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簡介”他因為之前買票、借充電寶、幫人投票,關注了一大堆服務號在列表裡,平時也沒關心過它們都發了什麼

電擊錘多少錢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作為一個沒什麼原則的人,我本來已經原諒了那些強制關注後才能點餐、停車、付款的商家。

直到他們開始給我推送垃圾資訊。

最近某品牌兒童電話手錶的關聯公眾號,就因為文章標題過於惡俗,被網友怒噴。

短短几十個字,包含了情感關係、生理健康,以及生動的場景描述……不打碼都過不了審那種。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爭議發生後,涉事賬號釋出了致歉信稱“因失誤轉發了該文章”。

也有人辯解,因為關注的主要功能是手錶定位,所以推送的物件是家長,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但我只想從內心裡吶喊:

“可算了吧,成年人也不想被逼著看這個啊!”

被這些賬號推送垃圾資訊有多困擾——誰受過誰知道。

01

強制掃碼後,

我被廁所文學包圍了

你可能沒買過兒童手錶,但一定取過快遞、點過餐、借過充電寶。

其中避無可避的一個步驟,就是掃碼關注。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儘管大多數人早已在跟商家鬥智鬥勇的過程中,學會了“用完一次立刻取關”的訣竅。

但總有那麼幾個賬號,是你想關也關不了的。

就拿這次被吐槽的兒童手錶來說,要想實現它跟“智慧”沾邊的定位功能,必須得關注它的服務號來完成。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Vista迪麗熱巴家的智慧電視,想看直播就得要掃碼關注,誰還會記得次次取關。

大家本來已經開始努力說服自己——就點一下嘛,又不會掉塊肉。

“可也沒告訴我,還得經受這種精神摧殘啊!”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這些混跡在你通訊列表裡的服務號,

就像是個渣男

平時不聲不響,但總在你沒防備的時候,突然跳出來給予致命一擊。

還記得我第一次在自己微信列表裡看到“90後女孩如何釣到XX富豪”幾個字,靈魂彷彿瞬間遭到了電擊。

“這是我乾的?我什麼時候關注了這個玩意。”

點進賬號一看,確實是我親手按下的關注鍵沒錯。

可……這是我家樓下常去的

川菜館

啊!

莫非是老闆不滿足於用辣椒刺激顧客的舌頭,還要用文字刺激我們的心靈?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像我這樣及時發現異常的人,還不會被傷得太深。

萬一你平時不怎麼瀏覽通訊列表,就很容易讓自己當眾社死。

有網友就分享了一段堪稱慘痛經歷:

“因為這些賬號推送的內容太過勁爆,班裡同學現在看我的眼神都有些奇怪。”

他因為之前買票、借充電寶、幫人投票,關注了一大堆服務號在列表裡,平時也沒關心過它們都發了什麼。

但偏巧有一天輪到他在課堂上講PPT,又偏巧中途打開了微信。

“怎麼說呢?當時的場面就像是你原本在餐廳吃飯,突然有人走進來跳鋼管舞。

“而我,就是在臺上跳舞的那個人。”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在粗略研究這個強人所難的文學分類後,我發現它們大致由兩種型別組成。

一類主打人際關係——“3年入贅,丈母孃百般刁難”“妻子拉小三跳樓,丈夫卻只拉住小三”……

另一類精準狙擊財富——“我的副業是工資的六倍”“為什麼脾氣大的人賺不了大錢”。

表面看來,堪稱是精準戳中了人性的弱點。

不瞞各位,我也曾經因為過於好奇而點進去過幾次。

結果發現內容跟標題毫不相干。

“男人跟女人那點事兒”,其實是告訴女性要多保養,順便推薦一款面膜;

“賺快錢有多可怕”,開啟是一篇不知所云的末流一宅鬥小說。

甚至有的賬號會反覆地推送同一篇文章,讓你恍惚間感覺自己穿越了時空。

3月份:“我,工資之外,3年賺了100萬。”

6月份:“我,95後,2年存了50萬。”

誒你這不是教人賺錢的嗎?怎麼金額還越來越少呢?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搞笑的是兩個月之後,這篇文章又再次出現在了我的資訊流裡,從標題到內文幾乎一模一樣。

只是封面裡的那位帥氣小夥,已經從繁華的都市街道“淪落”到了荒郊野嶺。

(bushi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垃圾資訊的重災區,是

KTV點歌的服務號

在螢幕上掛個二維碼,讓你關注後直接手機點歌。

我們編輯部上次團建去唱歌,平均每個人都關注了七八個不同的號。

是的,每次掃碼,都會被引導到完全不同的賬號上。

結果過了半個月,這些點歌號彷彿商量好了一樣。

紛紛放棄提高普羅大眾的聲樂水平,轉而推送“童顏女神導致小夥入院”之類的地攤文學。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我當時的心情,就像《三十而已》裡王漫妮發現男朋友是個海王:

“本以為遇到了人類高質量男性,沒想到只想騙我的感情!”

02

濃眉大眼的服務號,

是怎麼“叛變”的?

在第N次被垃圾資訊傷害之後,你大概也會感到好奇:

到底是什麼神秘力量,

能讓這些服務號甘心不務正業,投身到地攤文學的事業中來?

