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簡介早期的板甲更像是傳統鎖子甲的外套進入15世紀,技術與戰爭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全身板甲的出現成為可能

我的世界如何製作衛道士的刷怪蛋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作為歐洲中世紀後期的主要形象,板甲一直都是古戰與冷兵愛好者們的經典話題。

很多人視其為世界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防禦設計,有些人則認為其只適合特定的歐洲戰場。但他們本身都不容易注意到,板甲的誕生,足以說明歐洲技術的高人一籌。

在14世紀,西歐地區就出現了鐵質半胸板。

到了這個世紀末,文藝復興重鎮米蘭的鎧甲工匠們,正嘗試著用鋼板做出整體的護手、護腿、胸甲等部件。但這些零件並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只能作為傳統鎖子甲札甲等的“外套”。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早期的板甲更像是傳統鎖子甲的外套

進入15世紀,技術與戰爭需求的共同作用,使全身板甲的出現成為可能。

高爐的發明。使鑄造鐵取代塊鍊鐵成為可能,鋼鐵的產量也隨之大大增加。水力鍛機的出現和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讓板甲有著有別於此前幾乎所有護具的防禦性能。

當時是歐洲,也處於戰亂頻發階段,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法百年戰爭。

這場由一系列短期衝突組成的長期鏖戰,從14世紀中期綿延到15世紀。百年裡,雙方都不斷進行著軍備競賽,絞盡腦汁的追求更好裝備。這就給處於早期摸索階段的板甲,以充分的機會和發展動力。匠人們發現,較之傳統的鎖子甲來說,板甲在相同負重的情況下還具有更受一籌的防護水平。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英法百年戰爭讓新生的板甲迅速擴散

首先是大塊鋼板可以鍛打出帶有弧線的穹面,其弧度設計可使對手的鋒刃或射來的箭矢都發生偏角度離。刻意凸起的部分,也使鎧甲不再緊貼穿戴者的胸腹部,給使用者留下一個緩衝空間。

一旦胸甲因鈍器的重擊而發生變形,穿戴者也未必會因此遭到致命創傷。

當時還不存在後來的人體工程學,但歐陸的工匠已經在盔甲的製作上成熟運用起相關理念。

關節部分的處理,在這方面體現的尤其明顯。所以,騎士在穿上板甲後,並不會像很多人腦補的那樣行動受限。相反,幾乎可以做出全部的戰術動作。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當代愛好者穿上板甲後的擺拍

諷刺的是,當時的貴族武士們並未能在實踐中及時跟上潮流趨勢。

由於板甲的成本較高,生產週期較長,所以產量一直沒能大幅上漲。不少人在購得部分板甲零件後,嘗試與傳統的鎖子甲搭配穿戴。結果,不僅帶來了嚴重的防禦缺陷部位,也讓個人負重沒有明顯下降。以至於很多不明所以的後來者,至今都拿出這個階段的部分案例,證明板甲的大而無當。

1450年代,百年戰爭的結束並沒有讓板甲發展就此停滯。

很快,新的玫瑰戰爭在英國本土爆發,並促使貴族武士們大量增購板甲來武裝自己。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玫瑰戰爭幾乎就是一場板甲的盛宴

此時,連已經技術成熟的米蘭工匠,都發現自己的作坊產能不足。

他們很快讓代理商在距離英國不遠的弗蘭德斯,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這些低地城市和北義大利類似,有著鼓勵工商業發展的自由市制度,也孕育了數量眾多的高水平匠人團體。他們在保留板甲有點的同時,為了減少工時而做出了形制改進,並因此催生了著名的哥特式板甲。

新的哥特式板甲,平均重約25kg左右,和現代美軍的理想負重類似。

其表面有許多開槽褶皺,形成的凸起的弧面能有效防禦利刃的劈砍。只是相比原先的米蘭產品來說,看上去比較粗糙。在外觀上,哥特式板甲也給了穿戴者以超越過去米蘭式板甲使用者的“視覺威懾力”。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哥特式板甲的確從外觀上看就比較嚇人

