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小雪農閒做手工 但是小麥產量上去了能做編結的卻少了

簡介大名縣國家級非遺專案傳承人王群英告訴新京報記者,草編原料大部分是農戶單獨種的高稈小麥,“現在大面積種植的都是高產小麥,為了抗倒伏,高產小麥長得矮,這種麥稈短、纖維脆的麥秸,其實不能用來做草編

小麥捆怎麼做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小雪時節,氣溫顯著下降,對完成糧食收割倉儲的農人來說,農閒正好是用來做手工編結的好時候。此時,秋收過後的農村,俯拾即是的麥秸、玉米皮,恰可以用來編結草帽、鍋蓋、坐墩等日用品。實際上,編結這個手藝活,至今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小麥主產區仍是中老年農村女性的日常,更是不少農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小雪農閒做手工 但是小麥產量上去了能做編結的卻少了

編結手工品。受訪者供圖

小雪過後迎冬閒 “掐個辮子緝個草”

“草編是個寶,農民離不了,掐個辮子緝個草,灌油鹽醬醋有錢了,災年能換糧,豐年添衣裳。”這是早年間流行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一句民謠。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端,地處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是國家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當地種植條件為民間草編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過去很多年,小雪節氣過後,村民們迎來農閒,遍地都是的麥秸,變成了農婦們“掐個辮子緝個草”的好原料。

但是,隨著多年來小麥作物持續改良,這些年能用於草編的麥秸卻越來越少了。大名縣國家級非遺專案傳承人王群英告訴新京報記者,草編原料大部分是農戶單獨種的高稈小麥,“現在大面積種植的都是高產小麥,為了抗倒伏,高產小麥長得矮,這種麥稈短、纖維脆的麥秸,其實不能用來做草編。”

小雪農閒做手工 但是小麥產量上去了能做編結的卻少了

大名草編傳承人王群英(站立者)傳授草編技法。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草編技藝得以傳承,王群英會向麥農定購高稈小麥,“高稈小麥最容易被大風颳倒,再說我們也不需要多大的種植面積,最多就是一分地、兩分地。不過也因為種得少,這兩年,種草編麥子的價格其實好於賣糧食。”

物以稀為貴,如今成色好的草編小麥稈,一斤最多能賣到15元。“一棵麥稈有五節,草編時只選用最上邊的兩節。如果是普通的第一節小麥,一斤也能賣到10元,第二節可以賣到7元到8元。”王群英告訴記者,通常來說,“編一頂常規型號的草帽就需要用一斤麥草。”

婦女農閒忙著“掐辮子”

不過,如果不是上規模經營草編,對那些常年住在農村的中老年女性來說,房前屋後種點兒高稈麥子,那些麥草就完全夠用的。一把鐮刀,一塊晾曬的水泥地,收穫的麥稈夠忙活編結一冬的。特別是在冬閒的日子,正是她們忙著“掐辮子”的時候。

小雪農閒做手工 但是小麥產量上去了能做編結的卻少了

聚在一起“掐辮子”。受訪者供圖

編麥辮只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配合,拇指壓住、食指翻轉,數根麥秸按照一定規律編成辮子,這種編法被形象地稱為“掐辮子”。三五人湊在一起“掐辮子”,一度是過去北方鄉村最常見的場景。腋下夾著一小捆溼麥秸,用布裹著。手不停、嘴不停,一邊聊著閒篇,一邊掙著零花錢。街巷裡,炕頭上,大名縣鄉村曾經到處都有“掐辮子”的身影,這幾年雖然乾草編的人少了些,但仍不算罕見。編制出來的半成品,除了供應本地,山東、河南等地的草編加工廠也會到大名縣及周邊各縣收購“辮子”。

作為非遺傳承人,王群英一直有固定的農戶向她提供“麥辮”。“我負責提供草編技術和草編原輔材料,分發到農戶手裡進行製作,最後對產品按質計酬,計件回收。”王群英告訴記者,“掐辮子”的農戶裡不少還是貧困家庭,僅草編一項,月增收能到2000餘元。

手工編結收入偏低

不同於大名縣“公司+農戶”的模式,山東平度正在發展編藝產業。

平度市處於山東半島製造業中心地帶,2018年編藝產值達24億元,草制工藝品產業已成為支撐地區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據瞭解,當地有80個村建立了草編工藝品加工點,加工戶6000多戶,從業人員2萬餘人,大部分編藝製品已轉為半機械化加工。記者從平度市新河鎮當地一家加工企業瞭解到,由於麥稈等自然原料價格高,手工編結的材料大多已替換成工業用紙。“冬閒一直是手工編結的旺季,這個季節家家戶戶正按企業提供的樣本進行加工。”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編結歷史傳承悠久,但手工編結的勞動收入仍令人堪憂。據瞭解,一個熟練的農村婦女一天可以編織3個玉米包,編一個需要3小時,交給加工廠,每個可以獲得5元的手工費。3個小時的勞動,只有5元收入,過低的勞動報酬正讓手工編結日益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