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簡介家住泖港鎮焦家村的徐玉萍今年已經40多歲了,擅長各種傳統美食的製作,“做青龍餃是老一輩傳下來的風俗,到了清明節都會做一些,送給親戚朋友們

青龍要煮幾分鐘才熟

在松江有句老話:“亭林饅頭張澤餃,葉榭軟糕呱呱叫。”其中的“張澤餃”就是青龍餃。清明節,在松江浦南地區,製作青龍餃是當地的一項傳統文化習俗。做法與青團相似,都是用糯米粉和麵,加上青草汁,包上赤豆餡,看上去碧綠如玉,外形像水餃,也像一個元寶。實際上不止張澤地區,每到清明,浦南的農家們會把製作青龍餃提上日程。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家住泖港鎮焦家村的徐玉萍今年已經40多歲了,擅長各種傳統美食的製作,“做青龍餃是老一輩傳下來的風俗,到了清明節都會做一些,送給親戚朋友們。”

做青龍餃難度並不大,貴在取材的天然和工序的考究。徐玉萍的愛人一大早就出去找青草了,“這些青草都是依河而生,看上去像小麥,清明節大家做青龍餃的多,有時候要騎車跑到葉榭去找。”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採回來的青草,清洗乾淨後搗碎成汁。接下來就是準備包青龍餃用的麵皮了。普通糯米粉與水磨糯米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糯韌綿軟,再加上準備好的青汁攪拌。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徐玉萍舀出一部分,繼續用青汁和麵製作成麵餅,下鍋煮熟。隨後,將麵餅撈出揉到糯米粉中,反覆揉搓至表面光滑。按照徐玉萍的經驗,冷的青汁與熱的麵餅充分結合,吃起來才更加勁道細膩。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麵皮準備好,接下來就是包餡了。“傳統的就是豆沙餡,我們也一直沿用這個口味。”徐玉萍告訴記者,除了青龍餃,也會包一些青團,相比之下青團的難度更大一些。好朋友張惠珍過來幫忙,姐妹倆你包青團我包青龍餃,一折一捏間,很快就包滿了一蒸籠。為了看上去更美觀,徐玉萍還自己製作了一把工具刻刀,在青團上刻上花紋,再點上一粒枸杞,綠瑩瑩間一點紅,像是綻開的花瓣,煞是好看。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清明節傳統文化習俗:做“青龍餃”

“7分鐘有點生,9分鐘就有點軟了,蒸的時間要剛剛好。”徐玉萍在手機上設定好計時器,時間一到,揭開鍋蓋,剛剛出鍋的青龍餃,碧青油綠,還夾雜著淡淡的青草香氣,從色澤到口感都帶著春天的氣息。

青龍餃據傳始於清代,清明節時用大盆把青龍餃盤成龍狀用來祭祀,但是對於其具體的形成時間、緣由並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如今,青龍餃的祭祀功能雖已弱化,但是作為清明美食的代表,青龍餃已然成為了松江浦南節令特產的文化符號。

■文 牛立超 ■圖 牛立超

■影片 隋垚

■欄目責編 陸佳

■欄目主編 周樣波

上觀號作者:上海松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