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簡介漢劍絕對可以這樣玩兒,但是沒練過的人對上練過的人,在雙方劍纏住的那一瞬間,弱勢方會幾乎徹底失去對武器的控制

五人偃月陣法怎麼演練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靈吸怪

字數:2046,閱讀時間:約5分鐘

編者按:曾經有網友留言問,封建時代的中國,後代的部隊能不能對前代部隊形成碾壓?這是~~~~~沒問題的!什麼虎賁背嵬羽林衛,姜尚諸葛戚少保,看我大清賽電槍架起來,克虜伯放起來,全給突突了。袁大帥說完,誰贊成誰反對?不過我猜冷研的讀者想聽的可能不是這個答案。那咱們限定範圍,只說冷兵器。

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武器的進步是十分緩慢的。秦漢的刀劍儲存狀態好一點,大清國都能用,也還挺好用,但這不能說明從漢至清,武器沒進步。中國古代短兵走的是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從追求絕對效能走向適應操作者。以漢代為例,當時的刀劍長、直、硬、輕,品質冠絕歷代。其在社會上的普及程度,封建時代無出其右。可考的最遠銷售記錄遠達黑海左岸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地區。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兩千多年前黑海沿岸的“中國製造”

所謂出道是巔峰。難道後代子孫就這麼無能,再也造不出這麼優質的武器?並不是。真相是從漢代開始,專業的武器使用者越來越少了。先說劍,細長的直刃漢劍有非常靠前的重心位置,這要求操作者的腕力,握力和小臂,肩膀的力量都非常出眾,才能精確控制劍尖落點。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重劍尺寸和重量漢劍是相對接近的。但是重心差異就太大了。漢劍絕對可以這樣玩兒,但是沒練過的人對上練過的人,在雙方劍纏住的那一瞬間,弱勢方會幾乎徹底失去對武器的控制。因為漢劍重心太靠前,勢能太大了。專業對非專業的優勢在這一瞬間被急劇放大,原本新手可以拼雙殺的場面,在這個場景下新手只會被完美擊殺,甚至直接繳械。拼命都傷不到對手,普通人還不如用鋤頭。真用鋤頭人家反倒有點忌諱,一寸長一寸強麼。那麼,為什麼別朝用不了的劍,漢朝就玩兒得了呢?因為漢代是盛行決鬥,崇尚復仇而且“老錢”遍地走的時代。漢代的社會形態能夠支援全民練習擊劍。另一個充斥專業武士集團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武器也是以長,直,重心位置均衡出名。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重劍尺寸和重量漢劍是相對接近的。但是重心差異就太大了。漢劍絕對可以這樣玩兒,但是沒練過的人對上練過的人,在雙方劍纏住的那一瞬間,弱勢方會幾乎徹底失去對武器的控制。因為漢劍重心太靠前,勢能太大了。專業對非專業的優勢在這一瞬間被急劇放大,原本新手可以拼雙殺的場面,在這個場景下新手只會被完美擊殺,甚至直接繳械。拼命都傷不到對手,普通人還不如用鋤頭。真用鋤頭人家反倒有點忌諱,一寸長一寸強麼。那麼,為什麼別朝用不了的劍,漢朝就玩兒得了呢?因為漢代是盛行決鬥,崇尚復仇而且“老錢”遍地走的時代。漢代的社會形態能夠支援全民練習擊劍。另一個充斥專業武士集團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武器也是以長,直,重心位置均衡出名。刀也是。漢刀不單長,直,刃窄,而且刀莖方且粗,東漢以後刀柄是兩片木頭貼在刀莖上,西漢的時候很多刀纏上刀繩就用了。由於刀莖的粗大,導致漢刀在揮砍時,振動是直接從刀莖傳遞到使用者手上的,簡單點說就是特別“震手”。這樣一來,把漢刀砍直就是極其有技術含量的事情。結果從兩漢魏晉開始,中式刀劍的刀莖就越來越細,刀刃越來越短,越來越寬,這都是為“兼職武士”考慮的變化。刀莖變細可以讓震動更多地被刀柄吸收;刀刃短而寬既方便使用者把刀刃砍直,又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控制落點。進入清以後,刀柄又逐漸變長,使得受訓不多的使用者可以快速地找到肩背用力的感覺。有些收藏的朋友在談及明清兩代存世武器時,不無鄙夷地說“和黑非洲水平差不多”,從鍛造角度來說,很多存世兵器確實如此。但這個沒關係,武器不是法器,它不能主動飛劍殺敵,武器再好也是配合使用者的。既然廣大使用者主職是礦工/牧民/農民/匠戶,那他們平日裡修煉的功夫必然是貼合日常生產實踐的功夫。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畢竟,它便宜呀!

和現代競技體育不同,古代武術追求的是“一通百通”,一門功夫所有的技術動作,都是從這一門功夫的核心動作中發展出來的。刀匠再厲害也是乙方,伺候甲方那天經地義。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河北武林故事》這本書,基本上是蒐羅河北當地故事彙總潤色而成。基本故事設定是忠於傳說的。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武師絕大部分沒有固定傳藝學藝場所,專職武師極少,少量專職武師的師承傳承也都不可考,這與日本一間道館開個幾百年,師承傳承全部有名有姓的情況大相徑庭。

近代武俠小說的所謂“門派”在故事裡幾乎毫無蹤影。大家都是在田間地頭尋找那些傳說中的高人學藝,學成後也幾乎不靠武藝吃飯。偶爾的高光時刻就是除暴安良,一輩子有那一次了不得了。“兼職”的特色,導致文中幾乎所有角色只精通一門武藝中的少量幾項,還有不少直接用生產工具當武器的門派,四米以上的長槍也多是朝廷軍隊背景的人在練,馬上功夫和射箭更是隻有有名有姓的武舉武將才會。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就是真有刀匠還原出一米多長的漢刀漢劍,也是不會有什麼市場的。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那專業的使用者呢?比如明清的將門?這年代專業的使用者,開始追求偃月刀這樣相對全能的長柄武器。這方面走的最極端的就是朝鮮。本來抗倭戰爭時,朝鮮透過浙兵悉心學會了全套的鴛鴦陣法,結果多年與後金的戰爭打下來,朝鮮人發現,還是像歐洲騎士那樣一小撮精銳帶一群炮灰打仗靈活便宜。於是偃月刀技術在朝鮮迅速開枝散葉,還重新獨立演化出步戰馬戰技藝[1]。需要多個訓練有素的人集體合作的鴛鴦陣,反而沒人練了。

漢劍能賣到黑海,明清刀劍卻成非洲水平中國冷兵器真退步了嗎

這是進步還是退步?筆者認為都不是,這是“武器貼合實際”的演化,“適者生存”不能用“進步退步”簡單概括。

參考資料[1] 蔡藝,鄧秀文,凌藝嘉。 朝鮮半島偃月刀考·基於韓國館藏漢文武籍的研究,浙江體育科學,2020年11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