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簡介近年來,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足世界遺產和文明聖地兩大定位,深化文化內涵研究闡釋、豐富數字化展示手段、系統性開發文創產品、精心打造文藝作品、創新策劃文化活動,實現大遺址保護與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品質的“雙贏”,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

直播團隊如何搭建

近日,國家文物局網站刊發文章,回顧了文物事業十年成就,其中提到:十年間,文物“活”起來漸成大勢,日益融入尋常百姓生活。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遊客達3460萬人次。可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和成果,正以多樣化的保護利用成果,主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端透過對浙江良渚、湖北盤龍城、四川金沙、江西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歷程的回顧,報道它們如何在深入發掘遺址考古研究潛力的同時積極融入百姓生活,將遺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為公眾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

浙江杭州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給我一天 還你五千年

徐繼宏 搖慧敏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給我一天,還你五千年!”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吸引了許多市民和遊客來到這裡,透過護照印章“打卡”等形式,參與新近推出的“文明聖地 朝聖之路”深度遊活動,在暢遊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深度瞭解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良渚古城的恢宏壯闊。

近年來,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足世界遺產和文明聖地兩大定位,深化文化內涵研究闡釋、豐富數字化展示手段、系統性開發文創產品、精心打造文藝作品、創新策劃文化活動,實現大遺址保護與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品質的“雙贏”,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進行了創新探索,致力於讓“給我一天,還你五千年”成為共識。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良渚博物院首部兒童劇《來自良渚的想象》 良渚管委會供圖

走進良渚文化藝術中心,也就是老百姓親切稱呼的“大屋頂”,書香伴隨著咖啡香一起襲來。眾多市民和遊客在欣賞美景、感悟遺產魅力的同時,品味文創好物,觀賞展覽和演出。“良渚文化村的居民都稱呼自己為‘村民’,這是特別有幸福感和歸屬感的一個稱謂。依託‘大屋頂’,衍生了系列子品牌:村民書房、村民創客、村民劇場等,村民變成了一個有尊嚴、有價值、有文化、有追求的群體。”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的“杭州良渚日”,新開放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首度與公眾見面,老虎嶺遺址展示了老虎嶺水壩遺址剖面,訪客可以於此見識中國最早水利工程營建技術的巧奪天工。申遺成功以來,杭州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計接待國內外訪客超500萬人次。

走進良渚博物院,除了固定展陳的3個展廳之外,還有一個臨時展廳,常有不同主題的臨展開設,讓每次參觀都有新的驚喜。眼下,“鬱郁乎文哉”晉國玉器展正緊張籌備中。據悉,今年以來,良渚博物院已舉辦“鳥跡蟲文:良渚文化刻畫符號虛擬體驗展”“意象良渚”跨媒體藝術沉浸展,開展“雲展覽”“慢直播”等活動,讓文物透過不同媒介、不同形式“活”起來。除此之外,藉助進博會、服貿會、文博會等國家重要戰略平臺和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重大賽事,推出良渚文化青年傳播計劃、少兒講解計劃等,讓良渚文化持續出現在公眾視野,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與存在感。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豐收糕 良渚管委會供圖

豐收時節,良渚古城千畝水稻成熟,與知味觀聯名的豐收糕禮盒也受到了熱捧,這也是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繼“知味良月”月餅之後第二次與知味觀合作。一方面,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斷探索世界遺產的多元融合新嘗試,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以挖掘良渚美學為主線,聯合知味觀、王星記、張小泉等杭州本土企業研發跨界聯名文創產品。另一方面,積極“走出去”,與百泰集團等大型企業進行授權合作,形成“良渚”系列產品矩陣,累計開發文創產品十二大品類500餘款,都在良渚文化天貓旗艦店熱銷。以“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器物考古”等為主題的考古專題深度研學遊也受到熱捧。與此同時,聯合各大專業機構,創作並推出了兒童情景劇、交響樂、民族管絃樂、舞集、動漫等一系列良渚主題文藝精品……百花齊放的文創產品,讓良渚文化走進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讓良渚文化的活態利用得到了全新的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澱與新時代共同富裕的追求,讓探索遺產資源賦能周邊區域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我們要持續做好良渚申遺‘後半篇文章’,以提升良渚古城遺址作為中華文明聖地的國際辨識度、世界影響力。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擔當。” 杭州良渚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姝表示,管委會要切實扛起世界遺產地的責任擔當,運用社會資源和力量,共同放大良渚文化綜合效益,讓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並啟動良博院二期、文創商務中心(暫名)、浙江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等專案,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家級的硬體設施、精神大餐、文化盛宴。”

