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簡介本世紀初,在距離田螺山遺址100多公里的良渚古城,考古專家發現古城外圍存在大型水利工程,共有11條堤壩遺址,佔地遼闊,雄偉異常,控制範圍達100多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世界

冶鐵技術在什麼時候成熟

2001年,在浙江寧波餘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圍,距離河姆渡遺址7公里之處,當地一家熱處理廠,為了打井取水時,在地下挖出許多陶器、骨塊等文物,隨後考古專家現場勘察,發現了一座距今6500餘年的上古遺址——田螺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骨器、陶器、玉石等,器物形制與河姆渡遺址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這是一座河姆渡文化遺址,但比7公里外的河姆渡遺址略晚一些。

更為重要的是,田螺山遺址中出土的一種史前“高科技”產品,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程序,也有助於解開良渚遺址大型水利工程建造、以及大禹治水等的一些謎團。(下圖,田螺山遺址“人面形釜支腳”)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2004年,浙江考古隊開始第一期300平方米的挖掘,除了出土600多件文物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碳化稻米,總計高達幾十萬顆,數量之大儲存之好,在世界範圍內極為罕見。

科學檢測表明:田螺山稻米與如今的稻米,形態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瘦小一些,說明經過幾千年的馴化、進化,稻米越來越“強壯”。

雖說田螺山稻米不能與如今的相比,但如此大量的出土,也反映出當時田螺山一帶農業發達。由此帶來一個疑問:田螺山農業為何如此發達?考古發現了一種“高科技”產品!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在考古過程中,

散落在地層中的數十件水牛肩胛骨,存在加工的痕跡,尤其是上有兩個孔洞,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

考古專家確認,這些骨器就是史書記載上的農業工具——“

,從造型上看類似於

現代的鍁和鏟。

根據史書記載,“耜”本義為古代農具名,原始翻土農具耒耜下端的主要剷土部件,裝在犁上,形似如今的鐵鍬和鏵,用以翻土。但在耜的材質上,《易經》等記載古人“斵(zhuó)木為耜”,後來才出現金屬耜,田螺山遺址出土的骨耜,無疑填補了“耜”的演化空白,即古代“耜”的演化是骨——木——青銅——鐵。

需要說明的是,

牛的肩胛骨,形狀與鏟子類似,古人或無意中發現牛肩胛骨可以掘土,故而將其加工、打孔,作為專門的掘土工具,但在史前社會來說,這種工具無疑是當時的高科技產品。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問題在於,田螺山骨耜能不能使用,掘土效率如何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專門用牛的肩胛骨仿製了一批骨耜,親自使用挖土實驗,得到的結論是:骨耜對當時的農業生產作用很大,實驗證實骨耜與如今鐵鍬類工具的效率相差不太大。

由此也就解開了田螺山農業發達的原因之一,即田螺山先民使用高科技產品——

骨耜,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更為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而言,骨耜的橫空出世,則是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大技術革命,無疑大幅度促進了中國農業發展,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田螺山骨耜的出現,也可以解釋一些歷史謎團,比如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與大禹治水。

本世紀初,在距離田螺山遺址100多公里的良渚古城,考古專家發現古城外圍存在大型水利工程,共有11條堤壩遺址,佔地遼闊,雄偉異常,控制範圍達100多公里,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堯舜時代,天下洪水滔滔,大禹奉命治水,最終大禹用了13年時間,走遍大地神州,梳理九州水系,透過疏導的辦法成功治水。

但無論大禹治水,還是良渚先民建造水利工程,都必然需要一種高效率的掘土工具。顯然,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與大禹治水,必然少不了先進的掘土工具——骨耜,或許良渚與大禹時代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木耜,畢竟工程量大、需要的人力眾多,木耜遠比骨耜更容易獲取。

距今6500年時,中國一項“高科技”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程序

相比璀璨的玉器、神秘的刻符、精美的陶器等等,不太起眼的骨耜,代表著中華文明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背後蘊含的歷史意義顯然更大。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耜”這種工具,可能就不會有發達的農業,不會出現人口增長,就沒有剩餘糧食供人們研究藝術,就難有良渚水利工程與大禹治水等。因此,骨耜是中華文明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發明,改寫了中國歷史的程序!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