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簡介“巖板路”與“跑長毛”行走於浦市古驛道的人都知道,由古鎮浦市去高山坪村(古稱“菊村”),行三華里至瑤人坪古亭,自古亭前行百米處的鳳凰山腳有一古石橋,名曰“鳳凰橋”

一個地方有古驛道說明了什麼

文/唐正鵬 圖/唐正海

高山坪古驛道東起瀘溪浦市古鎮,西連名城鳳凰、吉首乾州古城,總長約八十五公里。據湖南省文物局有關專家考證,此驛道始建於明代洪武和萬曆年間,距今約650年曆史,古驛道在瀘溪縣境內長達三十多公里。清代因湘西苗疆苗民起事,高山坪古驛道因軍事需要得到了拓展與延伸。自高山坪古驛道2011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以來,遊人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更有文人雅士遊觀之餘,探幽獵奇,輯而為文,感古道歷史之悠久;發而為詩,嘆古道景色之雄奇。

因自小出入於千年古道,對與古道相關且鮮為人知的逸聞聞於耳記於心。及至成年,結合地方記載和菊村代代相傳的故舊之事作了一番考據,意在為開發浦市古驛道旅遊文化資源提供一些思路和史料佐證。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幽幽古道嵌群山。

“巖板路”與“跑長毛”

行走於浦市古驛道的人都知道,由古鎮浦市去高山坪村(古稱“菊村”),行三華里至瑤人坪古亭,自古亭前行百米處的鳳凰山腳有一古石橋,名曰“鳳凰橋”。以鳳凰橋為界至高山坪唐氏家族現存老祖屋(據遺存房契考推,該祖屋約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迄今近330年),總里程整整十華里,這就是至今還被村人稱道的“巖板路”。這段路較之其他路段有兩個不同之處:其一,全程除五華里處鑲有一塊紅砂岩石板作為里程標記石以外,均以清一色青石板鋪砌而成,間無任何雜色石板;其二,整條路路寬六尺,遇山劈石,逢水造橋,平坦舒適,甚是規整。這條十里青石路雖為古驛道一部分,但實為清代高山坪村唐姓家族所翻修。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唐氏族譜》有關十里青石路記載。

證據之一:據撰於清嘉慶二年(公元1798年)高山坪《唐氏族譜·祖傳》載:“我高山菊村的彎彎巖板路寬六尺,是自健公的慈母娘娘老人家一年不做生日,所修自村口至十里長亭窯竹坪的鳳凰橋壹拾里路,其中所有因素代代口述流傳。鳳凰橋下段三里,是浦市太平街馬、黃二家再三請求我娘娘恩准分修三里,由鳳凰橋至浦市印加橋。其中原諱所有一切不可隱私。修於大清皇朝乾隆盛世年代歲次甲申。切切至囑。嘉慶二年十八代孫起韓書述。”從《唐氏族譜·祖傳》所記之事可以得出:十里青石路修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甲申歲,即公元1764年,迄今256年,也就是說高山坪這段十華里石板路,是在明代古驛道修成400年後的基礎上翻修而成的。同時,從瑤人坪鳳凰橋頭至浦市古鎮的三華里古道則為當時馬、黃兩個大家所修,並非明代古驛道原路。證據之二:自鳳凰橋沿山而上約二華里處路旁有一高45釐米,寬30釐米的《修路碑記》,此碑因材質為紅砂石,經歲月風雨剝蝕,除“修路碑記”四字依稀可辨之外,碑文模糊不清,已無從識讀。然據村中九旬老人回憶,此碑所記確與《唐氏族譜》所載相符。證據之三:修路年限與《唐氏族譜》所載“自健公慈母娘娘”宋氏太祖婆生卒相符。葬於浦市代朝山西北山腳唐氏祖塋唐母宋氏墓碑碑文顯示:這位“皇清例贈宜人”的唐母宋氏生於清雍正十一年癸丑歲,即公元1733年,卒於清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歲,即公元1818年,享年85歲。其於清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31歲時翻修十華里古驛道,年歲相符,合乎邏輯。故此,三證並舉,此路為高山坪唐姓家族所修實為可信。