本以為他們是租充電寶的、租停車位的、買手錶的、開飯館的……

而實際上的他們:兩性關係大師、八卦秘聞學者,還時不時教你如何賺錢。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強制關注就像是把消費者拉進了賽博禮堂,不太情願地聽了場商家的宣講會。

在這個邏輯下,服務號釋出的應該是企業宣傳、優惠活動資訊。

但事實上,很多“宣講會”根本就不是為了說服你來他們這裡多多消費。

拉到更多的人,本質上就是一門生意。

比如2020年,“螳螂財經”就曾報道稱,來電充電寶的服務號上充滿了標題黨和擦邊球內容。

誇張到什麼程度呢?好幾篇的標題甚至被平臺判定為“誇大誤導內容”,目前已經顯示不出來。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一類是質量不佳的網文片段,並在結尾處引導讀者跳轉閱讀;

“另一類則是以老妻少夫為噱頭,賣保健品、護膚品,像極了微商的操作手法。”

根據螳螂財經的分析,共享充電寶行業因為受到線下商戶的制約,要在地推、分成等環節燒掉大量的成本。

而當時的來電已經三年沒有獲得新的融資,又在各種專利官司中支付了不少訴訟費。

儘管報道中並未提到,來電靠著服務號業務究竟能得到多少收益

但利用這些透過租借行為得到的“粉絲”,“接小廣告”確實成了一種緩解壓力的手段。

至於人人喊打的KTV點歌號,其盈利方式更加簡單粗暴。

很多人都提到,這些賬號並非一開始就在發低俗文章。

而是在自己關注這些賬號一段時間之後,會突然收到粉絲遷移提醒。

緊接著,點歌平臺就變成了廁所文學大集錦。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事實上,“透過點歌功能吸引粉絲,再把粉絲轉手賣掉”,已經是一條成型的灰色產業鏈。

早在幾年前,知乎上就有人提出疑問“如何看待KTV點歌公號變成其他內容的運營主體?”

我嘗試著在所謂的公眾號交易網站上搜索,也搜到不少有關“出售粉絲”的資訊。

而粉絲來源一欄明晃晃寫著,“來自KTV裝置”。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當然,與其痛罵這些服務號“沒有節操”,倒不如說這種模式跟消費者的預期就是錯位的。

以為商家要求關注是為了二次推銷,可人家只想做這一錘子買賣。

再加上大多數的服務號都不是企業的主業,運營往往也是是“粗放型”的。

地攤文學不見得是吸引人眼球的最好方式,但無疑是最容易的。

微博上就有網友抱怨,自己明明是個行政人員,卻被公司強行派發了一個運營的活兒。

因為服務號每月只能推送4次,“領導覺得沒必要專門撥個人去做。”

然而她對使用者習慣、傳播規律一竅不通,手頭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

在閱讀量的KPI壓力下,只能“臨時搬運點標題聳人聽聞的文章過來,就算是交差了。”

03

被垃圾資訊包圍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感到憤怒是自然的。

尤其一直以來,人們對強制掃碼關注這件事已經夠“寬容”的了。

或者說是妥協。

我身邊有朋友曾是堅定的“不關注”黨,如果有哪個飯店要求顧客只能掃碼點餐,她寧可換一家去吃。

但最終還是在某次逛街內急的時候,在廁所裡的“掃碼領紙巾”前敗下陣來。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因為在日常中不斷被逼向兩難,越來越多人在這場漫長的持久戰中敗下陣來。

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商家已經跟顧客達成了某種“默契”。

就像是大爺大媽願意排隊領取超市的促銷雞蛋,總有人願意用那個“關注”的按鈕交換一些便利。

可最終卻發現,自己付出的東西比想象中更多。

一開始,你以為樓下的快遞櫃是方便了上班族收快遞;

但漸漸它開始超時收費,開始要求你註冊會員才能收到取件碼。

冰箱的自帶螢幕上可以顯示菜譜,但也能顯示廣告。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智慧電視提供了更多的節目和片源,但隨之而來的是複雜的收費模式,和越來越多的推銷資訊。

商家固然有成本、盈利模式等現實考量,但消費者的“被剝奪感”,也是真實存在的。

就像再怎麼習慣那些服務號夾雜在自己的好友列表裡,也依然會在毫無防備、卻被低俗文章突然懟臉的時候,感受到被冒犯。

原以為這是一場我交出部分隱私和注意力,你來給我提供便利的生意。

卻發現那個

決定交出多少、拿回多少

的遙控器,從來就不在我們手裡。

這讓我想起《大媽的世界》裡的一個情節,王大媽和楊大媽去逛無人售貨的智慧便利店。

因為系統判定錯誤,王大媽被意外地鎖在了店裡。

但當她們想辦法出去時,卻發現自己陷入了螺旋的陷阱。

想出門要先買商品,買商品時被要求註冊會員做任務,因為看不清手機上的小字,需要再下載一個助老APP,還得先註冊會員再做任務……

又被這生意當猴耍,忍夠了

王大媽最後折騰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因為意外觸發了報警系統,被警察解救了出來,

有時候看起來沒有那麼“高科技”的方式,往往才是最簡單的辦法。

恐怕總有一天,被垃圾資訊包圍的普通人也會像大媽那樣擺擺手:

“這個便利店,我下次可不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