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想要內心強大,就要直面創傷

簡介02 如何透過壓力來觸發積極的改變如果想要讓創傷後帶來的條件反射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削弱療法”來以毒攻毒,越恐懼什麼就越逼著自己去做,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碎瓶的理論指的是什麼

在一些影視劇裡,經常可

看到這樣一個詞:

PTSD

(創傷後心理壓力障礙症)出現了,從字面上看,好像就是一個人因為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類)人而受到了傷害,而這個傷害似乎也一直伴隨著他,成了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實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創傷,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疾病、離婚、失戀、暴力傷害、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人們總把這類經歷看作困擾一生的傷疤,因而成為創傷後壓力的俘虜,痛苦不堪。

這本《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正是告訴我們,創傷後的成長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旅程,它不會毀滅一切,只有我們充分了解創傷,直面創傷,從創傷中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進而規避錯誤,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指數,才能走出創傷,獲得成長。

作者史蒂芬約瑟夫是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治療與諮詢研究小組負責人。研究的領域包括人類對於創傷事件的反應,創傷後壓力與成長,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等,英國心理學會註冊高階心理治療師,英國健康和職業關懷委員會註冊健康諮詢心理學家。曾獲得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專注於研究災難倖存者,以及他們如何重新適應社會的課題。

想要內心強大,就要直面創傷

01

我們為什麼會有創傷?

創傷都帶給了我們哪些心理效應?

英文中的“創傷”來自於希臘語,意為“傷口”現在它也用來描述心理層面的精神傷害,指的就是某些事撕裂了保護我們精神世界的“面板”,留下了心理上的“傷口”。

那麼,創傷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作者在書裡提到:人的大腦有一個“創傷控制中心”,它的核心結構是杏仁核。而這個杏仁核是大腦情緒的掌門人,它主要負責你的恐懼、焦慮等情緒記憶。同時它還控制著兩處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所謂的交感神經系統指的是身體的加速器,也就是當你遇到極大的壓力時,瞳孔可能會變大,心跳加速,肌肉緊繃,體內激素上升,這時就說明了你的身體已經準備好隨時戰鬥或者逃離。

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則相當於身體的剎車裝置,也就是當你的副交感神經被喚起時,心跳和呼吸會變慢,甚至停止,血壓也會降低,這時你無法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比如當有一輛開車過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愣在原地不知進退,束手無策。

也就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當你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杏仁核會走捷徑,透過一系列的交感神經系統刺激,讓身體對危險做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作者還告訴我們,當這種恐懼的感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揮之不去的話,這時候創傷後應激障礙就產生了。也就是當再次出現與創傷相似的事物的時候,人們就會產生條件反射。

舉個例子:你在一次經歷中被某一個人傷害了,因為這個人導致你損失了很多金錢,這個人就成了你生命中的陰影,你不希望再見到這個人,就以為刪了他所有的聯絡方式就行了,可事情並不是按著人的意願發展的,偏偏讓你在某一個微信群裡又碰到了這個人,於是你為了躲開這個人,就條件反射地退了群。

這種因為恐懼而形成的條件反射,被俄國著名心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發現,他稱這種條件反射為“經典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只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當我們再次處於這種類似的環境中,大腦就會產一聯想記憶,同時杏仁核透過走捷徑告訴我們的身體要儘快逃離或者戰鬥。

想要內心強大,就要直面創傷

02

如何透過壓力來觸發積極的改變

如果想要讓創傷後帶來的條件反射不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削弱療法”來以毒攻毒,越恐懼什麼就越逼著自己去做,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書中提到一個經歷過地鐵爆炸的女士特別害怕坐地鐵,這不僅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而且她的精神也日漸萎靡,她諮詢了心理醫生,醫生讓她“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然後她鼓起勇氣去做地鐵,最後透過她一次次的努力和堅持,終於克服了怕坐地鐵的毛病。

創傷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永遠都無法抹去的痛苦記憶,然而就像硬幣有正反面一樣,創傷也會讓人對生活產生新的看法,比如經歷過生死的人會更加愛惜生命,更懂得關愛他人。

或許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所要承受的壓力就好像承受狂風暴雨的小樹,但是疾風驟雨後的成長就像我們面對壓力時做出的積極改變,這種改變被稱為創傷後的成長。

2008

年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老師廖智,之前她是一名舞蹈老師,失去雙腿後就意味著她不能再跳舞了,但是生性樂觀的她卻並沒有因為失去雙腿而痛苦,在裝上假肢後她努力練習跳舞,終於在一次演出中以斷腿女孩的形象演出了她的最新舞蹈《鼓舞》。

可以這樣說,人的覺醒是觸發創傷發生的積極改變的起因。因為創傷總是能在人毫無防備的時候給人當頭棒喝,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會無比清醒地意識到生命中的不確定、不可預見、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在,而我們人類又是這麼的脆弱。

想要內心強大,就要直面創傷

03

如何面對壓力和創傷

一般人在面臨創傷的時候,採用的是兩種方法,一個是迴避,一個是接受。

迴避創傷是很多人都在採用的,但是這種做法只會讓你暫時性逃離痛苦,讓你覺得這件事只要不選擇相信,就可以當它沒有發生過。如果長期這樣持續地迴避,反而會造成惡性迴圈,讓人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情緒也會越來越糟糕。

還有就是接受,就是從行動和情感上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採取接受的行為來應對創傷,卻可以從行動和情感上獲得成長。

如果要真正達到治癒創傷,光迴避肯定是不行的,畢竟避得了一時卻避不了一世,接受過去的創傷,並且從行動上幫助自己走出這段痛苦的回憶,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可是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之所以會因為某一件事在心裡留下了創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發生的這一件事與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比如在我們假想的世界中,我們都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現實環境中偏偏就是好人卻頻繁臨到各種苦難,而那些惡人卻被養得白白胖胖的。

現實的環境與我們想象中的世界出現了這麼大的衝突,穿上時候我們只能透過重建自己的內心世界,真正地接受創傷,才能走出創傷,這也是作者提到的“碎花瓶理論”。

所謂的“碎花瓶理論”,指的是你喜歡的一隻花瓶摔碎了,但是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做法,一類人會極力把它們重新粘回去,即便做到了,粗看可能還是一隻漂亮的花瓶,但是細看卻不堪入目了,而另一類人的做法則是,把花瓶碎片拼成一幅精美的鑲嵌畫來儲存它們。

第一種做法是極力修補,就好像有些夫妻明明已經互相厭倦對方了,但仍舊在人前秀恩愛,第二種做法則是用一種全新的聚焦去面對變化和創傷。而作者提到的“碎花瓶理論”的核心原則是,讓我們調節自己的心理,以現實的眼光去看世界。

舉個例子,我們想象中的世界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的環境卻恰恰與我們想象中的世界相反,這個時候就不要去做什麼替天行道的事了,而是用另一種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這麼多惡人胡作非為,其實是上天在用他們給我們做一個反面教材,我們要想認識什麼是善,首先就要認識什麼是惡,沒有“惡”作襯托,人又從哪裡能認識到什麼是“善”呢?。

其次就是用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它的理念是我們的思想會影響我們的感受,然後進一步們的行為。而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我們改變思維習慣,正確地處理痛苦、憤怒或焦慮等情緒,透過改變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們也能相應地改變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國外很多精神科醫生在治療精神病人採用的正是認知行為療法。作者還提到,寫作也是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因為透過寫作,你可以逐漸對創傷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想法也有了更清晰的瞭解。除此以外,寫作還能發洩你的情緒,因為當你在寫的時候,就是對情緒的一種宣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