無論古今,翻修一條寬六尺的十華里古驛道,工程之巨,耗資之多,非富貴殷實之家不能為。為了弄清事情原委,還得從高山坪唐氏祖塋中宋氏太祖婆的墓碑所記說起。墓碑正文為“皇清例贈宜人唐母宋氏老太君之墓”,碑左刻“長男自健”,碑右刻“次男自伊”。如此能與“大清皇朝”扯上關係的墓碑,在當地絕無僅有,在浦市地區也不多見。“皇清”,即“有清一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清”。“例贈”,指古代皇帝將已故官員的官爵賜贈給此官員已故的父母或祖輩的封誥。何謂“宜人”?據《明史·職官一》載:“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候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亦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夫人;四品曰淑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清通典·職官十八》亦有記載。故而,“宜人”為明清時期皇帝賜給已故五品官員之妻、母親或祖母的封號。那麼,這位宋氏“宜人”的封號從何而得?這位宋老夫人的丈夫唐仕華為邑庠生,廣有田地產,家底殷實,生有兩子,長子唐自健,次子唐自伊。《唐氏族譜》載:“健公(唐自健),字太和,衛千總。伊公(唐自伊),邑庠生……”據《清史稿·職官五》記載,“衛千總”為漕運總督所轄各衛所武官,職責為掌率運丁,領運漕糧,從六品。按慣例,從六品官員母親只能例贈“安人”封號,何以例贈五品“宜人”?此當與唐自健之孫唐能聰代祖父出征陣亡有關。《唐氏族譜》載:“能聰公(唐自健之孫)因長沙城圍調出陣亡後,繼一子顯璣系能華公三子……”據有關史料記載,長沙城圍發生在1852年,即太平天國起義的第二年,為西王蕭朝貴所為。1852年8月,蕭朝貴率部誘敵作戰,強攻長沙城,連破清軍營盤數座,乘勝挺進七八里,殺死總兵福誠以下清將數十人,清兵2000餘人,繳獲彈藥4000餘擔,擊潰清兵長沙城外防線。據此,唐自健之孫唐能聰當在此次戰役中陣亡。12年後的1864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清政府追授例贈唐能聰之曾祖母宋氏老夫人為五品“宜人”封號當在情理之中。立碑之期雖無明確記載,但碑右所刻“吉日重立”足以證明現在看到的墓碑為追封后重立。

如此看來,一個在當地廣有田產,文人代出,且小有官位的殷實之家,自然也就具備翻修十華里古驛道的條件了。

隨著唐能聰長沙城圍之戰陣亡一事在浦市的傳開,高山坪唐姓家族的地位與影響在當地與日俱增,但也為九年後攻入浦市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追殺今浦市與高山坪村臨近的灰洞坳、楠木洞等村百姓,以及至今還流傳的“跑長毛”故事埋下了伏筆。所謂“長毛”,指的是太平天國將士。清朝規定男子必須剃掉額髮,續辮。而太平天國將士為反清而不剃額髮,不扎辮而披髮,由是而被清廷稱為“長毛子”。據史料記載,1861年12月12日,石達開由今辰溪縣與瀘溪縣隔河相望的江東寺一帶,伐木扎排自鵝毛灣潭處渡河攻進浦市,在當時駐紮的浦市張家大院,聞聽高山坪唐能聰參與長沙城圍之戰一事後,疑官道(高山坪古驛道)有清兵堵截,遂領兵從今巖門溪一帶一路追殺百姓至楠木洞村。一時間,可謂哀嚎四起,屍橫遍野,更有不少躲藏在山洞中無辜百姓被毒煙活活燻死。即將到達高山坪之時,聞清兵已追至浦市,石達開才收兵奪路古驛道而走。據說,新中國成立前夕,有人在這一帶的山洞之中發現有不少的屍骨遺骸。至今,在一些山洞中還留存著一些鮮為人知,當時用於抵禦“長毛”的石牆。

“封就巖”與“金銀潭”

從鳳凰橋頭沿山上行二華里處,象形山與鳳凰山兩山對峙,山勢陡峭,巉巖突兀,峽谷中一條高懸崖壁、白如彩練的瀑布飛流直下谷底深潭,譚邊樹木蔥鬱、水草豐茂,潭水幽幽,深不見底。古驛道於瀑布之上鑿巉巖取道而過,有如一條腰帶纏繞於象形山腰,似要縛住這頭一路狂奔的神象。於鳳凰山頂俯瞰此處古道、飛瀑與幽潭,動靜剛柔之美盡收眼底,煞是壯觀!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金銀潭及飛瀑。

不知道從何時起,浦市古鎮的居民與菊村的山民一直以來把這裡的巉巖稱作“峰子巖”,將瀑底之水潭叫做“金絲潭”。所問由來,誰也道不清說不明。據高山坪唐姓老人介紹,現今的“峰子巖”原本稱“封就巖”,谷底的“金絲潭”原本叫“金銀潭”,據說這兩個名字為唐自健母親宋氏所起。傳說始修於清乾隆甲申年的十華里青石路,請工匠三十多名,先後耗時三年有餘方才完工。完工之時,唐家宋氏老夫人特意選擇巉巖下方路旁為《修路碑記》石碑立碑之處(現今石碑仍存)。古代有一風俗,但凡大型工程或者新屋落成之時,總要向領頭參與工程建設的工匠討吉言,名曰“討口封”,說得好自然免不了賞一份豐厚的“利是”(賞錢)。為了給子孫後代討個好“口封”,宋氏老夫人帶上一匣金一匣銀,叫上幾名家人與工匠抬上刻好的《修路碑記》石碑,來到了今人叫做“峰子巖”路段。待工匠們埋好石碑坐定後,宋氏老夫人問道:“巖匠師傅,這路是不是修窄了?”“六尺寬的巖板路,又寬又好走,不窄不窄!”工匠答道。“我說窄就是窄,你們說不窄,說出個不窄理由呀!”工匠急忙辯解道:“這路的確不窄了,保證您的子孫擔柴挑茅都得過!”工匠此言一出,令宋氏老夫人十分沮喪。一氣之下,命家人將兩匣子金銀倒入谷底深潭,頭也不回地走了。此後,人們就將宋氏老夫人腳下踩踏的那塊大岩石起名“封就巖”,谷底倒有金銀的深潭叫作“金銀潭”了。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封就巖。

