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簡介這些人刻意去學習就會成為遊戲高手

如何練習工程學

這是 新智學長 的第4篇文章

本文共2901字 閱讀約需要7分鐘

我很憧憬那些在某些特別牛X的人,不僅可以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而且還可以在其他領域上獲得成就。

像:“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不僅在道德,政治教育有著崇高的思想,在教育,經濟,歷史也有很深的造詣。

“列昂納多·達·芬奇”有著舉世無雙的藝術成就《蒙娜麗莎》,也有著激勵後浪的科學創造。

“查理·芒格”股神“巴菲特”幕後的合作伙伴,影響巴菲特投資理念最大的人。

“李笑來”平民億萬富翁,原新東方老師,現在做起了天使投資人。

當我看了他們的個人傳記介紹時,這些牛X的人感覺可望不可即,但從他們的總結的行為方式上,再一次的把

“終身學習”這個詞的好處刻在了自己腦子裡。他們都是終身學習者,也是終身學習的受益者。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你也可以成為高手

是不是你也有這樣的感覺,聽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這麼多的道理都不是真正的“知識”它們根本沒有在我們體內變成,能被我們運用的知識。

古人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小時候教室牆上也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幾年前出了一本書叫《異類》,裡面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一萬小時練習”。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學習成長的答案,歸根起來其實就是那層意思,就是得花時間死磕、自虐,你就能成為一個高手。

成為一個高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刻意練習。

這並不是說就是要練習,一萬小時練習,練習的基礎是基本功,而基本功的本質,其實是

套路。

這裡所說的套路並不是所謂的騙術。這裡先來理解一下人類知識是如何構建來的,這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套路”一詞。

有個詞叫“科技黑箱”現代社會我們面對大量的科技黑箱,比如我們用的手機,不必知道里面具體是怎麼造出來的。我們只需要把工程師總結出來的使用方法學會了,就可以駕馭我們的手機,而不需要考慮螢幕、攝像頭、主機板這些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其實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本質,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這麼構架出來的,我們把前人的經驗裝在一個小的概念中,然後後人拿來就用,而不至於去臨場思考。

孔子就講過一句話,“不知詩,無已言”,這裡的“詩”指的就是《詩經》,因為《詩經》每一首每一句後面都有大量的典故,是把一大坨東西最明面地表達為一句詩。所以孔子才說,你練《詩經》都不會背,就連話都不會說。

所謂的“套路”就是把前人已經搞明白的東西抽象為一個非常簡潔的東西,然後我們拿來用。這就是套路。

有兩種套路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種套路,就是在教科書上找不著,但是一定是這行的前輩總結出的最值錢的經驗。

所以去做最普通的練習其實不很重要,關鍵是跟同行前輩把這些東西學來。

像在職場中請教前輩一些難解的問題,或者給孩子請一個更為專業的興趣老師來輔導他學習都是在請教這一行總結出來的經驗。

第二種套路,就是概念。

李笑來就曾見過,他初中的時候雖然沒怎麼聽課,但是成績還不錯。就是因為他每次把書發下來就先把概念給理解清楚,就把這個概念是什麼給搞清楚。這個搞清楚就是理解到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才算把一個知識給搞清楚了,把這些概念打磨清楚,才算是真正搞清楚了這個套路。

基礎練習練習,練習的是套路,而不是重複的基礎動作。

重複的基礎動作只會讓我們成為一個優秀的員工,而不是成功的高手。

就像彈鋼琴並不是一直彈每一首曲子,打籃球也不是和別人一直比賽。是把大的知識體系拆碎,成為一個一個小模組,成為一個一個小的知識罐頭,然後分頭去練。這叫練習。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直做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每當聽到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們總會先聯想到:捷徑、輕鬆、容易、省力等。

比如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研究聲稱:聽莫扎特的音樂之後,智商馬上得以提升。直到現在來講都會有母親會買到打著莫扎特的名義所謂的早教音樂。對於母親來講這當然是好事啦!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音樂一放,就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

