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特稿|長長“久久”

簡介7月5日-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透過新華社首次對外公佈長江江豚分娩的全過程監控影片

優質的鰭哪裡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位於武漢洪山區南望山西路,這是鬧市區中間一塊相對安靜的區域。長江江豚“福久”和它剛出生的寶寶小“久久”正在館內的繁育池中嬉戲。7月初,小“久久”在人工環境下娩出母體的影片首次面向全球公佈,1。8億人次的網路觀眾共同見證了這一珍貴時刻。

特稿|長長“久久”

圖片來源:新華社(下同)

在“久久”出生後不到1個月的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這一噩耗無疑給“久久”的誕生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

待產

懷胎12個月後,14歲的江豚福久即將臨盆。科研人員們嚴陣以待,制訂了縝密的處置預案,挖空心思羅列了各種生產前後可能出現的異常狀況,逐一擬定應對方案。中科院水生所成立40年來,一直堅持對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是目前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

在產前3個月,科研人員將大腹便便的福久移至繁殖池,獨自安靜待產。她的預產期是6月中下旬,而每年5至8月是白鱀豚館長江江豚繁殖的高峰期,在繁殖期裡,雄性江豚對雌性江豚具有一定的干擾。

特稿|長長“久久”

自然界中,動物分娩充滿風險。這不是福久第一次產子,幾年前她曾生產過,因難以形成“母親”身份的自我認同,經常躲著幼豚,沒能母乳餵養,第一胎未能存活。所以,雖然已多次在人工環境裡成功繁育小江豚,但研究團隊還是非常小心。福久生產前1個月,經驗豐富的江豚訓練員王超群把家搬到了白鱀豚館的宿舍,從白天5點監控到晚上11點,每2個小時就會去察看一下福久的狀況。夜裡手機始終待命,隨叫隨到。

懷孕期的福久食量穩定增長,每天差不多要吃3-4公斤食物,比平時多出不少。它的食物是活魚或凍魚,魚肚子裡還會被塞上葉酸片和維生素片。

繁殖池中,福久迅速地圍著池壁繞圈,盡情享受著“月子會所”的舒適空間。優質的水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水質要求清潤,水溫在28℃以下。場館內也要安靜,防止噪音打擾。

孩子爸爸是誰至今成謎。研究人員判斷,可能是2018年出生的e波,更可能是淘淘。淘淘2005年7月5日在白鱀豚館出生,是世界上第一頭在人工環境中出生的江豚。

特稿|長長“久久”

分娩

每一名研究人員都清楚江豚分娩前會出現的異常,比如跳躍、快遊、旋轉游,食慾降低等。6月27日下午4時,監控人員發現福久不太愛吃東西了,平時每餐10分鐘內都能很順利吃完,當天同樣的時長它只吃了兩三條魚。呼吸也從平時的一次長呼吸伴隨兩次短呼吸,變成了以短呼吸為主。

福久進入了分娩狀態。監控頻率立即從隨機取樣觀察升級為24小時不間斷觀察,分娩現場佈置2人,監控監測配備2人。王超群仔細觀察監控影片,發現福久的生殖裂區域有有色液體溢位——福久快生了。

和人類分娩頭部先出不同,水生哺乳動物是尾鰭先娩出。中科院水生所科研助理、武漢白鱀豚基金會的保護專員鄧曉君在直播中向公眾解釋,因為水生哺乳動物的呼吸孔在頭上,尾部先出可以防止它嗆水,整個分娩過程需要1。5-2個小時。而且,小江豚出生後立刻就要游泳,所以尾巴娩出後就在水裡擺動,鍛鍊尾巴的能力,促進血液迴圈和肺功能發育。

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鄧曉君就親身經歷過一頭小江豚頭部先娩出的案例,那是她第一次觀察江豚生產,“圓圓的頭先出來後,5分鐘就全部娩出,隨後衝向水面呼吸”。

特稿|長長“久久”

生物不同的個體特徵造就了生物界的多樣性,也使得它們格外神秘、充滿魅力,令研究人員沉迷其中,沉醉不已。

“久久”的娩出過程也有不同之處。常規分娩時,小江豚的尾鰭是像小拳頭一樣卷著出來,“久久”的尾鰭則在露出母體時就完全展開了,然後和媽媽共同努力。身體慢慢地從母體中移出,到漸粗的胸膈位置時,分娩過程略有卡頓,小“久久”在水中用力地勾著尾巴,想要將自己拉出母親的身體。這個過程足足用了50多分鐘。

