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簡介然而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信陵君魏無忌的作用便在此時發揮出來了,其人極力勸說魏安釐王出兵救趙,甚至一度被拒絕之後欲率門客百餘人北上抗擊秦軍

強弩兵符值多少

(真香歷史,原創首發)

前言: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大秦的軍卒在名將白起的率領下,於趙國長平一戰攻克五十萬趙軍,史稱“長平之戰”。時代的浪潮漸趨一統,大秦角逐中原之勢力不能擋,趙國作為戰國七雄當中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舉國之兵皆敗於秦軍鋒芒之下,使得其餘五國無不震恐喪膽。可由於趙王請降反覆,使得秦軍去而復返,以王陵、王齕先後為主帥,兵鋒直抵趙國心腹之地——邯鄲。此一戰者,關乎趙國生死存亡,也是天下風雲際會之時。秦勝,則六國岌岌可危;秦敗,則六國尚可圖存。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信陵君魏無忌古像)

一、聲名顯赫魏無忌

信陵君為魏無忌之封號,其人為魏昭王之幼子、魏安釐王之弟,因出身王室頗有賢能之名而輔佐其兄於廟堂之上。但相對於其人的名號來說,世人更為熟悉的是“戰國四大公子”之首,而非佐助魏國興立的賢臣能臣。畢竟傳奇演義的效果,往往更為人熟知接受。也正是由於列位於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才得以在戰國紛爭的局勢中,脫穎而出。

談及“戰國四大公子”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為熟悉的莫過於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只因其人在歷史上的傳奇事蹟著實顯赫。可對於關注歷史朝局的人來說,比較著重關注的便是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此二人都居於本國朝堂之上有著舉重若輕的勢位,相對前者在江湖上的聲名便較為勢弱。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戰國四大公子,以信陵君為首)

唯獨信陵君魏無忌,兼此三人者風采俱有之。不單單在江湖草野聲勢不下於孟嘗君,在魏國朝堂之上也不亞於平原君、春申君,因此史家將其列為四大公子之首,冠絕青史。而支撐信陵君魏無忌得以享有如此名聲的,則來自於其人兼濟天下的大義——竊符救趙。

時值秦昭襄王舉全國之力銜恨而來,勢必一舉滅亡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當中盡數喪失兵員,唯獨能夠與秦國抗衡的無非舉國怨憤的民眾,以國滅身亡的無敵信念抗衡虎狼之師的秦軍。但是誰都明白,趙國此舉無非是苟且一時生存罷了,在秦軍勢不可擋的兵鋒之下,趙國滅亡的趨勢指日可待。即便不是名將白起領軍,僅趙國一國之力仍舊不足以對抗秦軍。

走投無路的趙國四處求援,環顧天下五國之中,韓國早已淪為秦之附庸,齊國自秦昭襄王實行遠交近攻之戰略後,便刻意迴避秦軍鋒銳,此二國不可謀圖。剩下的三國當中,秦國立下了不滅趙國不班師的決心,求和乞降也無任何作用。唯獨老鄰居魏國能夠出兵襄助,以及遠在荊蠻之地的楚國也不願看到秦國獨大,亦可出兵。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秦軍攻趙局勢圖)

二、棄私人聲名,襄助國家大義

這時候便涉及到一個救與不救的問題了。

出兵救趙,便得罪了強悍的秦國,這是一筆怎麼算都不划算的買賣,所以魏安釐王念在同處晉國的友好交情之上,僅是派遣大將晉鄙率軍十萬,據守邊境觀望局勢,楚國的軍隊也坐視邊陲不敢輕舉妄動。這當然也不能全怪兩國膽怯無能,實在是秦國太強了,就連偌大的趙國都被打得即將敗亡,何況魏、楚二國早已不復當年輝煌。所以在秦昭襄王的恫嚇之下,此二國的君主更是不知所措,意志消退。

