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簡介最後說一下黃山市現在用了湯顯祖的這後半句詩來作為黃山旅遊推介的廣告語,網上很多不明真相的鍵盤俠批判說這是曲解他的本意,詩中黃山白嶽確實是個雙關語,暗指徽商所代表的黃金白銀,就是拒絕的意思,當然他拒絕的並不是徽州的山水文化,而僅僅是許國他們作

無淚盆地在什麼地方

本文首發於 微信公眾號 淺行筆記

2019-07-16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宏村

說到徽州,你能想到什麼?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的黃山?還是美如潑墨山水畫的宏村?抑或江西婺源那片油菜花花?答案都是!因為每座城市都會有那麼一條老街,青石板鋪就的街道、斑駁而厚重的木門,安靜的等在那裡任憑時光斑駁成兩鬢蒼蒼,因為那裡承載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還有幾代人的記憶。

說徽州,緣起給學生講的一堂地理興趣課——《城市改名引起的思考》,當中列舉到很多城市改名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從文化角度來衡量,徽州以絕對的實力登頂了改名敗筆榜單的榜首位置(古徽州現在被分成了三塊,分別是黃山徽州區、宣城績溪,以及江西婺源)。確實,縱觀近幾十年的城市改名,成功的,立馬飛黃騰達,發展的速度讓周圍一眾爛兄爛弟難以望其項背,而改名失敗的則淪為了街頭巷尾的談資、笑料,所謂土得掉渣,掉下的渣激盪起地上的灰塵都能讓其迷失自我。而在去年(2018年)黃山市市長孔曉宏也首度迴應了“複名徽州”的官宣:

“改不改名,徽文化都會被傳承”

。所以名字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

所以本文重點論述徽州文化。具體論述之前,還有必要說一下徽州的得名,徽州這個詞源於北宋,最早的名字叫歙(she)縣,因為百度百科上面也這樣說的:

“歙縣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為歙縣”

。但網上你根本就查不到具體徽州的出處,這還得從北宋的方臘起義說起,和同處南方其他地區相比,歙縣當時比較窮(具體原因後面會說),但是產漆,當時皇帝宋徽宗是個文青,喜歡這玩意兒不得了,所以朝廷除了向徽州徵稅外還大量搜刮竹木漆,搞得當地民眾民不聊生,古人最怕的就是吃不飽飯,為了一口飯就算造反也在所不惜,所以在當時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漆園主方臘便揭竿而起,並迅速集聚了數百萬的追隨者(看來吃不起飯的太多了),在北宋朝廷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就快速攻佔了六州五十二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人有了,土地也有了那就建國唄,還定了個年號叫“永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朝廷一看這簡直就是國中之國,這還能忍?當時國家正抗金呢,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抗金名將韓世忠奉命帶領大軍南下,半年不到,就打的方臘遍地找牙,一群烏合之眾做了鳥獸散,方臘父子以及他的死忠粉也被綁到汴京當眾處決,所以這永樂也就持續了半年就不樂了。由於當時中原文明佔絕對主導,看不起南方的窮山惡水,便以意為“繩索”的“徽”字將該地由“歙州”改為“徽州”(徽:系琴絃的繩,後用做撫琴標記的名稱,古琴全弦共十三徽。),以示懲戒,徽州故延續下了這個名字。(有讀者可能覺得這是杜撰,說當朝皇帝不是宋徽宗嗎?不是要“避諱”嗎?這個徽明顯犯忌了啊,古人避諱那是必須的,不然砍頭也很正常,關鍵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這樣帝,那樣宗都是後人取的他的諡號中的字,以示尊敬,什麼是諡號?古人講究蓋棺定論,掛了後後人會總結其一生,追授他一個名號,以西漢為例,劉啟諡“景”,劉徹諡“孝武”,後人就尊稱他們分別為漢景帝、漢武帝,所以在這個皇帝活著的時候人家才沒有那個名字,要是有那就變詛咒了。那個宗是一樣的,只是名字叫廟號而已,當然也有的皇帝啥都不想要,比如武則天,她在將死之際囑咐後人不要給她任何名號,是非功與過,任憑後人傳說,所以武則天最後立了一塊無字碑,後人稱為無字豐碑。)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古徽州示意,圖源星球研究所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古徽州示意,圖源星球研究所