還有減肥瘦身來說,我們又不捨得對自己的嘴下手,也不捨得對讓自己運動起來,這時候有的商家就給你生產一個產品。甩脂機;腹肌震動儀;啥也不用動,就可以減肥;塑性?這你也信吶?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四個字:刻意練習,剛剛講過了聯絡,現在講講什麼是刻意。

所謂的刻意就是持續做你不會做的事情。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心理學界把學習分為三個區,第一個是舒適區,就像我們做10以內的乘除法一樣待在這裡面我們全會。

最遠的那個區叫恐慌區,就像我們做幾十以外的次方,55的2次方一樣我們全都不會。

在舒適區與恐慌區之間有個“學習區”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脫離舒適區,這個地方的事情就是在做你不會的事情,這就是學習的本質,你永遠在做你不會做的事情,脫離舒適區。

打個比方我們很多人都喜歡打遊戲:

普通玩家:打遊戲就是圖個樂,這不是在玩遊戲,而是遊戲在玩你。

進階玩家:打遊戲就是為了贏,這種人永遠不會成為專業的遊戲高手。

高手玩家:打遊戲永遠在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他可能把遊戲裡的地圖細節摳清楚;一些隱藏的數值;遊戲開發商的隱藏演算法,把這些反覆論證,做大量的測試。這些人刻意去學習就會成為遊戲高手。

就像讀書也一樣我們每天讀一些雞湯,聽過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這是我們只知道方法而沒有刻意練習。說得好的這叫發洩自我情緒,也叫圖個爽

真正會讀書的人,永遠找一些對自己有挑戰的書來看。

還有個例子那些職業車手,在開車的時候絕對不像我們普通人一樣,憑著下意識的感覺來開的,他們在開車的時候,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意識的動作。

所以真正的學習只有在刻意練習的時候才算是學習。這種刻意就是脫離舒適區,讓自己不舒服,不斷的挑戰自己的舒適區,擴充套件自己的舒適區。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建立自己的知識模型

講了這麼多關於刻意練習的事,最後再來講講練習到什麼程度才算真真的掌握了這項技能。

在這裡對於知識的掌握可能有一個誤區,知識不是記在腦子裡就是掌握了。

首先知識是儲存在腦子裡的知識庫裡的,這裡的存並不是說把知識丟進去那就是掌握的知識。而是是長出來的活體結構。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這種結構是透過以前掌握的資訊與新的資訊之間的關聯,再進入我們的庫存,那才叫知識。所以它是生長出來的,帶結構的東西。

舉個栗子,漁民看魚和我們只會吃魚的人就不一樣。我們眼裡只能分形狀,顏色,大小,口感。專業的漁民看到每一條魚,他的分類方式是巡遊習慣、在哪兒出沒和市場價值等等。

再比如說一個專業的畫家,他能分辨幾十種紅色,我們覺得這很神奇。我們是從顏色上來記憶,可是畫家他要知道每一種不同的紅色是怎樣實現、怎樣調配出來的。

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新東西和自己原來的東西結構縫在一起。

當你把這種知識縫在一起了之後,這個知識在你腦海裡的感覺就不是死板的內容了,可能是一種意象,掌握的越是詳盡,它在你腦子裡的形象越是清晰。這個專業的術語叫做形成心理表徵。

比如象棋大師,他跟我們看到的棋盤就不是一樣的,我們這些外行人看到的是每個旗子的位置,可是專業棋手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形,而且在他腦子裡每個形有多少種變化他都記得非常清楚。

再來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都背過9*9乘法表,而當這個乘法表真正被我們掌握的時候,是不是也像那個圖片一樣有一個視覺形象,那張表彷彿就在我們的眼前一樣,我們直接拿出來用就可以了。

最後,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句名言:“人類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也塑造了人類。”我們躺在網際網路這個時刻都能獲得各種答案的時代。我們到底是什麼都不用學了,還是應該學更多的東西。

不是每個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高手,刻意練習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