來仍然會用他們的“搖滾精神”洗禮一代又一代的聽眾。

對比當下盛行的流媒體音樂,即使Beyond是人文關懷下的勵志“雞湯”,我也認為他們的價值是巨大的,至少他們的歌是當代年輕人對樂隊文化感興趣的起點,《海闊天空》《光輝歲月》也成為了多數音樂愛好者的第一支演奏曲目。

然而,在獨立思考缺乏的當下,一批又一批毫無熱愛可言的“粉絲”打著黃家駒、Beyond的旗號,傳達所謂空洞無比的搖滾精神著實讓人唏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