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細品《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簡介孔子用了一個“唯”字,就是說,父母為孩子患病擔心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子女應該努力讓父母不再為其他事情擔憂

0到9五行分別代表什麼

細品《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總第22章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樣算孝。孔子回答:

“讓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解讀

本章與上章同樣是問孝,但此處問孝之人變成了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武為諡號)。對孟氏父子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父母唯其疾之憂

。一般有三種理解:

一是

認為父母關心子女,擔心子女患病,子女應當理解父母的苦心。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以至於後世有人提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二是

認為讓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而不用為其他問題擔憂,讓父母省心才是孝。

三是

認為子女只需關心父母的健康。

我認同第二種理解。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子,孟孫氏的繼承人。到孟武伯時期,魯國國君魯哀公與

“三桓”的矛盾已經尖銳到幾乎不可調和的程度。哀公有意依託外部諸侯解決“三桓”,“三桓”也有所察覺,準備對哀公動武。

孔子對魯國形勢看得很清楚,想要解決這個危機,所以當“三桓”核心人物之一的孟武伯“問孝”之時,孔子必然藉機勸告。“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不要讓父母為你生病之外的事情擔憂,這才是孝。顯然,孔子看不慣“三桓”亂魯的行為,告誡孟武伯:再這樣下去,就可能因為犯上作亂而惹下殺身之禍,會讓父母因為健康之外的生死而擔憂。

孟武伯對孔子的話到底聽進去多少,不得而知。魯哀公最後被“三桓”驅逐、流亡在外的事情發生在孔子去世十一年之後,也許孔子的話對孟武伯還是起了作用的。

細品《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無限的,從子女一出生,就操碎了心。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既要憂心孩子吃飽穿暖,又要憂心他們健康安危,還要憂心他們成家立業

……子女長大成人,又開始憂心子女的子女。

但在這一切之中,父母最關心的莫過於子女的健康安危。在醫學不昌的古代,古人對於患病深懷恐懼,得大病近乎等死。因此,很多古人取名時常用類似“去病”“棄疾”的字眼,希望可以遠離疾病威脅。對父母而言,別的事情透過子女努力都可以改變,只有疾病屬於“天災”,患不患病自己做不了主。

孔子用了一個“唯”字,就是說,父母為孩子患病擔心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子女應該努力讓父母不再為其他事情擔憂。父母之恩,天高海深,《詩經•蓼莪》中所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兒女盡孝,天經地義。

有的人不能體諒父母苦心,不求上進,讓父母總為其生計憂心;有的不走正道,違法犯罪,讓父母蒙羞;有的不珍惜生命,冒險、輕生,讓父母擔心其生命安全

……這些顯然算不上孝。

少讓父母操心是子女盡孝的一個基本要求,雖然標準不高,但必不可少。有孝心的兒女如果能想到這一點,就要努力

自立、自律、自強

自立

,就是獨立面對生活的挑戰,早日脫離對父母的依賴;

自律

,就是行有所止,心有所戒,遵紀守法,注重品行,有益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自強

,就是好學上進,志存高遠,直面挑戰,積極奮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能做到這些,相信父母就可以“唯其疾之憂”,除了兒女健康之外不會再擔心其他的事情了。

細品《論語》2.6孟武伯問孝

也許我們都習慣了

“兒行千里母擔憂”,可當父母年邁時,更應該“兒行千里擔母憂”。為人兒女,永遠別忘了家中還有父母牽掛。哪怕我們不能常回家看看,也應該常打打電話,讓老人對我們少點擔憂;問問寒暖,讓老人知道我們已經長大。

兒女是父母的牽掛,父母也是兒女的牽掛。心有牽掛,面對生活就會多出幾分熱愛,面對是非選擇就會多出幾分清醒,面對困難挫折就會多出幾分勇氣。父母之愛,兒女之孝,是人間最偉大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