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讀《史記》:信陵君預言:“水灌大梁”;破局之策:合縱抗秦

簡介韓亡後,下一個目標一定是魏,方式是“水灌大梁”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必攻魏國

水淹大梁水從何來

《魏世家》記載,魏安釐王十一年,因為秦國曾經援救的緣故,想要親近秦國,攻伐韓國,以便收回原來的土地。信陵君無忌對魏王進行了長篇對話,闡述的秦與諸侯國的關係,特別是對唇齒相依的韓、魏趙的形勢進行了分析與預測:

秦具有吞併天下的虎狼之心

秦人和狄戎的習俗相同:

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

如果有利,連親戚兄弟也不顧,禽獸一般,這是天下人的共識。太后本是秦王的母親,卻憂愁而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勞最大,可秦王驅逐了他。對親戚尚且如此,何況對仇敵之國呢?如今大王與秦國共同攻伐韓國,將會給魏國帶來禍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臣沒有把這個道理奏呈給您就是不忠。

讀《史記》:信陵君預言:“水灌大梁”;破局之策:合縱抗秦

公子首先對秦的本質進行了分析,並以秦王對待自己母親與舅舅的態度為例,來說明親近秦是危險的行為。

韓必先亡,危及魏國

如今韓國靠一個女人輔佐一個幼弱的君主,國內有大亂;外邊要與強大的秦魏軍隊交戰,大王以為它還會不亡嗎?

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鄴,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彊秦之親,王以為利乎?

春秋時的鄭國已被韓所滅,與大梁接壤。秦會以鄭為根據地,進行擴張,魏國危矣。

公子接著預測:

韓亡後的下一個目標不會是趙、楚

秦國是有野心的,韓國滅亡後必將尋找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必定要“易與利”。“易與利”的目標必定不是楚國和趙國。為什麼呢?如果越大山跨黃河,穿過韓國的上黨去進攻強大的趙國,這是重複閼與那一仗的失敗,秦國一定不會做。

閼與之戰,趙將趙奢在閼與大敗秦軍

如果取道河內,背向鄴城和朝歌,橫渡漳水、滏水,與趙軍在邯鄲郊外決戰,這就是知伯那樣的災禍,秦國又不敢這樣做。

知伯:春秋時晉國元帥,曾大敗秦軍。

進攻楚國,要取道涉谷,行軍三千里,去攻打冥阨關塞,路遠,地勢險要,秦國也不會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邊是上蔡、召陵,與楚軍在陳城郊外決戰,秦國又不敢。

讀《史記》:信陵君預言:“水灌大梁”;破局之策:合縱抗秦

所以說秦國一定不會攻打楚國和趙國,更不會進攻遠方的衛國和齊國了。

韓亡後,下一個目標一定是魏,方式是“水灌大梁”

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必攻魏國。秦國本來已佔有懷邑、茅邑、邢丘,如在垝津築城逼近河內,河內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險;

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不知當時的魏王是什麼心情,但我讀到這裡不禁一震:公子料事如神!

公子在後面的談話中分析了秦與魏的形勢:

秦距大梁有千里之遠,有黃河及高山阻擋,有周與韓相隔。但從林鄉一戰以後,秦國七次進攻魏國,五次攻入囿中。邊境城邑都被攻陷,文臺被毀,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獵盡,國都被圍。秦軍又長驅直入大梁以北,東邊打到陶、衛的郊外,北邊打到平監。秦國奪去了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幾十個大縣,幾百個名都。

如果讓秦國滅了韓國,佔有了鄭國故地,沒有黃河大山阻攔它,沒有周和韓的間隔,離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禍必定會由此開始。

並預測秦:

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六國滅亡。

唯一破局的策略是合縱抗秦

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

公子表示願意用合縱的主張輔佐魏王,敦促魏王應儘快接受楚國和趙國的盟約。

用挾持韓國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再要回土地,韓國一定會送還。這樣軍民不受勞苦就可要回舊地,其功效要超過與秦國一起去進攻韓國,而且沒有與強秦為鄰的禍害。

這樣存韓安魏而利天下,也是振興魏的好時機。

公子還設想著,如果如上行事就會把韓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魏得韓以為縣,衛、大梁、河外必安矣。

但如果不儲存韓國,東西二週、安陵必定危險,楚國、趙國大敗之後,衛國、齊國就很害怕。

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

但可惜的是,公子在講這段大論時魏王並沒有迴音,也沒有被採納。

信陵君憑藉“竊符救趙”與保衛魏國之戰,推遲了幾十年魏國滅亡與六國滅亡的命運。但之後魏王受秦離間,奪了信陵君的軍權。眼看著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信陵君憂鬱而逝。

信陵君的預測驚人地準確:

1。六國中,韓國最先滅亡

時間是公元前230年,緊接著兩年後公元前228年 趙國亡,在信陵君去世18年之後。

2。水灌大梁

(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興師58萬,困魏40萬卒,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

讀《史記》:信陵君預言:“水灌大梁”;破局之策:合縱抗秦

3。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齊亡,六國滅,四海一。

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於亡。餘以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內,其業未成,魏雖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司馬遷親自去大梁(今開封)憑弔了魏都城,聽到了有人還傳送著信陵君的故事,認為如果魏王能用信陵君,歷史可能會改寫。

司馬遷用“天命”排解遺憾,天命如此,魏即使有阿衡輔佐,又有什麼幫助呢?

注:阿衡為商代師保之官,伊尹曾任此官,故以指伊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