晚上9點35分,終於到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一股血水從福久的體內噴出,隨著臍帶斷開,小“久久”像一枚炮彈般彈射出水,呼吸到第一口空氣後,又迅速返回水中,來到媽媽的身邊,伴隨著媽媽游泳嬉戲。

這段珍貴的影片在7月5日-7日的“見證長江江豚分娩”直播活動中,首次面向全球公佈,約有1。8億人次共同陪伴福久經歷了待產、分娩和哺乳。很多網友在評論中說,小江豚出水的那一刻,激動的淚水浸溼了雙眼。

小江豚編號為“F9C22”,“久久”是觀看直播的網友現場為它取的暱稱。“久久”的性別是它出生後3天,王超群才在監控影片中確認的,那一次它的腹部恰好在攝像頭前掠過。白鱀豚館在小“久久”出生前,飼養有6頭江豚,其中3頭是在人工環境下出生的,但都是“男寶”,現在終於盼來了個“女寶”,館裡的氣氛立刻喜氣洋洋。當然,除了人性化的感受,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郝玉江說,從科學角度講,人工飼養繁殖工作的延續還是需要有新的雌性出生。

特稿|長長“久久”

母女

這一次,福久表現出強烈的母性,主動尋找著它的孩子,試圖給它喂上第一口母乳。然而,初生的“久久”對身邊的世界充滿好奇,它迅速地滿池遊走,並不理會母親的親近。撒歡3個多小時後,小江豚終於感到體力不支,這才去尋找媽媽,母女倆“雙向奔赴”。

郝玉江說,小江豚生來並不知道媽媽的奶在哪裡,它會在母親的背部和鰭肢上到處尋找,一旦碰到乳腺,媽媽就會主動分泌乳汁。通常小江豚出生後12小時內會吃上母乳,“久久”是在第二天凌晨4點36分吃上第一口奶的。

母女倆很快就親密無間。每一頭江豚都有自己的個性,e波的媽媽福七是個“虎媽”,帶娃的時候管得特別嚴,一煩起來就用尾巴打娃兩下。福久還沒當媽的時候“敢愛敢恨”,喜歡哪頭江豚就上去貼貼,不喜歡就拿尾巴開掃。現在有了寶寶,她表現得很有耐心。“久久”也特別乖巧,訓練員喂媽媽的時候,它就在旁邊游來游去,乖乖地等著。有時候等著急了,也會發點小脾氣吐水,好像在抱怨:“哼,這麼長時間不管我。”

一切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危機四伏,新生的江豚生命力並非看起來那樣頑強,身邊環境中的一點點異樣,都有可能導致意外的後果。

從出生至今,“久久”仍然在24小時行為監護之下。因為生產需要,王超群近兩個月沒有管過家。他在白鱀豚館工作12年了,對江豚知根知底,江豚的一點細小變化,他都知道怎麼處理。比如池底巡護,哪裡脫落了一小塊漆皮都逃不過他的雙眼。

1個月中,意外不是沒有發生過。7月9日凌晨1點12分,王超群的手機突然在黑暗中響起,夜間值班人員報告,福久突然跳得很厲害。王超群馬上趕到館內,此時江豚已經平復,母幼豚相處和諧,他提起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綜合評估後,他判斷這是一次偶發行為。

特稿|長長“久久”

解謎

儘管在館裡工作了20年,郝玉江只要在武漢,每天都會去看江豚。瞭解越多,他越覺得物種神奇。就像江豚生產的過程,他再清楚不過了,但深層次的生理學機制,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為什麼它要懷孕12個月;吃奶看似是哺乳動物的本能,為什麼小江豚要學習才能獲得;小江豚第一個月長得飛快,體重會翻倍,它的發育過程也讓人驚歎生命的神奇……

對江豚之間的交流,目前也知之甚少。江豚媽媽和孩子是怎麼交流的,是不是靠聲音,是不是有語言符號的訊息,人們尚不知道。郝玉江說,我們曾經記錄過淘淘出生後發出的聲音訊號,前22天只收集到一些低頻訊號,此後才出現高頻聲吶訊號(120-140千赫茲)。專家初步判斷江豚發出的低頻訊號與它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和情感表達有關。江豚發出的高頻聲吶訊號相對研究較多,這是江豚探測外界環境的工具,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出,它依據物體反射回聲判斷“這是不是我喜歡吃的魚”“這是一條多大的魚”或者“前面是條船,我怎麼躲開”等等。

