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簡介攝影:張丹2017年,特戰一中隊官兵組成的“天劍”突擊隊奪得了“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團體總冠軍,獎盃很漂亮,是一個金燦燦的武士頭盔

胳膊大臂疼掛什麼科室

央廣網12月26日訊息(記者喬夢 耿鵬宇 李攀奇 臧伯陽)“沒時間了!趕緊扎!”秦宏峰急得大喊。

滿頭大汗的侯旭波看了一眼秦宏峰血淋淋的右臂和針眼處鼓起的大包,嚥了一口唾沫,再次把針頭扎入戰友的血管。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特戰一中隊是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裡,有人滿載榮譽,有人是榮譽的守護者。攝影:張丹

這群平時習慣了磕磕碰碰的糙漢子怎麼也沒想到,頭一回給戰友扎針就遇上突發情況,況且還是在國際特種兵比武現場。

就在幾秒前,被解救下來需要救護的“人質”秦宏峰已經捱了一針,結果,有隊友不小心把針管連帶針頭給扯了出來。經過長距離運動奔襲的秦宏峰血壓上升,鮮血瞬間噴出。

秦宏峰立刻按住出血口,對侯旭波喊:“再扎!”

第二針順利回血,正在被搬運的秦宏峰扭頭一看,隊友王軍強臉色蒼白,幾近虛脫,更要命的是,自己的左腿馬上就快從王軍強手中脫落著地,很可能被判加時!秦宏峰立馬按照規則調整,把王軍強換成“人質”,右臂夾著傷口,左手抬著“人質”,咬著牙跑向終點。

那次,這支由武警河北總隊機動支隊特戰一中隊組建的“天劍”突擊隊,獲得了“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團體總冠軍。

這次血灑賽場的經歷,讓秦宏峰手臂上留下一大塊淤青,半個多月都沒好。每次有人問他疼不疼,他總是笑著說:“這點皮肉傷都忍不了,怎麼能叫勇士?”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天劍”突擊隊參加“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奪得團體總冠軍後載譽歸來。攝影:張丹

沒有天生的特種兵

秦宏峰後來才知道,在他跑向終點的時候,同在隊伍裡的隊長李闖流淚了。

李闖是秦宏峰心中實打實的硬漢,當時是武警河北總隊機動支隊特戰一中隊的第九任中隊長,現在是他們特戰大隊的大隊長。“他在‘魔鬼周’訓練時,後背因為負重60斤潰爛了都沒說一句話。”

這麼能忍的人,幹出一番成績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這個身高170釐米,體重不超過120斤的“80後”,剛入伍被選到特戰一中隊的前身特勤中隊時,就因為在五公里課目中跑了倒數第一,讓全隊人記住了他。

現任中隊指導員的劉志昌,當時是李闖的班長,到現在他還記得,那個蔫頭蔫腦的小個子會跟著下一輪再來一個五公里,往小挎包裡裝上沙子,一圈圈地瘋跑。他逼著自己沒日沒夜地練習每個特戰訓練課目,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磨礪自己。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高強度訓練之後,特戰一中隊有隊員腿部抽筋,其他隊員立馬上前幫助拉伸。攝影:程子健

“‘闖隊’訓練時,對自己那是真狠。”光聽戰友們對他的這個稱呼,就讓人心生敬畏。

入伍第3年,李闖被保送提幹;第14年,他帶領“天劍”突擊隊斬獲國際特種兵比武團體總冠軍。彼時,這個33歲的河北漢子,是中隊年齡最大的特戰隊員,即便現在當了大隊長,奔襲時30公斤的負重一點都不會減,大家練多少,他就練多少。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特戰隊員開展水域搏擊訓練。攝影:張丹

無論是“魔鬼周”極限訓練還是封閉集訓,李闖都會先行示範。這個不善言辭的隊長,對自己有近乎苛刻的原則。如果你不追問什麼,他幾乎不會多給你解釋一個字。

他不會告訴你自己已經是高齡隊員;也不會告訴你只要16分鐘內跑完三公里就算及格,自己卻要求把五公里跑進19分鐘;更不會告訴你260個同年兵裡,走到他這一步的只有他一人。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魔鬼周”極限訓練期間,特戰一中隊隊員在泥潭內練習摔擒。攝影:張丹