四川成都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古蜀文化與城市共生共長

本端駐四川記者 付遠書

近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內秋意悠然,梅花鹿漫步在陽光下,自然與人共生,遊客不僅能沉浸式感受距今3000年左右的古蜀時期的生態環境,還能以此探索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演變。自2001年2月發現至今,金沙遺址的保護開發,深深融入了成都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其深厚的文化核心也注入每個成都市民的血液中。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成都天府立交橋上的“太陽神鳥” 張 豔 攝

從博物館走出,不遠處便是以“金沙博物館”命名的地鐵站。整個車站巧妙地將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十節玉琮等文物元素融入環境設計,而在兩側的通行牆面則繪以《天地禮頌》和《智慧之光》兩幅巨型壁畫,生動展示古蜀國的祭祀場景、百工技藝和壯闊的生活圖景,與比鄰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內外呼應。同期開放的還有全國首趟博物館文化專列“金沙號”主題列車,該車以太陽、神鳥、眼睛三大圖騰符號為核心設計元素,滿載著青銅立人、黃金面具、太陽神鳥等重要文物符號,自2017年起穿行在成都的地鐵網線中,將古蜀文明常態化展示給市民和遊客。

2005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正式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同年10月,它被繡在蜀繡上隨“神舟六號”一起遨遊太空。這個承載了古蜀人極致浪漫和無盡想象的符號自2011年12月成為成都城市形象標識的同時,也頻繁地出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融入成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穿梭在成都天府立交橋上,太陽神鳥“閃耀”的金色光芒能讓人立刻沉浸於這座城市的包容與開放;走進成都天府廣場,太陽神鳥裝飾成為跳動的“成都心臟”,向來來往往的人講述這座城市的古老與活力;俯瞰成都龍泉山森林公園丹景臺,以太陽神鳥為靈感設計的“城市之眼”,將這座公園城市的大美畫卷盡收眼底;來到新建開放的天府國際機場,馱日飛翔的太陽神鳥姿態,成為外地遊客對成都的第一印象;漫步在世界大運公園,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場館上的全球最大太陽神鳥圖,彷彿旋轉向上,即將讓全世界看到來自成都的金色力量。

金沙遺址早在2010年就成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該遺址又同時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專案。成績的背後,是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將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闡釋為公眾聽得懂、看得明、說得清的“中國故事”,推動成都城市文化發展的真實寫照。其中,每年春節以太陽神鳥為文化核心,以文化惠民為服務根本的金沙太陽節便是縮影。

金沙太陽節始於2009年春節,該節慶立足於“世界文明薈萃·國際新春盛典”的品牌定位,每年圍繞一個世界級的重磅展覽及其背後的文化,用文物展覽、主題燈組、歌舞表演以及園林景觀等方式,進行活潑動態的全面展示,讓遊客在觀燈、賞花、遊園、看錶演的同時,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目前,金沙太陽節已陸續與多地文化機構合作,成為成都市春節期間最具國際範和文化味的新春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繼神舟六號、“金沙號”主題列車之後,古蜀金沙主題飛機也於今年6月28日首飛成功,有望在今年或明年與乘客見面。“金沙號”是以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用客機——ARJ21飛機為載體的全國首架博物館主題飛機,不僅機身帶有金沙文化元素,其內部裝飾、乘務員衣著等,都將用古蜀元素進行裝點,堪稱一架翱翔在天際的移動文化展廳。據悉,正式運營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講解團隊還將定期登上“金沙號”,以文物教具展示、多媒體影片演示等多元方式,為天南地北的觀眾講述成都歷史、金沙文化。