(安徽省命名於清康熙時期,“安”為安慶府,“徽”為徽州府,下圖為古徽州府位置,製圖@張靖&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第一、徽派建築。

百科上說徽派建築是贛派建築衍生出來的建築,要說歷史淵源這是遠遠不夠的,即便贛派建築也是源於中原地區,因為自漢代始由於諸如戰亂、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原因大量流民南遷,中原文化自然也被帶到了南方地區,即便贛派建築的分支也是五代到明朝的江西填湖廣的延續,所以根源還是在北方。

那麼問題來了,北方典型的京派建築是四合院,在這照搬肯定不行啊,為什麼?因為窮啊!古代產業靠什麼?農業!農業得有地,而徽州正好沒有地,有也是山地,僅有平一點的地方都是些小塊平原和山間盆地(當地民諺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所以即便有錢四合院那麼大也擺不下啊,四合院不行,流行於山西的大院(中原的合院式建築,瘦身版四合院)總可以吧,不好意思,佔地還是太寬了,並且隨著人口的增長,越發擁擠,這得想個辦法解決才行,於是繼續壓縮,最終瘦身得院子都不要了,直接壓縮成了一個天井,並且為了進一步提升容積率,還把四合主體建築加高到兩層,甚至三層,這便是

天井式樓居

,就是我們所謂的徽派建築。而且正是因為人稠地稀,有的甚至連巷子都不要,兩家人直接共用一堵牆,即便有巷子,也極度壓縮,那個桐城的六尺巷就是最好的印證。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黟縣南屏村街巷)

(六尺巷典故源於清朝的張英,張英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某一天收到家書,說家裡的人為了爭三尺(一米)寬的宅基地和鄰居發生了糾紛,修書的目的就是讓他動用一下在京職權給家裡爭口氣,他閱完信後坦然一笑,寫了封信回去並附詩一首在後面: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就主動退讓了三尺,鄰居一看反而不好意思了,也後退三尺,最後這個巷子就有了六尺寬,就是今天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不是戰場,無需在此一較高下。)

一說徽派建築,大家可能馬上想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皖南宏村,青瓦白牆紅綃素裳,最適合文青來此打卡。其實常人眼中的民居僅僅是徽派建築三絕之一,除了民居還有祠堂,牌坊。甚至有人將整個徽派建築歸為八大元素。這裡只做經典部分的闡述: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徽派建築格局,圖源星球研究所

1、馬頭牆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馬頭牆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圖片來源@VCG)

因為中國傳統建築都是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地取材,有什麼就用什麼(陝西的窯洞、地坑院依賴黃土土層深厚,節省建材;傳統川派建築房頂有茅草頂、瓦頂等等),徽州多山,森林覆蓋率高,所以徽派建築主要是木結構,加之房屋分佈密集,所以防火就是重中之重,因為只要一家著火,必定是全村總動員,不動不行啊,不然等著集體遭殃。馬頭牆自然就應運而生,馬頭牆在當地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因為邊緣翹起形似馬頭故名,其主要功能為防火(防止火串燃),由於造型精緻還兼具裝飾功能,根據房屋寬度設計就成了階梯狀,常見的有一疊,二疊,土豪可達五疊,還美其名曰五嶽朝天。當然為什麼要做成馬頭造型呢?因為古語中很多含馬的詞語、成語(馬到成功、一馬當先什麼的)都是蘊含好的寓意的,也算一種吉祥物吧。與馬頭牆配合的是缸,每家每戶都會有,可能大家會說這個缸才盛多少水,咋能滅火呢?杯水車薪呀。其實不然,因為這個缸不是拿來滅火的,而是和馬頭牆功能一樣是防火的(防止火串燃),防的不是自家的火,而是防“隔壁老王”,隔壁一旦著火趕緊拖出自己家的被子浸溼後搭在馬頭牆上,一起起到阻燃的效果。

