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簡介全球平均心臟移植患者術後1年生存率84

紅心符號代表什麼意思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儘管最近北京天氣不佳,大風和暴雨也未能阻擋情侶們在5月20日前後舉行的婚禮的熱情。

類似的良辰吉日越來越多,無論是情人節、七夕等各種來歷不同的,無論是中式還是西洋的,但凡能與“愛”扯上一點點關係的時間,朋友圈都會出現刷屏扎堆的活動。

人類總是需要儀式與紀念,在現代人類有意識地不停創造各種浪漫的日子,商家絞盡腦汁掀起全年不間斷的購物浪潮,愛心巧克力與心形花束,就連螢幕上的日韓偶像在表演時,都要下意識地用手指搓出一個愛心,人們已經無意識地將這個代表胸腔裡跳動的器官符號,與愛聯絡在一起。

520 古代之愛與心形圖案起源發展

以【心】表【愛】,這並非現代社會有意為之,而是自古流傳。

公元前一千多年,金文中的“

”作為“愛”的古字形,其下半部分字形被上溯至殷商甲骨文中的“

”,即心。

一種觀點認為

,早期的“

”已經表達了殷商先人對心臟解剖結構的認知,字形像包形的內臟器官,含有心房和心室的結構。由於青銅時代的文物已經證明殷商是一個沉迷祭祀和肢解人牲的王朝,因此商朝人也許真的在某種意義上熟知心臟解剖結構也並非不可能。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沉迷人祭的商朝人也許在無意中掌握了不得了【也許沒什麼用】的解剖學知識,圖源:http://www。mafengwo。cn/i/3198301。html

而西方文明的愛與心也同樣有歷史可尋跡

,皮埃爾·文肯(Pierre Vinken)和馬丁·坎普(Martin Kemp)等學者認為,心形符號起源於古羅馬醫學家蓋倫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亞里士多德將人類心臟描述為“三個腔室,中間有一個小凹痕”。

到中世紀時

,歐洲流行起心形圖案,並開始將心與浪漫及諸多與愛相關的情感聯絡起來,紅心也成為了撲克牌中的一個花色。

至於

現在

常見的文化衫圖案,則是1977年的事。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現在只要寫出人們就知道它的意思,圖源自網路

520 近代之愛與工業時代人造心臟

人類對心臟的崇拜和探索從未停止,無論是殷商祭司還是解剖角鬥士的古羅馬醫生,無不被這終生不停歇的神秘搏動所吸引。在以腦功能為里程碑的神經科學世界被點亮前,人們一度以為心臟是靈魂的居所,也是掌管情感活動的中樞。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古埃及人相信,在他們死後,

阿努比斯會以心臟的重量來對每個人進行審判

同時,在現代外科手術技術之前,心臟的創傷被認為無可救藥的。沒有醫生能在跳動的心臟上手術——直到1893年7月,芝加哥外科醫生Dr。 Daniel Hale Williams為一位胸外傷的患者縫合了心包使其康復,隨後的1896年9月,德國外科醫生Dr。 Ludwig Rehn為被刺中心臟的患者縫合了右心室,人類對於心臟“不可醫治”魔咒才終於被打破。

隨後的心臟外科發展一躍千里,醫生開始探索諸如兒童先天性心臟缺損和畸形的修復方法。用於增加肺血流量、改善缺氧的姑息性B-T分流術被成功實施,低溫手術和體外迴圈技術為徹底修復心臟損傷提供了可能。

“傷心”可以修補,“心病”卻仍是難以醫治的問題。對於那些無法用手術糾治的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晚期心肌病,以及無法換瓣的終末期瓣膜病,只能替換整個心臟。

異體心臟移植無疑是第一個被考慮到的解決方法,把“不再需要心臟的人”還可以使用的心臟移植給病人,聽起來十分理想。在無數失敗與穿插在其中的成功之後,醫生們優化了抗凝劑與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方式,不斷重新整理著患者的術後存活記錄。