江西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為文化自信自強永燃“窯火”

王竹青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張子楊 攝

走進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此出土的數十噸、近1000萬片明清時期瓷片述說著陶瓷文化的亙古輝煌,它是生動的考古遺址,讓百姓共享考古成果感受陶瓷文化魅力;它是厚重的文化遺產,為文化自信自強注入強大基因;它是融匯古老文明與文化創新的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繪就最美人間煙火氣。

我國的陶瓷文化有多“硬核”?皇家御用瓷器有多精美?神秘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修復工作是怎樣的?帶著這些問題,遊客們可以在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找到答案——大家不僅可以零距離參觀明清作坊遺址、明代馬蹄窯遺址、明代葫蘆窯遺址、明代東北角圍牆遺址、明清西圍牆遺址,瞭解觀看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復等工作及其成果,還可以遊覽龍珠閣、佑陶靈祠、御窯紋式展覽館、御窯考古展示館、景德鎮會館文化展示館等。

去年5月18日完成復建和修繕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更讓遊客驚歎於中華建築美學和文化核心的統一。博物館特別設計成8個長度不一、大小各異的多曲面鋼筋混凝土拱體結構,形似一座座景德鎮清代獨創的蛋形柴窯。這些窯中珍藏著約3000件(套)復原器,近1000萬片御窯標本,是古陶瓷研究者、收藏愛好者和廣大參觀者瞭解景德鎮御窯發展歷史和藝術成就、感受御窯瓷器之美的絕佳場所,並且還是一座充分應用數字技術會“講故事”的博物館、一座24小時開放的博物館、一座文物與藝術融合的博物館。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開放以來,精心制定參觀路線,包括歷年的考古成果展—修復實驗室—考古整理室—文物精修復室—文物清理室—歷年展覽成果—標本室,同時推出一系列豐富的展覽和活動,讓廣大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欣賞文物、感受陶瓷文化魅力。

今年10月1日晚,“御窯天下·青花秘境”預展舉行開幕特別活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展覽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資料為基礎,以青花瓷為載體,主展廳分為“瓷的鉅變”“微觀競演”“幻花水月”“碎與永恆”4個章節,展現出以青花為紐帶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不同於傳統文物展覽,此次特展以全域、跨界、數字共生為核心策劃思路,打破博物館空間侷限,將御窯考古遺址展示區及陶陽裡歷史街區共同納入展覽場域之中,並結合線上游戲程式,實現線上、線下空間互聯。“尤其是古代青花文物珍品和現當代藝術創作的碰撞,帶領我們觸控歷史,感知璀璨輝煌的陶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遊客李葉說。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御窯廠不僅有豐富文化活動的加持,更透過旅遊業態的培育,讓歷史“活”起來、人氣“火”起來,成為陶瓷文化交流的主陣地、老百姓的“城市會客廳”、文化旅遊的“網紅打卡地”。如今,當地在御窯廠及周邊歷史遺存的基礎上打造出景德鎮陶陽裡御窯景區,音樂酒吧、咖啡館、紅店街、老字號雜貨店、書店、文藝工廠、中央音樂學院教學基地、傳統戲劇演出、候鳥居、民宿酒店等新業態豐富多彩,讓古老瓷都煥發年輕活力,再現昔日“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的盛景,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注入文旅活力。

湖北武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活化歷史場景 讓觀眾親臨“現場”