2、天井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天井

剛才說到徽州多山,人多地少,不得不把院子壓縮,樓層拔高,就形成了以天井為中心的內向合院,這就是所謂的

有堂皆井

。四周的房屋合圍,雨水就彙集在天井,寓意四水歸堂,相當於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和徽商文化有關,後面論述。說一下天井的現實功能,徽派建築過於密集,散熱通風就是個麻煩事,正好這個天井就起到了中央空調的排程作用:夏天室內的熱空氣可以透過天井受熱膨脹上升,冷空氣就從四周地面匯入補充,起到一個熱力迴圈降溫的作用。到了冬天,整個建築排熱口就一個小小的天井,就利於阻止冷空氣的下沉,所以這種建築可謂冬暖夏涼。

3、雕鏤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徽派雕刻技術源於宋代,由於明清新安畫派的崛起,雕刻技藝也達到頂峰,所謂的徽派建築那是無所不雕,木雕、石雕、甚至磚都要雕,這也被稱為徽州三雕。主要是用來作為門樓、門罩、樑架、窗柩、欄杆等處的裝飾,而且尤其喜歡鏤空雕,最多的可達10幾層,很有立體感的效果(淘寶上賣的那種幾十塊錢的紙雕就是源於此),內容龐雜,花鳥蟲魚,人禽飛獸什麼都有,不過多解釋,雖是附屬品裝飾品,但每樣都可以作為一件獨立的藝術品。

4、宗祠,宗族文化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呈坎村羅東舒祠中的寶綸閣)

徽州是朱熹的故鄉,也是《四書》的誕生地,所以朱熹的學說在徽州可謂推崇備至。(“千年之冢,不動一抷;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絲毫不紊”——清代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宗族觀念自然也深入每個徽州人的人心,徽派的村落往往一個村只有一個姓,村中核心位置便是祠堂,祠堂作為徽州村落中家族的“精神高地”,一般也是村落中霸氣的建築,一個詞,高大上,是很好識別的,走進村落能看到的最高的建築就是它了。這個可是徽派建築中最不吝嗇土地的建築了,畢竟是舉全族之力而為,其他民居都是圍繞其修建的,這也形成鮮明的對比。科普一下什麼是祠堂,因為我們通常是連用,包括百科上面都沒有分開說明,所謂“舉宗大事,莫最於祠”。但其實祠與堂是兩個獨立的存在,對一個宗族來說,應該是先有祠,而後才有堂。因為,所謂的祠,是指祭祀祖先和宗族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就是供奉排位的地方;所謂的堂,則是後面宗族成員平時活動的場所。在古代外人是不可擅入的,甚至門不當戶不對、身份地位低的嫁入女子也是入不了祠的。(參見陳忠實的《白鹿原》)

5、粉牆黛瓦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首先這個粉不是粉色,而是粉刷的意思,徽派建築牆體由窯制青磚砌成,粉以白堊(就是粉筆類似,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南方降水充足,長期的簷水穿牆,便斑駁了原有的光影,配以青黑的黛瓦,遠遠望去像極了一派自然水墨畫的場景,再加之南方水網密佈,所以又有小橋流水的感覺。既是巧奪天工,又稱得上鬼斧神工。那句讓人驚豔的“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就是遠近結合的經典描寫。