哥特式板甲的另一個特徵是夏雷爾式頭盔。

這種頭盔可以輕鬆地開啟合上,提供良好的視野。有趣的是,後來二戰德軍的頭盔就在形狀上也有類似之處。顯然,這是對中世紀後期工匠設計水準的最好肯定。

但在板甲不斷成熟和發展的同時,用於擊破板甲的火槍技術也有了更大程度的發展。

至少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早期槍炮就是在兩邊的武器庫中先後登場。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板甲時代的早期 火門槍還不足以產生巨大殺傷

相比笨重的火炮,單兵持有的槍械無疑對穿戴板甲的戰士更有威脅性。

只是由於早期火門槍的威力有限,才讓重甲武士們對此沒有太過在意。更新穎的蛇形鉤裝置,也無法讓當時的火繩槍在射擊威力方面有立竿見影的不同。所以,到15世紀末時,大部分人還更重視預防傳統的長弓與鋼弩威脅。

一些潮流的引領者,甚至會在穿上板甲之餘,也拿起火槍朝敵人射擊。

他們的經典形象,構成了很多亞非拉居民對近代歐洲人的初步印象。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火槍+板甲 是早期歐洲殖民者的經典形象

但到16世紀中期,重型火繩槍技術已日漸成熟。

使用者能夠在100碼殺死穿著早期防彈盔甲的敵人,也可以在400碼殺死穿著普通盔甲的人,並在600碼殺死沒有任何防護的倒黴蛋。

於是,板甲設計者在世紀末進行了最後一搏。他們增大胸部的防禦厚度,從過去的平均2mm飆升為1cm左右的極端例子。

結果必然是板甲的“輕裝”優勢消失,逐步變得沉重起來。受此影響,全身式板甲已經很難見到,意義不大的四肢部分被拋棄。作為重點保護物件的軀幹部分,不斷被加大傾角和厚度,使後期板甲呈現出雞胸凸肚的怪異形象。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火藥時代的不可阻擋 也預示著板甲的消亡命運

然而,即便是如此努力,板甲終究在17世紀中後期步入消亡。

當以燧發槍為代表的更新式火藥武器開始統治戰場,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源自冷兵器時代的防護技術,增加微乎其微的生存機率。更多經過速成訓練的步兵被派上戰場,也讓板甲這種“更貴族”的裝備顯得不合時宜。

只是在歐洲以外的很多殖民地戰場上,200年裡不斷傳入的板甲還有一定的市場。

畢竟,在防禦傳統弓箭方面,板甲的優勢依然存在。歐洲殖民者也會在這些地區,一直將板甲使用到存貨耗盡。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17世紀開始 板甲在重型化的同時也步入了衰亡期

不過,板甲的歷史並沒有因此而完全終結。

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士兵為了預防流彈和彈片殺傷,還是有零星使用新的工兵板甲。通常,只有擔負最危險任務的工程人員,才會獲得這樣一套行頭。普通士兵就不可能指望這些裝備,來幫助自己抵禦火炮和機關槍了。

經過後來的二戰摧殘,新的現代防彈衣開始孕育而生,古老的板甲設計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

板甲的故事:從貴族武士的標配 到現代工兵的保留專案

一戰期間 部分工兵還會配發特製板甲

在並不算長的高光時刻,歐式板甲體現了西歐地區在近代開始前就已經具備的技術優勢。這些優勢在之後的幾百年裡,讓不少衛道士感到嫉妒和憤怒。

以至於需要拼命從歷史的故紙堆中“設立防線”,將差距出現的時間向後延緩。作為中世紀與近代早期科技結晶的板甲,就成為了他們諷刺與不削的物件。然而,板甲在廣大亞非拉戰場的消亡,只是因為其在歐洲本土的生產線消亡。而本地的冶煉大師與作坊,個從未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