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簡介其實,古代大部分的伏擊,基本都是在敵軍對於當地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的

埋伏為什麼看不到伏兵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編者按:埋伏、伏擊可能是各種戰爭相關藝術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橋段。在各種劇情設定和真實歷史上裡,伏擊戰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更是弱方剋制強敵的最好辦法。不過,不曉得大家在看那些關於伏擊的影視作品時,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被伏擊的那些人是不是瞎?那麼多人埋伏著,竟然看不到?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個話題說一下。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其實,很多人印象裡的伏擊戰,都是被影視作品所誤導了。很多人以為伏擊戰就是佔據峽谷兩端,然後使用落石和各類遠端武器攻擊便可。但真實的戰場情況遠沒那麼簡單。首先,峽谷地形大多是在像太行山一帶的山區比較常見。在中國廣大的丘陵、平原地區,這一地形便很難找到了。因此大部分的伏擊戰,其實都是在稍有高度優勢甚至是相同高度情況下進行的。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電影《戰國》中的馬陵道

電影《戰國》中的馬陵道如圖,現實中,這一地區只是比較低緩的丘陵山區。其次,伏擊戰做不到僅靠遠端武器就能實現輕鬆零傷亡。實際上,在遇到伏擊時,受伏擊一方,往往也會進行相應的戰術來盡力規避傷亡。即使是在近現代戰爭中,伏擊戰往往也會出現打成追擊戰甚至是攻堅戰的情況。(比如著名的平型關之戰)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在冷兵器時代,由於單憑弓弩一類武器殺傷效率較低,因此伏擊戰更不可能只依靠遠端武器,而是在完成伏擊之後,再利用地形優勢展開圍殲戰。比如戰國時期經典的馬陵道之戰,被伏擊殲滅的魏軍實際上也只是龐涓“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的輕步兵。而且從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的記載來看,魏軍也是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抵抗。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才以龐涓自盡結束。之後真正將魏軍重創的,則是在馬陵道龐涓死後,“齊因乘勝盡破其軍”。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馬陵之戰

接下來,我們主要說一下最關鍵的問題:為啥被埋伏的人看不到要埋伏自己的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被埋伏的人瞎,而實質上是埋伏的軍隊往往處於被伏擊者的視線之外。古代打仗都是要靠隊形與組織的。而行軍狀態下的部隊要想轉換成戰鬥隊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出於節省體力的考慮,行軍狀態下計程車兵往往輕裝,只攜帶隨身的副武器。鎧甲、長柄武器往往是裝載在隊伍裡的車輛與馱獸上的。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本質上說,伏擊者其實是以戰鬥隊形和戰鬥狀態去突襲處於非戰鬥隊形與狀態的被伏擊者。也就是說,當被伏擊者能看到敵人的時候,對方肯定已經以堂堂之陣壓過來了。這時被伏擊者還在手忙腳亂的變換隊形,領取和分配兵器。這種態勢一旦形成,基本就是對被伏擊者的單方面屠殺了。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但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可不僅僅是藏在敵人視線之外就可以了。在任何時代的戰爭中,情報永遠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古代戰爭中,軍隊在行軍時,也往往會派出哨探來隨時偵察周圍的情況。但是古代的哨探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實際上能夠進行的偵察範圍相當有限。因此行軍路線是否會有敵軍伏擊,將領的判斷時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一場成功的伏擊戰,除了要能夠成功掌握敵軍的行軍路線以外,還要是能夠保證自身的行動不被敵軍偵知,並且還要對敵方將領的判斷進行迷惑。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哨探的作用不僅在偵察行軍路線,還要做好敵軍預警。而想要躲過敵軍的偵察,就要對當地地形很掌握。其實,古代大部分的伏擊,基本都是在敵軍對於當地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這中情況下,將領對於行軍路線的判斷,往往不得不依賴於哨探偵察的結果,但哨探在必須優先於行軍線路的探索的情況下,更難對敵軍位置進行有效追蹤。尤其是在一些環境相當複雜,比如叢林、山區等地形中,伏擊戰的效果往往更加顯著。比如安南黎朝開國君主黎利和明將王通之間的崒洞祝洞之戰。黎利就多次用伏擊戰術,將數量和戰鬥力都明顯優於自己的明軍打得潰不成軍。而其依靠的就是越南北部複雜的叢林和山地環境。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黎利

不過像明軍在越南地區面臨完全陌生的環境地形的戰例終究是少數。因此如果想要真正誘敵入伏,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能夠讓敵軍將領覺得自己“勝算很大”、“A過去就能贏”。比如前面說過的馬陵之戰,孫臏就是利用著名的“減灶計”,透過不斷減少齊軍所用的土灶,讓龐涓對齊軍的狀態出現誤判,從而沒有做好偵察便輕敵冒進。另一個相當經典的伏擊戰案例,便是薩爾滸之戰後金對劉綎所率明軍進行的伏擊。在戰前,後金軍派士兵穿著之前被擊敗的明軍鎧甲,並手持之前被擊敗的杜松部的明軍令旗,誘騙劉綎率領明軍加速前進。結果劉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了後金軍的埋伏。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薩爾滸之戰

那麼那些落入伏擊的軍隊,真的就等於即將全軍覆沒了嗎?其實也未必。伏擊在初期對於軍隊最大的破壞,實際上是對士兵帶來的恐慌,因而產生的軍隊失控。因此在受到伏擊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更多計程車兵及時恢復冷靜,便是減少傷亡最重要的一步。由於伏擊往往是發生在行軍地形較為狹窄的地區,因此如何讓處於行軍狀態的軍隊儘快的展開就成為最關鍵的事情了。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所以古代精銳的要求往往是對突發情況能沉得住氣,快速應對。如果做到這兩點,被伏擊者實現反殺也不是不可能。特別要提到的是,當被伏擊的隊伍被敵人截斷時,是最危險的。因為在軍隊被截斷後,往往隨之而來的便是對於遇伏一方其中一部的圍殲。面對這種情況,被伏擊的指揮官就要考慮如何能夠儘快收攏手頭的己方士兵,然後進行突圍了。

古代中伏的那些將軍是不是瞎?埋伏在草叢裡的敵人怎麼都看不見

在遇到伏擊戰的情況下,其實是最考驗將領的水平時候。不過想要逃出生天,出了出色的指揮以外,還要有相當好的運氣。總的來說,伏擊戰術之所以能夠時至今日依然不時出現在人類的戰場上。很大程度上正是有賴於這種戰術可以“四兩撥千斤”的強大作用。但是想要打好一場完美的伏擊戰,同樣也需要相當高的軍事手腕與技能,必竟戰爭,從來不是兒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