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簡介陳壽他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國志》他有傲骨無媚骨,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陳壽是誰

三國志是誰寫的

一部《三國志》讓他與司馬遷齊名

陳壽

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國志》

有傲骨無媚骨,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

陳壽是誰?剛評出的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中,不少人對他頗為陌生。但只要說到《三國志》的作者,估計不少人就會恍然大悟。這位來自今南充市的魏晉史學家在屢遭打壓之際,仍出於匡君正世的責任和使命,秉筆直書,以紀傳體斷代史的方式,記載了三國曆史的風雲變幻;更以其會通古今的才識,留下了對歷史發展大勢的諸多思考。

言及陳壽,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大加讚賞,“一部《三國志》讓陳壽與司馬遷、班固齊名。他身上凝聚的勇於創新、不事權貴等精神,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與風骨,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才高識遠

《三國志》讓他“並遷雙固”

在南充陳壽紀念館,正門匾額上的“並遷雙固”四個大字,表示陳壽的史學成就與司馬遷、班固比肩。

何一民說,陳壽少時好學,曾拜同郡學者、著名儒學家和史學家譙周為師。同時,蜀地自漢代以來,史學昌盛。在這種氛圍下,陳壽一生著述頗豐,寫書250餘卷。其中,就包括耗十年之功完成的《三國志》。在這部65卷的著作中,陳壽以紀傳體、斷代史體例,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三國曆史人物形象。

“他描寫的歷史人物雖不如《史記》和《漢書》中的那麼生動傳神,但簡約爽潔、無繁冗蕪雜之弊。在史料選擇上,陳壽也能擇取最重要者。可謂,文簡而事豐。”何一民說。

陳壽對歷史的見識,也體現在著《三國志》時對形勢觀、人謀觀、史體觀的整體把握上。何一民認為,陳壽比較重視客觀形勢對歷史程序的影響,同時也重視人謀對形勢的主導作用。他還能把形勢和人謀之間互動投射所演化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最反映客觀實際的史體撰寫出來。

陳壽對天下大勢發展客觀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令人稱道。現在,很多經常使用的成語就出自《三國志》。

翻開《三國志》,精華語句不勝列舉。談謀略,陳壽寫“事留變生,後機禍至”。這就是後世常說的“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談領導的素質,他總結為“權不失機,功在速捷”,認為領導的大忌就是臨機而不決,要採取正確謀略速捷以成事。談不懂權衡利弊,他總結為“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講人品,陳壽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王冊諸葛鄧鍾傳》中寫道,“君子之行,皆積小以成高大。”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等,更是百代流傳。

為人質直

著史時將個人恩怨置於腦後

作為修史之人,陳壽具備了應有的史德、史才和史識。

何一民認為,“陳壽一生為人質直,有傲骨而無媚骨。在蜀漢時期宦官黃皓專權,不少大臣皆屈意附之,他卻‘獨不為之屈’,哪怕因此貶官。”而陳壽著述《三國志》,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夠以史匡扶君主。在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下,他才“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期待最終“有益風化”。

著述《三國志》,陳壽也秉筆公正、取材嚴謹。“比如關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記載,在當時曾有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一說。但陳壽根據諸葛亮《出師表》,確證是劉備主動請諸葛亮出山。”

不僅如此。陳壽之父曾在蜀漢時被諸葛亮處以凳刑,但陳壽著史時將個人恩怨置於腦後,真實記述和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蹟,成為摒棄前嫌的史德最高體現。

何一民說,正因為陳壽德才、見識兼備,《三國志》問世後就受到好評。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寫作《魏書》,但看到《三國志》後,他認為已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於是自毀其書。《三國志》還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稱為前四史。

對於《三國志》“文采不足”這一說法,何一民認為,這其實皆因司馬遷時代文史不分。“到了魏晉時期,史學已經開始獨立發展,與文學分道揚鑣。因此,《三國志》並不以文采見長,而是力求樸實。這恰是文史分野的標誌。”

而今,千百年的歷史見證:陳壽的努力沒有白費——一部《三國志》,不僅成為了解和研究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信史,也成為今人為人處事甚至治國理政的智慧源泉。

人物名片

陳壽(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學家,與司馬遷、班固齊名,史稱“並遷雙固”。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在《三國志》裡,陳壽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載了蜀漢“必以人為本”“弘毅寬厚”“賞罰必信”的治國理念和蜀地儒學、經學及其師承流變的情形,對巴蜀歷史文化和蜀學、經學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壽著《三國志》多有曲筆嗎?

陳壽《三國志》永載史冊。但後人也認為他在書中多有曲筆,並且“挾私報怨”,不算良史之才。真相的確如此嗎?

《三國志》被指曲筆迴護曹魏,皆因全書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為帝。吳、蜀君主即位,書中都記曹魏的年號。對於東吳,陳壽只稱孫權為主,對孫亮等稱名。

在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教授何一民看來,這些並非曲筆。他表示,晉是承襲曹魏而有天下的。身為晉人,陳壽著書當然尊奉曹魏為正統。故於魏、晉革易之處,陳壽不得不多所迴護。即使如此,陳壽把這段歷史稱之為“三國”,等於承認了有三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已經承擔了很大的政治風險。作為一個學者,陳壽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考慮到特定的歷史環境、處於改朝換代之際的修史者顧忌更多等實際背景,我們可以理解。此外,除了涉及魏晉易代的敏感問題與當權人物外,陳壽的敘寫仍翔實可信。因此,後代史家稱其“位望不充其才”,純系枉加。

對陳壽挾私報怨的指責,主要是說他向曹操謀士丁儀的兒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給丁氏兄弟立傳等等。何一民說,這些指責其實毫無依據,也早已為歷代史家澄清。這般說法,實乃以訛傳訛。

吳曉鈴 來源

四川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