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簡介一.識別壓力跡象,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孩子做出破壞性行為時,很有可能會影響大人的情緒,在情緒影響下,大人可能會對孩子做出過度的判斷

如何看待熊孩子問題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熊孩子並不等於壞孩子,大人雖然客觀上能將兩者進行區分,但理智還是會對熊孩子產生不耐煩、甚至厭惡的情緒。

最近看一位網友分享了對於肥胖的態度,她本人是超過200斤的胖子,她也很清楚,不管是身邊的朋友,或是街上的陌生人,多少會對她的肥胖有些意見。

不過大人也只是心裡有些想法,不會指著她說出來,小孩就不同。

有次她坐電梯,遇到一對母子,小孩剛上來就盯著她,然後對媽媽“小聲”說:“

她長得又醜又胖”

當時聽了這話,這位網友就很不開心。最有意思的是,孩子說完這話以後,

他媽媽也沒想教育他一句,

因而網友

也只能默默忍受這“熊孩子”。

其實,她不打算減肥,既然接受肥胖,就已經做好了被指指點點的準備。

在成年人中,大家因為有同理心或語言控制力,不會用語言給“肥胖”的人來一記暴擊。熊孩子不一樣,他們想到什麼說什麼,根本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

大家總說“童言無忌”,可如果真是善良的孩子,又怎會說出傷害人的話呢?

這位網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說社會不能容忍胖子,

那麼孩子就是最赤裸裸表示的那個。

01大人對“熊孩子”的定義也許並不準確

生活中對熊孩子有芥蒂,遠不只是肥胖的人有感受。

比如春節,作為一年中遇到孩子最多的時候,不愉快的事也隨之多了起來。

大部分孩子愛動,但都不至於被嫌棄的程度,

熊孩子是特例

去到哪家就把哪家攪得亂七八糟,隨便拿桌上的東西,完了還要揣在兜裡帶回家。

面對熊孩子,除了生氣別無他法,只想儘量遠離。

可是,我們給這些愛鬧事的孩子貼上“熊孩子”,甚至“壞孩子”的標籤,

這種判斷是不夠客觀、不夠嚴謹的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大人只是從感官上覺得他們“不聽話”、“不遵守規則”、“隨心所欲”“情商不高”。有部分比較懂孩子心理的家長,會用

“多動症”

或是

“對立違抗”

這樣的標籤形容孩子。

可實際上,這些說法都並沒有真正“理解”孩子。

02面對“熊孩子”,一定要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

想教育好“熊孩子”,必須先正確認識孩子為何會被當成“熊孩子”,

他的破壞性

舉動是“問題行為”,

是“壓力行為”

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孩子雖是最該無憂無慮的,可基於生理基礎,仍然存在一定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是用語言“攻擊”他人,有時並非出於自願。

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可仍舊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從人格障礙理論角度來說,

有“壞心”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

對於孩子來說,人格發育尚未完善,即使出現“不良”的舉動,也不能認定就是出於“壞心”,更不能認為這樣的孩子無藥可救。

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行為”,並不能確切判斷為“破壞性”“不良”行為,應該被當成“壓力行為”來對待。

為何說熊孩子做出的是“壓力行為”?

在心理學研究中,當人處於高喚醒或低喚醒狀態時,就意味著處於高壓狀態中,會表現出衝動、甚至是攻擊性行為,或者有個體處在精神狀態恍惚的情景中。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實驗研究證明: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高壓狀態下,都可能會過度解讀他人的行為或動作。

簡單來說,也就是明明別人對自己沒有偏見,但出於心理作用,仍覺得別人對自己態度不好。

大人總覺得孩子有“壞心眼”,

可能在孩子看來,大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未必溫和。

孩子會覺得,這是對他有敵意的表現。

這種情況下,不要想著強行控制孩子,讓其冷靜下來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要試圖威脅、懲罰孩子,這樣做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促使矛盾升級。

03孩子的“壓力區域”在哪裡?

.

生物因素

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在看待一個人情緒好壞時,通常認為這是人精神層面的問題,

其實和生物學成分

也有關聯

人要表現出生命力,有時會透過強烈的情緒釋放展現,這時會調動生物化學物質來振奮或者是消耗身體。尤其是比較激烈的情緒,都會消耗生物機能。

對於大人來說,生物層面的壓力可能來自長期性失眠或鍛鍊不足等因素。

孩子的壓力來源相對敏感,

比如大人說話時突然提高音量,或是椅子碰撞發出的咯吱聲。

這些聲音對大人來說不至於造成壓力,卻容易對孩子造成較大刺激。

.

情緒因素

孩子很難理解自己內心的情緒,比如感受到外界壓力,或是身體不舒服,有不耐煩情緒時,

他們

不知道怎樣正確表達

控制。

孩子處理這種情況的能力不夠,如果父母能及時發現,一定要適當幫助孩子擺脫情緒困擾。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

認知因素

孩子如果自身的認知能力強,就能夠保持注意力,避免外界干擾。

在整理情緒方面,能夠有計劃、有目標的對待生活中的問題,是比較好的一個狀態。

但是,對大部分孩子來說,

認知能力相對薄弱,

處理

大量資訊的能力不夠,

容易受外界干擾,這也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

社會因素

人處在集體中,人際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孩子能否理解別人說的話,做出適當的迴應,是需要掌握的技能。

如果不能理解大人說的話,或是不會說好聽的話給大人聽,很容易招致大人的不滿,從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瞭解孩子的壓力區域後,

請父母針對性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準確定義,

不要再逼迫甚至是懲罰孩子,也不要等著孩子理解大人。

04如何幫助孩子調節“壓力”?

.

識別壓力跡象,不要輕易

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做出破壞性行為時,很有可能會影響大人的情緒,在情緒影響下,大人可能會對孩子做出過度的判斷。

所以,大人要慎重判斷孩子的行為,

不要急著給他們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仔細觀察孩子是否正處在壓力中,而不是真的“壞”。

老師和家長都能真正瞭解孩子再做判斷,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找到孩子壓力的來源

壓力可能是內在生物因素導致的,也可能是外在因素。比如:父母關係不和睦,父母脾氣暴躁,這些都會間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識別孩子壓力的原因,從源頭上減少孩子的壓力,才能讓孩子更可愛。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

減少壓力,多做反思

做到前面兩步後,剩下的就是

透過行為減輕壓力。

比如孩子對聲音比較敏感,父母就要注意不要製造噪音。

若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好,為了孩子能夠平和、情緒好,父母要少在孩子面前爭吵,還孩子一個清淨的成長環境。

對孩子來說,如果知道了壓力來源,就能學著去控制自己。

.教孩子

發展自我調節方式

人都有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無論何時,都不能以自己不舒服為由,將負面情緒轉嫁到他人身上。這時,

如果能自我調節情緒,是最好的方式,

比如玩遊戲,或是吃美味的食物等。

總之,大人不要透過表面行為,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真正“壞心眼”的熊孩子不多,請識別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理解他們的壓力,才能給孩子指明道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