然而需要心臟置換的患者數量是如此龐大,世界上卻沒有這麼多心臟捐獻者,畢竟心臟不是腎,更不是面板和血液,每人只有一個。

而移植器官由於免疫排異,始終無法讓患者終生使用。全球平均心臟移植患者術後1年生存率84。5%,3年生存率78。0%,5年生存率72。2%,7年生存率66。8%。

數不清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漫長痛苦中離世,又有為數不多的幸運兒在成功接受移植後,由於免疫問題和其他併發症而功虧一簣。

人們很早就在重視移植器官供應不足的問題,工業時代的醫生選擇求助於機械的力量。1937年,蘇聯科學家Vladimir Demikhov將一臺金屬人造心臟移植到了狗的身上。1969年,Domingo Liotta和Denton a 。 Cooley在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用胸腔內的機械心臟替換了一名垂死男子的心臟,作為移植手術的暫時替代。1982年,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首次將人工心臟用於永久性植入而非橋式移植。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猶他大學的第一個永久性植入人工心臟Jarvik-7

圖源https://agentgallery。com/news/2015/1/7/jarvik-7-artificial-heart

工業時代的心臟,在今天看起來非常“機械朋克”,的確,這些裝置只能顧及心臟最基本的功能——機械泵,代替心臟進行泵血。至於對心臟的神經和內分泌調節能力,防止排異和凝血,這些由合成材料和聚氨酯管腔製作的裝置並不能實現。即便如此,Jarvik-7人工心臟的移植者仍舊堅強地用這顆人造心臟存活了112天。

520 現代之愛與細胞3D列印人造心臟

人體機械化的風潮刮過,這些問題依舊橫亙在人們面前。幹細胞研究的突破和另一種機械思路為人造心臟的前景帶來了曙光。

曾經的幹細胞被認為“有來無回”,只能單向性地分化成各種成熟體細胞。2006年山中伸彌的iPS細胞研究橫空出世,魔術般地使體細胞“返祖”成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重新具有了分化潛能。

而植入人體的生物材料也早已不是當年的聚氨酯管道,可降解和低排異性的ECM(細胞外基質)類似成分也被廣泛用於再生醫學和植入手術。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019年4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團隊宣佈

,成功用人體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來源的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透過生物3D列印的方式得到了一個微縮心臟。

這一成果之所以轟動世界,要得益於

生物3D列印

這陣東風。

人類自體來源的細胞,人類自體來源的細胞外基質,沒有電池,沒有電線,沒有金屬部件,也沒有合成材料的管腔。

同時,

這顆迷你心臟還具備了基本的心臟房室結構。

研究人員們透過測量該器官組織中的鈣瞬變,評估了這顆人造心臟的實際功能

520,愛與心動的人造之旅

鈣瞬變是心肌細胞膜上的瞬時性反應,

用於檢測心臟正常的收縮功能

直到21世紀,人們才重新意識到,來自人類自身的生命種子,蘊含著無窮資訊的DNA,才是自然最慷慨的饋贈。讓細胞這顆生命的種子,根據既定的結構,

在3D印表機的排佈下,重新發芽,成為一顆新的心臟

這種曾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正在逐漸成真,伴隨著生物3D列印技術和生物材料的騰飛,未來的人們將不再因心病困擾。

參考文獻:

[1]https://www。history。com/news/what-is-the-origin-of-the-heart-symbol

[2]http://vividict。com/

[3]http://ancient-egypt-online。com/

[4]https://www。biography。com/scientist/daniel-hale-williams

[5]Langer R M。 Vladimir P。 Demikhov, a pioneer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11, 43(4): 1221-1222。

[6]https://www。jarvikheart。com/history/robert-jarvik-on-the-jarvik-7/

[7]Noor N, Shapira A, Edri R, et al。 3D Printing of Personalized Thick and Perfusable Cardiac Patches and Hearts[J]。 Advanced Science, 20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