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簡介想要深入思考“我思故我在”,首先要破除我執,《楞嚴經》阿難與佛陀著名辯論“七處徵心”中,佛陀七次向阿難徵詢心的所在,就是為了破除我執,其大意為:佛陀問:“阿難,你看到美色的心究竟在哪裡

你在故我在什麼意思

《楞嚴經》有“經中之王”的美譽,被評價為“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它是佛教正法時期代表作之一,它與正法的盛衰具有直接的關係,“《楞嚴》興,正法興;《楞嚴》滅,正法滅”。同時它也是佛教入門到修正成佛的系統實修手冊,本經以明心見性開題,循序漸進破迷開悟。本文以《楞嚴經》見道分的主題本心論為主要內容,針對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進行簡單闡述。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一、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裡?

想要深入思考“我思故我在”,首先要破除我執,《楞嚴經》阿難與佛陀著名辯論“七處徵心”中,佛陀七次向阿難徵詢心的所在,就是為了破除我執,其大意為:

佛陀問:“阿難,你看到美色的心究竟在哪裡?”

阿難依次道:“心在身體內,心在身體外,心在根(眼、耳、鼻、舌、身、意)裡,心在內外明暗之間,心在隨所合處,心在根塵之間,心在無著處。”

阿難的回答均一一被佛陀辯破,使得阿難的妄心無處立足。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凡夫由於自心被汙染,闇昧無知,不能了達身心等各種現象都是由各種因素(因緣)的和合而成,在本來不實的我中對各種因緣法妄生執著,而把這些固執地認為是自己的,時時處處以這個“我”為中心,由此產生煩惱與迷惑。

二、心是思維意識嗎?即有意識心嗎?

氣處徵心中阿難所說的“隨所合處”就是認為心就是人能思考的那個意識,我們最能接受這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被佛陀辯破了,佛陀辯論的核心為論證如果意識心沒有心體,那麼何來的意識心,又何來的“隨所合處”呢,佛陀辯證的大體思路如下:

(1)如果意識心有體性的話,那麼它是一體還是多體?佛陀的回答是:如果意識心有體的話,那麼當你被觸控手臂時,四肢應該都有感覺才對;如果四肢各自都有一個心體,那麼一個人的身體被多個人公用,那麼哪一個才是你呢?

(2)思考了以上兩個問題後,那麼問題又來了,意識心到底是什麼?如果您思考明白前兩個問題後,您會發現意識心是沒有本體的,因此,心是思維意識這種說法不攻自破。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三、“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此處,我們用眼識為例進行闡述,在我們用眼睛看東西的過程中,眼睛只識一個工具,如果沒有意識的話,眼睛是看不到東西的。比如,死人也有眼睛,但是他們的眼睛是看不到東西的。因此,佛陀對阿難說到,看到我的拳頭的不是你的眼而是你的心。由於第二部分已經論述了思維意識心是沒有體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引申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受外界種種塵相的刺激而產生的變幻不實現象。綜上所述,凡夫具有非常嚴重的執著,把邏輯推理和思維意識當成自己的本心,有思想和有學問的人普遍這麼認為。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先驅笛卡爾說過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並在其鉅著《方法論》中說到:“能獨立思考、有思想的時候,才表明我是存在的”。讀完《楞嚴經》後,對於笛卡爾的言論我們又有了新的認識。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結語

自從唐朝中期以來,《楞嚴經》盛行於禪、教之中,很多修行者透過它印證禪者證悟的境界。最後,《楞嚴經》也是最具文學價值的佛經之一,對於國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透過它體會國學之美。

研讀《楞嚴經》細思極恐,“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議題真的對嗎?

正版圖解一次完全讀懂佛經 佛學書籍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六祖壇經

¥

23。5

領券

減3

淘寶

月銷142

購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