在王旭光眼裡,“特一”跟李闖的成長軌跡有著不少相同之處。

2011年,時任中隊長的王旭光本想帶著隊員代表河北總隊在武警部隊比武賽場上好好亮個相,結果卻排在倒數第三名。裝備和體能上的差距讓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改!必須改!“壓力山大”的王旭光回來後,立馬給隊員“安排”上了醬牛肉和特戰服,又爭取到了去“雪豹”突擊隊的學習機會。

參觀見學歸來,王旭光摸索出速度射擊這一套在當時有些“離經叛道”的路子,沒過幾年,武警部隊全面推行“絕對快、相對準”的射擊理念。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槍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對於特戰隊員來說,槍更是自己親密的戰友。攝影:程子健

理念有了,場地又成了新問題。他又帶著戰士們在山裡建出了一個野外訓練場。

“後來比賽出發前,單位領導叮囑我們‘這次可不要再拿個倒數回來咯’。”王旭光回憶說。

七年時間,“特一”越來越有“特”味。再後來,李闖接過王旭光的班。打好基礎的“特一”,在2017年終於“闖”出一番天地,拿下了國際特種兵比武團體總冠軍的好成績。

沒有第二的留痕

在“特一”,隊員們的追求都很簡單:證明自己來過。這種證明在“特一”最直接的方式,無非三種:照片被做成大圖版——那是立了一等功的;名字被刻上中隊門前的榮譽石——那是立了二等功、三等功的;榮登龍虎榜——那是至少在競賽、比武或考核中進了前三名的。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特戰一中隊榮譽室裡,擺滿了沉甸甸的榮譽,鞭策中隊官兵不斷前行。攝影:張丹

尹茂閣的名字是上過龍虎榜和榮譽石的,作為“95後”的他,看不出一點“小鮮肉”的感覺,胳膊伸出來,綠豆大小的傷疤環繞兩隻手腕各一圈,那是鋼釘釘進去的印跡。

2018年總隊比武,尹茂閣獲得了偵察專業第一名。高興勁兒還沒過,在緊接著的一次考核中,他不慎從滑索墜落,兩隻手腕粉碎性骨折。

整整3個月,他的兩隻手上一邊支著一個三角形固定器,手臂、手背打了8根骨釘,骨頭裡還有2根,戰友們說這是變形金剛的“機械臂”。

疼,疼得都沒法說,有一天晚上,尹茂閣把醫院一個骨科科室的止痛藥都給用完了。拆下“機械臂”的那天,劉志昌問尹茂閣有沒有和家裡說受傷的事,“還沒,家裡只知道我得了第一,以後我可能很久都得不到第一了,還是讓爸媽多開心一會兒吧。”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特戰一中隊隊員託舉40餘斤子彈箱,這是他們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攝影:張丹

關於“第一”這件事兒,尹茂閣的理解就是“特一”的魂。“特一人”對自身的理解很一致:不管比什麼,“特一”必須得拿第一。

劉志昌問尹茂閣,要不要去別的中隊。尹茂閣不想走,他要和命運搏一搏。

直到現在,支隊單槓卷身上的紀錄還是尹茂閣把手蹭掉了兩塊肉創下的260個,當時他從槓上下來快要脫水了,暈倒之前還在問:“班長,我做了多少個?我是第一嗎?”可是如今,他的手腕活動範圍只有前後各45度。

尹茂閣站在單槓底下,再也上不去了。劉志昌把中隊新配的無人機交到他手裡。看著無人機上的風葉,尹茂閣發現了另一雙“翅膀”。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刀刃射擊”課目已經成為“特一”狙擊手的拿手專案。攝影:喬夢

沒有打響的三槍

在高手如雲的“特一”,能在營區留痕的只有少數人,大多數人的留痕方式可能只是一個留存在老隊員口中的遺憾。

2013年6月,武警部隊特戰分隊比武,攀登接力射擊課目要求每3個單位一組,各派3名隊員,依次攀爬大繩、雨漏管、避雷針,到達樓頂後打響3槍,之後索降,再換下一名。以每隊第三名隊員完成射擊的時間為最終成績,用時最短的隊伍獲勝。