第二、徽商

看清楚徽商!不是那什麼亂七八糟的微商!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說到古代商人,尤其明清,曾經叱吒風雲的有十大商幫(晉商、徽商、秦商、魯商、閩商、洞庭商幫、粵商(潮商、廣府、客家)、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但最著名的也就晉商和徽商了,可謂執明清經濟發展之牛耳,但在封建社會商人的社會地位卻比較低下,有錢了一般也就修修房子,讓兒子們多讀書考取功名,而不是直接讓其子承父業,所以晉商留下了山西大院,徽商則留下來徽派建築。當然最後他們都被後期的的寧波商幫全給幹翻了,當然寧波商幫到現代也沒敵過溫商,這是後話。

之前說到徽州真的是太窮了,想發展農業地都沒有,而且那個時候有沒有計劃生育,人越來越多,形成惡性迴圈,那咋辦啊?外地買糧?那得有錢才行。所以地不重要了,錢才重要。康熙時期的《休寧縣誌》有曰:“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飢色,三日不至有餓殍,五日不至有晝奪”。什麼意思?從外面買糧食,要是一天不到就捱餓了,三天不到,已經餓得走不動了,要是五天糧船還不來,白天就有到處為了糧食搶劫的人了。可見這個糧食都把人逼成什麼樣了。

沒有耕地,就只能放眼山地了,高山上的松柏、低山的茶,山間的油桐、油茶、漆樹、竹林,甚至山裡面的礦產、石料,反正能賣的都拿去賣,而這就產生了一群中間商,他們更聰明,一看原材料直接賣價格太低,那就延長一下產業鏈唄,樹賣了還有草和樹枝,拿來造紙(如澄心堂紙);油桐種子一不小心做成徽墨;石頭挖個洞就變成了歙硯;當然還有一眾油紙傘,徽筆正在快步趕來……

這就是“寄命於商”的徽州模式,一舉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還一不小心開啟了全民征戰天下商業版圖的格局(“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語出明朝史學家王世貞)。當然明中葉以前都是小打小鬧,畢竟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資源總有一天會青黃不接的,所以最先意識到的一小撮人最先覺醒,當時明朝在北方漫長邊境上設定了9個邊防軍佈防,由於距離遙遠需要向駐軍前線運軍糧,朝廷就對外招標,並規定,商幫只要向北方邊境運送糧食,就可以換取鹽引(一種販賣食鹽的官方許可證),這可是肥差啊,要知道古代可是鹽鐵專賣,說白了就是壟斷經營,要是能拿下來就坐等金山銀山了,但是高回報自然是高風險,畢竟山高路遠,土匪兵匪遍地出沒,搞不好就掛在半路上了。一眾商幫大多都偃旗息鼓,唯有晉商、徽商不怕死接下來單子,也迎來了機遇,將一眾小弟甩在了身後,而真正讓徽商幹翻晉商的歷史機遇則是明弘治五年(1492年)戶部尚書葉淇當時改革的鹽法——

開中折色法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不想去運糧也可以,給我交銀子我就讓你賣鹽。這就能體現出徽商的豪了,晉商普遍是從手工小生意做到大的,所以珍惜所得,相對比較吝嗇,而徽商起家都是依賴自然資源,基本上無本經營,由於之前說的徽州地區因為深受朱熹影響,宗族觀念又超強,所以都是抱團取暖,拉攏官員花的銀子都是大手筆,你投之以桃,官員們自然也是報之以李,基本上打的晉商那是毫無招架之力。所以很快徽商就壟斷了原來晉商佔據的中國鹽業中心——兩淮地區的揚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而剛才又說到徽商即使家境再好,也不會讓後人直接繼承,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教育就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視,書院遍佈各地(“十家之村,不廢誦讀”。)。由於重視讀書、政治資源又廣,就變成了相互促進,列舉一下從宋代到清末的業績,徽州考中進士的高達2086人,並貢獻了28位狀元,以單一城之力佔據中國歷史狀元總數二十四分之一,牛逼吧(若單論清代的話,全國共有狀元114人,徽州獨佔17,休寧更是當之無愧的“狀元縣”,古徽州亦被世人稱為“東南鄒魯”,“鄒魯”指春秋時的鄒國、魯國,為孔孟出生之地)。這也為他們累代經營提供了保障,從此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僅如此,他們為了融入官場,還努力提升自身藝術修養,除了建書院,還廣養戲班,催生了諸如湯顯祖、汪廷訥等戲曲大家。並且在乾隆年間,遴選出了四大徽戲戲班到汴京為乾隆祝壽,在此後百年中,徽州戲曲融百家之長、採他山之玉,催生了如今的戲曲之首——國粹“京劇”。這和發家後還是穿著破皮襖、手拿大餅、滿嘴粗鄙的土包子晉商終成天壤之別。