“瑤人坪”與“馬王臺”

“瑤人坪”是古道上離古鎮浦市最近,也是最出名的一個景點。這裡四座環而不連的青山,簇擁著一塊約百十來畝的小盆地,發源於高山坪(菊村)那條四季長流的小溪縱貫其中,最後注入沅水。穿境而過的古道上,還有一座老涼亭。老亭正中主樑題有:“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春月穀旦,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文字。據此可知此亭為清末民初高山坪唐氏家族所建,迄今已有一百零八年之久。每逢盛夏時節,這裡涼風習習,流水潺潺,來往於古道的人們,總要在這兒駐足歇息,或天南地北扯上一陣子“龍門陣”,或背依亭柱悠閒自在地打個小盹兒,享受這份因風動水流而帶來的涼爽與愜意。

至於“瑤人坪”地名的由來,除了“瑤人坪”外,還有“揚金坪”“羊角坪”“楊戩坪”和“楊家坪”四個名字。有人說,唐太宗李世民曾打此經過,見此地百姓窮困潦倒,在此“揚金惠民”,此地因而得名“揚金坪”。關於“楊戩坪”的來由,說是與古代神話中“二郎神”楊戩有關。初看起來,似乎有那麼回事,但只要稍加思忖,便知道這純屬今人的附會和杜撰。至於為何叫作“楊家坪”,顧名思義,必與楊姓人居住地有關,然而,事實上這塊百十來畝的地方自古至今並沒住過什麼人家,無根無據,亦不足信。如果把“瑤人坪”這個名字與菊村的傳說以及相關的地理風物聯絡起來,倒是讓人倍感神秘、神奇和浪漫。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傳說中的瑤人劈山印跡。

古人最重“風水”,因為“風水”好壞事關子孫之興衰。就“瑤人坪”這個地方而言,菊村人的先祖們早就有了定論:龍鳳獅象守水口,榮華富貴到頂頭。在舊時的風水先生們看來,前有昂頭飛龍,後為臥地神象,右邊行走雄獅,左側展翅綵鳳,穿行其間的山溪流水四季不枯,遠觀細思,風動水流,形神兼備,倒還真是塊鮮為人見的“風水寶地”了。傳說古時候瑤人最先來到這方寶地,初到時這裡並非平地,眼前一口深不見底的碩大水潭,自然也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為了鋪一條通往菊村的路,瑤人中有一位身高八丈、巨臂如椽的大力士,找來一根十來丈長的扁擔,從不遠處的龍頭山上挑石填潭,只用了十天就將此潭填平了。最後,他挑起兩塊巨石準備填埋離瑤人坪一華里的蜂子巖水潭,行至獅山腳下時,只聽“嚓啦”一聲巨響,挑石的扁擔斷為兩截,兩塊巨石滾落在坪中,這位巨人一氣之下,將斷掉的扁擔砍向獅山陡峭的崖壁上。如今,古亭的前後各有一塊一般大小的巨石,獅山崖壁上的那道光滑的砍削痕跡,以及古亭右側那方形似巨人腳印的稻田仍清晰可見。因此,從這個似假還真的神奇傳說來判斷,加之菊村至今尚存的“瑤人墳”、“瑤人地”和菊花洞外高高崖壁上留存的“瑤人韭菜”,“瑤人坪”也許才是這裡真實的名字。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驛道古亭。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仲春月谷。(左)

湘西舊事:浦市古驛道逸聞

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右) 驛道古亭梁文。

高山坪唐姓合族公建。(右) 驛道古亭梁文。

自古亭下行一華里便至龍角山腳,山腳有七十二級紅砂石磴的臺階便是浦市太平街馬、黃二家聯修的“馬黃臺”,並非今人所名“馬王臺”。至於馬、黃二家之所以將臺階設計為七十二級,自然有一定的傳統文化涵義,即取易學以五行解釋易經中的象和數。古人認為,天地五行之數各有五,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種排列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排列順序。前五數為生數生萬物,後則為成數,且天奇之數為陽,地偶之數為陰。生數成數需相配方能生化萬物,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七十二表示天地陰陽五行之成數即出於此。由此可見,當時浦市地區受中原傳統文化影響之深。

無論是古鎮浦市居民,還是菊村山民,之所以執著於這些似假還真的自然風水,沉湎於詭秘奇譎的神話傳說,絕不是愚昧與荒誕。其實,這些展現在他們眼前的風物,縈繞於他們心際的神話,就是他們千百年來內心世界的外化,是理性的瀉露,是情感的宣洩,給人以廣闊而深邃的想象空間,足以讓你在尋味與沉思中破解奧秘,頓悟生命的意義和真諦。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石群方

稽核/黃沙沙 尚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