王世超是最後一個出場的,前兩名隊友已經讓成績遙遙領先,王世超第一個衝上樓頂,卻遲遲沒有傳來槍聲。

“砰!砰!砰!”槍響了,從繩索上滑下的卻是陌生的身影;“砰!砰!砰!”出現的依舊不是王世超。領隊葛長士有些著急,每一槍都“轟”著他的神經。王世超的腦袋從樓頂露出來的時候,他跟著裁判員,像是辯解,又像是祈求。

原來,求勝心切的王世超爬上樓頂後,跑得太快了,沒有注意到地上的繩索,一跤摔了下去。他下意識用手臂撐地,可是速度帶來的強大沖擊力讓他的右小臂瞬間脫臼。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正在為比武備戰的特戰一中隊隊員。攝影:張丹

王世超是自己硬生生地把胳膊掰回來的,可現實不是武俠劇,他已經無法用右手把彈匣從子彈袋中拿出,更別提裝彈上膛。

裁判員走到葛長士的面前,嘴巴張開卻沒說話,又嘆了口氣,“你們這孩子把槍已經架好了,右手扣不動扳機。如果按照到達時間算,你們的確是第一名,但是比賽有規定。”

班長原澤祥第一個跑到王世超跟前,看到這個胳膊不對勁的新兵,眼淚立馬出來了。

“班長,對不起。”這是王世超開口說的第一句話。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身著30公斤的裝具,奔襲10公里,這是特戰一中隊日常訓練的一部分。攝影:張丹

一旁負責保障的時任中隊長的王旭光看著跟在裁判員身後耷拉著腦袋的王世超,想抬起手拍拍他,手伸到跟前又忽地放下了,一張口,聲音有些哽咽:“沒事,沒事,挺好的,咱下次再來。”王世超默默聽著,始終沒有抬頭。

沒有人知道王世超是怎麼忍著劇痛單靠左手把彈匣裝到槍上,怎麼把右手掛上扳機,又是怎麼拼盡全力想把手指彎回來。可是,龍虎榜上只記榮譽、不論過程。王世超沒能再去,比賽回來那一年的冬天他就退役了,只有老兵偶爾給新兵講故事,會說起這沒有打響的三槍。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戰術訓練中,特戰隊員飛躍壕溝。攝影:張丹

沒有解不開的心結

王世超捨不得離開,聽過故事的新兵宋瀚文卻剛來“特一”就想走。這個北京體育大學的特長生在新兵連因為成績突出被選到了“特一”,結果,剛來中隊,訓練成績就被戰友“碾壓”。排在他前頭的,要麼是入伍前沒受過專業訓練的班長,要麼是早就過了體能“黃金期”的老隊員,這令宋瀚文有點想不通。即便“領頭羊”們外出備戰駐訓了,他的名次依舊得翻到第二頁才能找到。

“與其在這裡當鳳尾,不如換個地方當雞頭。”

宋瀚文敲響了指導員劉志昌的門。

劉志昌面對宋瀚文“沒有出頭之日”的調離理由,拿出手機,給他看了《士兵突擊》的一個片段:成才為了轉士官選擇離開鋼七連去紅三連,臨走前,七連除了許三多沒有人送他,成才拎著包,站在大雨裡哭了好久。

“哪天你幹得好了,別的中隊來要你走,我不攔著,咱們‘特一’的人可以被‘挖’走,但不能自己逃走。”聽到指導員短短几句話,宋瀚文不說話了。

之後,宋瀚文再沒提過調離的事。

從倒三到國際冠軍,這支特戰隊堪稱現實版“士兵突擊”

山頂上,特戰一中隊隊員對著山谷吶喊,眼前的藍天是對明天的憧憬。攝影:張丹

2017年,特戰一中隊官兵組成的“天劍”突擊隊奪得了“勇士競賽”國際特種兵比武團體總冠軍,獎盃很漂亮,是一個金燦燦的武士頭盔。

回到隊裡,參賽隊員把獎盃拿給一起集訓的隊友們看,因為他們明白,這支7人的參賽小組,是從78人的預選隊員不斷考核、淘汰、篩選出來的,那些未能如願的兄弟,一直幫隊友備子彈、豎靶子,還主動承擔起上哨和打掃衛生的任務。要說沒有不甘心的,也不可能,但劉志昌知道——

“他們每個人心裡都開著花,一朵一朵的,可漂亮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