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簡介莫奈的《吉維尼的乾草堆》,“白楊樹”系列和“魯昂大教堂”系列,以及“睡蓮”系列,其行為本身就是現代藝術的表現,所有系列作品配用一名稱“光和色”

乾草堆怎麼畫簡筆畫

莫奈的《吉維尼的乾草堆》,“白楊樹”系列和“魯昂大教堂”系列,以及“睡蓮”系列,其行為本身就是現代藝術的表現,所有系列作品配用一名稱“光和色”。表現出他最根本的精神訴求。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類別】布面油畫

【規格】60。5×81。5cm

【年代】1886年

【作者】克勞德·莫奈

【收藏】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由於情緒的牽引,六月想到高更的經歷,就有了機會看了他在魯昂迎來的春色。魯昂這個古老的城市,同時也在泛著春色,他的工業化程序的節奏並不亞於巴黎,因此才得了高更暫居的首選。克勞德·莫奈曾於1892至1893年間,有兩次因事務前來魯昂,用他的眼睛和畫筆,為我們留下有30餘幅,約有3個不同角度繪製的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不過,今天六月還沒有想談他的魯昂大教堂,倒想聊一下他的另一個系列,不是睡蓮,不是日本橋,不是滑鐵盧橋,不是楊樹林……不賣關子了,就是他的乾草堆,一幅《吉維尼的乾草堆》。

就在巴黎和魯昂之間,有一個小鎮叫吉維尼,一個美麗的小鎮。此時,你的頭腦中會不會閃念了一下巴比松,六月還真有,感覺這法國的小鎮就沒有不美的,甚至都會覺得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計劃的創意策劃者,很有可能都得益於這些法國畫家的啟發。我們知道莫奈的水園和花園就在這個吉維尼小鎮上,好像之前在推介他的睡蓮作品時有提到,之所以這兒會成為莫奈的故居,或許還因為他的任性,一次在火車上不經意的一眼,吉維尼的美景被莫奈鍾情,就有了我們看不完的睡蓮、楊樹林,還有這乾草堆了。

說起乾草堆,你會不會想到那位超現實主義先驅的荷蘭畫家博斯,他以《乾草車》來詮釋一個尼德蘭地區的諺語,“世界是一輛載滿乾草的四輪車,人人從中取草,能撈多少就撈多少。”據說莫奈是同女兒散步時,看到陽光下金色燦爛的乾草堆有了創作的激情,六月是否也可以腦洞一下,或許那時莫奈看著放著金光的乾草堆,感觸於草木禾秸與金銀寶石的比喻,想起這則諺語也未可知。好比魯昂有那麼多景色可畫,為何莫奈偏偏選了聖母院來畫,還畫個沒完。六月這也是各抒己見,正如朋友所言,畢竟我們無法真正瞭解藝術家本人內心的想法。

其實莫奈這種針對一個景象持續創作多幅的行為,並非獨創,六月只列舉一二。過去就有丁託列託將“最後晚餐”進行了多次的演繹創作,快成了一個沒有最後、不能結束的晚餐。同時代的塞尚針對聖維克多山的創作更是孜孜不倦,幾乎快形成了一個習慣,從第一張開始,一繪竟達40年之久。或許早期莫奈只是追求光、色在同一個物象上,有著不同表現的探索,簡言為無意識地繪製出多幅的同主題的作品,然而,他在1890到1891年間,陸陸續續畫成N幅的《乾草堆》,或許就有了另一種可能,有意識地藉由群組畫來表現出“光和色”的創作。六月怎麼就感覺,莫奈比之塞尚和馬奈少了一個左拉的推手,較之庫貝爾少一個蒲魯東這樣的搖旗吶喊者。若有一位,可以宣揚莫奈的創作表現,盡善盡美的評論家或策展人,會不會就沒有了安迪·沃霍爾的罐頭湯的驚世駭俗。試想有24幅表現不同天氣、時辰、季節的乾草堆並列於一面牆上,會是怎樣的景象。壯觀。24幅其實只是一幅畫,甚至365幅畫只是一幅畫,然而卻又都是各具特色的相對獨立的一幅畫。六月以為,後來莫奈創作的“白楊樹”系列和“魯昂大教堂”系列,以及“睡蓮”系列,都已經具有了這般的繪畫思想。最終他鎖定“睡蓮”為其一生的寫實物件,實質卻為光色的參照,因此,我們能否為他所有的系列作品另取個一名稱,那就是“光和色”。他揭竿而起的印象派讓我們看到他的繪畫表現的現代意識,如今他的系列創作,我們似乎尋得現代繪畫中那種他以為的最根本的精神訴求。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區域性1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區域性2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區域性3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區域性4

一天一幅畫 | 莫奈《吉維尼的乾草堆》

吉維尼的乾草堆 區域性5

六月選得是創作於1886年期間的《吉維尼的乾草堆》,並非是1890到1891年間集中發力系列創作中的一幅,這先前的一幅幅的乾草堆,正是他後期表現思想構成程序中的預演和操練。畫面中明顯地看到乾草堆雖有突出,但並未獨獨強調,乾草堆只是前景原野中的重要部分,遠景則呈現出層次分明,內容豐富的天空和村莊來。紅黃藍綠紫等繽紛繁雜的用色,交錯融合,粗獷中見不苟,凌亂中顯秩序,似乎無所謂構圖,世間萬物只是眼睛一閉就沒,一張才有,只有色彩的變化而已。尤其是乾草堆上模糊中窺見絲絲綠色,算是莫奈將色彩敢用到極致。彷彿莫奈手中總有一面常人嘆為神奇又爭相欣賞的美妙濾鏡,有時令他自己也揣摩不透是怎麼回事。如他晚年所述,他每天都在與畫布打交道,一張接一張地畫,有些顏色似乎調不出來,可是畫著畫著又突然出現了。來去無蹤,一刻停不下來。忽然間想起一個口香糖的廣告語,可是六月的筆說要停一下了。

【作者簡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年) 法國畫家。出生於法國巴黎,早年隨風景畫家布丹學習繪畫,1862年進入格萊爾畫室學習,由於對學院派藝術表現的不同看法,兩年後離開格萊爾畫室, 開始自行探索繪畫技法。莫奈在巴比松畫家戶外作畫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畫天空、大氣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中的複雜色彩。這些以自然界的光色變化為目標的繪畫技巧並非輕而易舉。1866年開始,莫奈一幅幅相繼進入觀眾的視野,既有讚賞又有批評。霧都倫敦刺激了他的畫癮,他漸漸學會表現藏在煙霧中的景物。他在海德公園、泰晤士河上畫了許多寫生作品。散漫的光線極易發揮畫家的小筆觸功力。透過對英國風景畫大師透納的作品的研究,助長了他在用光表現方面更為豐富更加出色。

1874年,莫奈發起和組織了第一屆後人稱之為印象派畫展,畫展中莫奈以《日出·印象》引起了歐洲畫壇的強烈震動,他被譽為印象派之父,是印象畫派代表人物,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

=====

一天一幅畫

微訊號 ytyfhu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