但是很多事物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盛極必衰,或者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商海浮沉,徽商們沒有來得及功成身退就被全部幹趴下。至於原因由於篇幅限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江春和胡雪巖的案例,這裡只做簡單介紹:

朝廷給了你市場和政治資本,那你就得懂得感恩,這個感恩不是針對官員那種小恩小惠,而是為國家出力,自己出血!比如皇帝出巡,你得贊助吧?皇族的婚嫁喪娶你得隨禮吧?國家打仗、鎮壓造反你得出力吧?哪裡天災了你得給錢振災吧?既然不是小打小鬧那有多少呢?看一個史料吧: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公元1762年3月),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南巡,在揚州天寧寺行宮給14名來自徽州的鹽商加官進爵。對此,他還滿意地說:

“朕此次南巡,所有兩淮商眾,承辦差務,皆能踴躍急公,宜沛特恩。”

為了此次加官進爵,14名鹽商具體“捐納”了多少銀子“效忠”,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他說的一句話來推測一下,當時的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康乾盛世),國庫最高存銀不過也就7000萬兩,乾隆皇帝曾感慨過:

“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由此可見“富可敵國”可不是吹的。(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身世,他們家祖上是江寧織造,專為皇族做衣服的,順帶壟斷布料生意,也是被乾隆他爹康熙爺南巡給掏空家底的,到曹雪芹這一代,稀飯都喝不起……)

真正壓垮徽商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廣西出道的太平天國和北方四省的捻軍發起的農民起義,你不是喜歡資助朝廷鎮壓俺們農民起義麼?特麼先幹翻你,1854年太平軍攻破徽州祁門,隨後太平軍與清軍在徽州展開了長達12年的拉鋸戰,無論是太平軍還是清軍,都是土匪——太平軍在徽州期間

“擄掠盡家有,不復遺餘粒,逢人便搜囊,勒索金銀亟”

。清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曾國藩駐師祁門,縱兵大掠,而全部窖藏一空”。

太平天國剛兩年,捻軍又壯大造反了,瞬間就摧毀了徽商苦心經營的北方市場……

經歷了這近二十年的掃蕩後,徽商積累了幾百年的鹽業、茶業、典當業、木材業等傳統主營專案組成的商業帝國轟然倒塌,自此苟延殘喘再也爬不起來,曾經貴為兩朝帝國第一商幫的徽商,徹底隕落了。

第三、其他

最後解釋一下標題這句話: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語出湯顯祖的《遊黃山白嶽不果》,現在是黃山市的文化標籤。(每座城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宣傳標籤,列舉兩個四川的案例,比如成都是“成都,一座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遂寧則相當有意境“為了你,這座城市等了1660年”)

《遊黃山白嶽不果》

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嶽之遊,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乏絕者,潦倒,困窮的意思;黃山不解釋,白嶽,黃山市休寧齊雲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序翻譯過來就是:哥們吳序看我家窮,可憐我,喊我去徽州的爬黃山、賞齊雲山(都在現在黃山市)順便抱個大腿,不去!詩通俗翻譯一下:徽州多土豪,世人都去抱,老子死心眼,打死都不去。什麼意思呢?首先要說一下湯顯祖這個人的性格,一個字:倔,不為五斗米折腰。再是這個詩寫的背景。