本端駐湖北記者 瞿祥濤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長江流域已知等級最高、遺蹟最豐富的商代前期遺址,距今已有約3500年曆史,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隨著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開放,盤龍城遺址逐漸成為武漢城市的金色名片,在網路平臺掀起了“網紅效應”,是武漢文化旅遊的熱門“打卡地”,吸引全國各地觀眾前來遊覽參觀。

作為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機構,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秉承新發展理念,博物院深入挖掘遺址內涵,不斷加強考古成果的轉化、闡釋與傳播,架起公眾與考古之間的“橋樑”,致力於打造一個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閒、教育科研於一體的創新型博物館,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據介紹,自2019年對社會開放以來,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接待觀眾240餘萬人次。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互動區設有授課教室、休憩長廊、文創商店、模擬探方、製陶作坊,市民可在此體驗模擬製陶、考古發掘、商代盤龍城先民的生活。每年開設超30場流動展覽,將盤龍城文化、青銅器文化、武漢歷史等主題展覽送進社群、學校、農村。為學校開展特色課程,例如“我的家鄉盤龍城”“武漢歷史從這裡起步”等。培養社群志願者,提升公眾參與度,增進居民和館方的交流理解,提升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館、址一體的運營體系,開創了我國遺址類博物館展示的新模式。”上述負責人說,該院設定了“博物院—遺址區”展示參觀路線,既以文物展覽激發觀眾對盤龍城的興趣和認知,又以遺址展示讓觀眾親臨現場,加深對盤龍城文化的認同。

此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將科技創新落在實處,打造全場景智慧文旅,以科技手段“復活”古老文明,提升“雲服務”水平。近年來,該院搭建了智慧博物館、考古數字化管理平臺、AR智慧導覽、遺址全景展示、數字展廳等多種智慧平臺,大大提高了博物院工作質量,也豐富了公眾參觀的互動新體驗。

在與公眾的互動上,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緊抓“公共考古”和“盤龍城文化”兩大主題,開發線上、線下多樣化的社教活動。其中,“小小考古人考古盤龍城”系列活動,依託上千平方米的互動區,打造科學有趣的模擬考古體驗,配合專業考古人授課、資深講解員解讀,形成囊括“田野勘探”“考古發掘”“泥條盤築”等系列體驗課程,成為武漢市知名研學品牌。

自2019年開放以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已圍繞考古、製陶、商文明三個主題開發了8門社教課程,立足於以盤龍城遺址為主的商代文化,專注體現遺址類博物館的特色,根據展覽涉及的盤龍城考古研究史、盤龍城製陶文化及商代先民生活習俗等內容,開展相關課程和實踐內容。課程制定了展廳參觀—教室授課—探方發掘流程,授課內容經過考古專家把關,嚴格保證課程質量,做到寓教於樂,“學有所得、玩有所樂”。根據不同受眾、不同需求開展節假日特別活動、親子益智類活動、及“童心繪城”“尨尨家的寶貝”“我心映我城”等常設性教育專案。

為進一步挖掘學術深度、拓寬闡釋廣度,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推出“盤龍城論壇”,定期邀請考古文博專家為觀眾帶來最前沿、最權威的研究成果分享。自開講以來,每期座無虛席,線上直播熱度頗高,引發文博愛好者廣泛關注和參與。

致力於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宣傳盤龍城文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以“網際網路+博物館”理念,實行“兩微為主、多線發力、全面解讀”的多渠道宣教策略,各渠道線上科普欄目廣受好評,吸引不少忠實粉絲。

據介紹,下一步,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擬將李家嘴貴族墓葬區、小嘴鑄銅作坊區等作為展示提升的重點,活化歷史場景,真實、科學地呈現盤龍城遺址本體展示內容,力圖更生動全面地向公眾闡釋遺址的文化內涵。

2022年11月3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 ↓ ↓ ↓ ↓ ↓ ↓ ↓ ↓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融入百姓生活 讓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於民

責編

:陳曉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