作為主君、主將,很多時候不能過分彰顯個人的意志,出發點也需以顧全大局為重,這一點並不能怪罪魏王無膽、楚軍無略。然而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信陵君魏無忌的作用便在此時發揮出來了,其人極力勸說魏安釐王出兵救趙,甚至一度被拒絕之後欲率門客百餘人北上抗擊秦軍。然而這種如同飛蛾撲火的方式並不可取,於是其人門客獻上一計“竊兵符救趙”。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信陵君竊符救趙,扭轉大勢)

兵符,是徵調軍隊至關重要的印信,尤為被君王所重視,可對於魏無忌而言此舉並不困難,反而如同探囊取物之方便。早年間魏無忌幫助過魏王寵妃如姬,只要藉助其人之手,兵符自是手到擒來,可真正讓魏無忌犯難的是,盜竊兵符乃是大罪,即便他是君主之弟、一呼百應的江湖首義,也難逃此罪責重罰。

為了救趙,真的值得嗎?

魏無忌深知,救趙絕非因趙魏皆出自晉國,有淵源同宗之親。真正於天下大勢而言,秦滅趙後將直接躋身於戰國第一大國,屆時無論其餘的四國之君主、將士、謀臣如何勠力同心,都無法再扭轉秦軍無敵軍勢。魏國本就與趙國毗鄰,韓國弱小一直為秦之附庸,所以秦軍滅趙之後即便不再乘勝追擊,那之後的魏國勢必重蹈亡趙的後塵,所以此舉雖不得已而為,卻必須為之,此乃國之存亡的乾坤大事。

三、拂弼之臣,於國有功

魏無忌取兵符而北上領軍,以壯士朱蒙,強殺領軍大將晉鄙,遂親領魏軍援救趙國,一戰將強弩之末的秦軍戰敗,解除了趙國存亡攸關之局面。可對於聲勢臻至頂峰的魏無忌來說,此戰功成卻不足以讓其人放下懸置在心中的巨石。無論是巧竊兵符、還是擅殺大將,對於魏無忌來說都是形同謀反之舉措,出於怎樣的緣由都無法開脫其罪名。

對於魏王來說,信陵君魏無忌此舉無疑是在挑戰君主權威,如果人人都像他這樣冒國之大義為名,竊取君王威嚴,那魏王之位還不如不坐呢。在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後,魏王第一時間便將信陵君魏無忌的親族全部下獄問罪,將幫助魏無忌的如姬也打入冷宮,怒不可遏地追責群臣,當然主要還是咆哮怒罵魏無忌的膽大包天、不忠不義。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救趙之後的魏無忌,難回故國)

這也是後世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認為信陵君此舉實則是大逆之舉,實為竊國之賊。但對於這樣的說法,實在是無所苟同。難道魏無忌不知道竊符救趙對自身來說意味著什麼嗎?但解除趙國之危局之後又能給自身帶來什麼呢?答案是揹負君主的猜忌、遠離故土的僑居、妻子親友陷入罪獄,乃至於惶恐自責的心理陰影。

所以信陵君在救趙之後便不再回歸魏國,一則是忌憚君主的猜忌之心,二則是面對皇兄的愧疚之情。乃至於在此之後的十年當中,魏無忌都是僑居於趙國邯鄲,直至秦軍發兵攻打魏國之際,魏無忌再度身著兵甲,以信陵君之名統帥五國之軍隊,將鋒芒畢露的秦軍重新打回函谷關內,此一戰者成就其人“蓋世無雙”的聲名,也解救了母國垂危之際的局勢,自此離開趙國迴歸魏國的懷抱。

戰國末期的荀子將信陵君魏無忌評價為:國之拂臣。

六國最後的雄才,大秦最後的強敵,國士無雙魏無忌

(國家的拂弼之臣:魏無忌)

道出了魏無忌畢生的最高信仰——從道不從君。事實也正是如此,魏無忌對於魏國乃至於六國皆有大功,如若不是其人押注畢生的聲名與秦抗爭,那麼在秦昭襄王一代,吞併趙國的強秦勢必危及六國,屆時魏國首當其衝遭逢險難,餘者皆不能夠倖免,這難道不是魏無忌得以流芳百世,捨棄小義而存國之大義的功績嗎?

(圖片來網路,侵權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