先說可信度高的,說的是和許國的故事,許國(明朝武英殿大學士,鹽商家族)是湯顯祖會試時的主考官,按古人的門生制度,算得上是他的老師,萬曆十九年(1591年),因為當朝的官員腐敗和阿諛成風的問題湯顯祖向萬曆上了一本《論輔臣科臣疏》,把申時行、楊文舉、胡汝寧等一干權臣全給舉報了,而他的老師一看事情鬧大了,自己學生惹了不該惹的人,趕緊選擇了站隊當起了和事佬,一看老師不幫忙,乾脆一起揭發算了,這就結下來樑子(而且明史中只要彈劾許國的沒一個好下場,因為許國還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家族是徽商鉅富,勢力顯赫,自己也是個相當牛逼的人物,明史說他

“國在閣九年,謙慎自守,故累遭攻擊,不能被以汙名

”,最後這句什麼意思?翻譯一下:即使屢次遭到敵對官員的彈劾攻擊,也不能使他背上不好的名聲,牛逼吧!現在歙縣古城裡面還矗立著他留下的、也是全國唯一的八腳牌坊,當然湯顯祖其實本意並不是逾越當時的師生關係的,只是政見不合而已)。後來許國告老還鄉了,所以吳序勸他去徽州拜訪許國,認個錯重修舊好,再怎麼許國也曾經位高權重,還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讓他推薦一下還是可以當個官什麼的。而他呢是個倔骨頭,所以就有了這首詩。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當然還有知乎上面高讚的一說,杜撰的是他和汪廷訥的故事,更不可考,基本可以斷定為瞎編。(汪廷訥,明代劇作家,《獅吼記》作者,徽商,也搞鹽業壟斷的,並且是湯顯祖的朋友。)說的是汪廷訥有錢任性,花高價重金求字(看清楚不是重金求子!)。就託吳序邀請湯顯祖(臨川人,離徽州很近)來捧場,還說我們阿湯哥看不上這種土包子,就寫了這首詩去回絕,也算自嘲。再次強調這個除了知乎上面胡說八道以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出處。

當然無論怎樣,由於湯顯祖的這種直性格,之後他半世浮生的字典裡幾乎全是悲劇,明史說他

“蹭澄窮老”

,光這四字讀來就讓人心酸。萬曆二十六年,他被皇帝以“浮躁”為名革職為民,並以此寫成了自傳體的《邯鄲記》:“盡榮華掃盡前生分,枉把痴人困,蟠桃瘦做薪,海水乾成暈,那時節,一翻身敢黃粱鍋待滾,我想世上人夢迴,早把心子忖。”後來又老年喪子,被他寄予厚望的長子湯士蘧(qú)因病掛在了趕考途中,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寫了72首詩悼念:“半死三聲無淚續”。再後來一生摯友李贄因反對儒家經典被人構陷(泰州學派宗師)自刎於獄中,湯寫詩悼念“自是精靈愛出家,缽頭何必向京華?知教笑舞臨刀陣,爛醉諸天雨雜花。”……

看看這就是倔,人家南宋陸游沒官當的時候,用幾乎乞求的語氣寫下了《上二府乞宮祠啟》就為了討口官飯吃,結果還沒討到!大丈夫應能屈能伸、能進能退,忍常人所不能忍嘛,而你湯顯祖這也太清高了吧。

最後說一下黃山市現在用了湯顯祖的這後半句詩來作為黃山旅遊推介的廣告語,網上很多不明真相的鍵盤俠批判說這是曲解他的本意,詩中黃山白嶽確實是個雙關語,暗指徽商所代表的黃金白銀,就是拒絕的意思,當然他拒絕的並不是徽州的山水文化,而僅僅是許國他們作為徽商所代表的銅臭氣息,所以湯顯祖沒有看不起徽州,只是不願意趨炎附勢而已,這句話用法上也其實沒啥大的問題。

完!

2019年7月13日星期六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古徽州究竟是什麼樣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