人們常常問,為什麼要飼養江豚?郝玉江解釋說,這是江豚保護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人工飼養繁育研究可以為長江江豚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以及擱淺救助等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是長江江豚物種保護的技術保障。而野外環境下,很難對江豚的行為、生理等開展深入的研究。

早期曾有研究者推測江豚的懷孕期是9-10個月,對母豚的需求、幼豚的生活習慣、幼豚與媽媽之間的關係,也都無從知曉。透過人工繁育,人們對江豚的繁殖過程和生理規律更加清楚,有助於制訂野外保護措施。如在江豚繁殖期內,加強對江豚主要棲息地的保護,減少人為干擾,針對一些區域和時段的人類活動提出管理建議等。這對保護江豚種群至關重要,因為江豚的哺乳期特別是前3個月,小江豚完全依靠媽媽的乳汁存活,母子關係非常重要。假如在江豚生產時,碰巧有條大船駛過,將媽媽與幼豚分開了,小江豚就很可能會死亡。

在人工環境下對聲音訊號記錄的研究,可以瞭解江豚發聲的規律、頻次範圍,江豚對什麼頻率的聲音更敏感,多大強度的聲音會對它造成干擾等等,也可以為減少船舶噪聲對江豚的干擾提出建議。

特稿|長長“久久”

守護

相比其他生命階段,生命的誕生與離去更能喚起人類的共鳴。7月5日-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透過新華社首次對外公佈長江江豚分娩的全過程監控影片。郝玉江說,直播正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江豚、喜歡江豚,由此加入到保護長江、保護長江水生生物的行動中來。

近二三十年來,經過科研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大大推動社會層面的認知轉變。鄧曉君說,老師們年輕的時候去野外做保護,當地人納悶“江豚又不能吃,為什麼要保護?”後來,疑問變成了想保護,卻不知該怎樣保護;現在,已經是一種全新的場景,全民集思廣議地考慮如何去保護。

目前,江豚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育研究三種渠道。其中,長江干流及東洞庭湖、鄱陽湖共建立了8處就地自然保護區,同時還在湖北石首天鵝洲、監利何王廟,以及安徽安慶西江建立了3處自然遷地保護區,另外,在銅陵夾江還建立了1處半自然遷地保護區,遷地保護種群數量已經超過150頭,這些舉措為江豚物種保護構築了堅實保障。

2012年的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干流中的江豚總數僅1045頭。與2006年統計的1800頭相比,幹流江豚種群數量下降超過了13%,這一數字令科研人員感到震驚和緊迫。以此推測,這一物種可能撐不了10年。

據此,2013年,江豚的瀕危等級被調為極度瀕危級。2014年,農業部專門釋出通知,要求對江豚按一級保護動物對待。

2016年初,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提出,長江沿岸各省市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陸續移除、改造、升級沿線碼頭,恢復長江自然岸線。

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統計得出江豚種群數量為1012頭,這給了研究者一個非常積極的訊號,說明江豚自然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了遏制。“這讓我們十分興奮。這麼多年推動保護,看到這一物種從衰退到恢復,有了希望。”

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2021年成為長江“十年禁漁”的開局之年。

保護的效果開始顯現。常年在長江邊研究水生生物的郝玉江說,很多年沒見過的魚類種類都出現了,江豚也在各地逐漸亮相,2022年3月23日,長江武漢上游段首次在漲水季節發現成群江豚。

2007年8月8日,白鱀豚被正式宣佈功能性滅絕。2002年7月14日,最後一隻白鱀豚“淇淇”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離世。但至今,“白鱀豚館”的名字仍然保留著,1996年成立的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也仍沿用原名,並且是國內唯一一個以水生動物命名的基金會。郝玉江說,這是為了紀念與警醒,讓人們永遠記住在長江裡曾經生活著這樣一個美麗的物種,優雅的豚類。雖然保護白鱀豚已經是個難圓的夢,但我們的使命不變,希望能夠保護好長江裡的其他水生生物,讓更多的人關愛母親河,關愛生活在母親河裡的每一個生命。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