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簡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能寬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處處都會變得和睦融洽,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會成為人間淨土

秋日之空哪幾

“不幸福”幾乎成了目前人們生活的常態,在生活中身心疲憊、孤獨無助,在職場中浮浮沉沉、四面楚歌,在愛情中迷茫煩躁、心無所依……為什麼我們總是過得不快樂、不如意、不幸福?

在這個人人都疲於奔命、糾結瘋狂的時代,一切似乎都以功利和物慾來衡量:擁有一份舒適的工作,找到一位才貌雙全的伴侶,住進一所大房子,最好還有舒服的車子……這些願望和誘惑每天都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每個人都頂著身心的巨大壓力,為夢想而勞累奔波,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豈不知,

追逐夢想的同時,幸福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幸福,說小不小,我們想要事業、要功名、要安逸、要圓滿,有時候甚至還要天時、地利、人和。幸福,說大卻又不大,一個眼神、一抹微笑、一通電話、一行文字、一段回憶,就能讓我們在瞬間得到滿滿的快樂,感到暖暖的幸福。

不管天南地北、貧富貴賤、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只要能撥開生活的迷霧,幸福就會像陽光一樣灑滿我們的身心。

人生需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懷。

天空容得下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比;高山容得下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偉壯觀。一個人的寬恕,可以拯救一個人;集體的寬恕,則可以美化一個世界。忍一句、饒一著、耐一時、退一步,寬容豁達便會幸福。

人生需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淡定心境。

萬物不爭,寵辱不驚,不愛慕虛榮,不盲目攀比。不求奢華,只愛簡單。不悲過去,不貪未來,珍惜現在,活在當下。內心淡定,人生便幸福。

人生需要“當提起時提起,該放下時放下”的取捨之道。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放下時,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清空時,你才能夠騰出空間,裝下真正屬於你的幸福。

人生需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自在。

人生在世,誰無煩惱?如果快樂來了,你就享受快樂;如果痛苦和不如意來了,你也容納它們。與其糾結困惑,不如清淨灑脫,自在便幸福。

人生需要“緣聚則成,緣滅則散”的隨遇而安。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隨心,隨情,隨理,緣聚則成,緣滅則散。一切應順其自然,靜待時機。隨緣不是被動,不是苦等,而是隨時隨地隨著因緣際遇鍛鍊自己、提升自己。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放下時,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清空時,你才能夠騰出空間,裝下真正屬於你的幸福。清空可享有天空,放下則握有天下。

盡心盡力地做,但是成事在因緣,經過努力之後,不管是得是失,不論好壞成敗,心中都已經不再計較,也沒有任何負擔,這才叫做“放下”。——聖嚴法師

某些事物,得不到時魂牽夢繞,得到之後又覺得不過如此,這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心境。很多時候,我們苦苦追尋的東西,等走近了才發現根本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當初我們為什麼會對一件我們不需要的東西如此執著?其實就是因為心中有貪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在社會這個名利場中,多少人為爭名奪利而喪失原則,迷失自我,最終落得雞飛蛋打。

金錢名利,放不下;權力地位,放不下;私心慾望,放不下………放不下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反而讓人迷失了方向。畫,遠看則美,山,遠望則幽。生活中的名利是非大都也是如此。遠遠看去,似乎值得嚮往,但是如果你真正追尋這些名利的時候,也許體會到的是更多的無助和空虛。所以,我們不妨放下心中的那些欲求,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佛說: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生活也是如此,再多的憧憬、再多的希望,也不能真正給你指明道路。放下那些無所謂的欲求,放開心中的執著,讓“心燈”指引自己,獲得最純粹的生活。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一念生迷作繭自縛,一念放下即是解脫

世間上的一切事情,唯有放曠達觀,才能怡然自得。——星雲大師

人的情感世界豐富多彩,因而造就了悲喜人間。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從一些面蒂陰鬱表情的人口中聽到這個聲音:“心裡很不舒服,像是堵了一塊大石頭。”只是,堵在心口的那塊石頭到底是什麼,為何會讓人如此沉悶,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都未必說得上來。

其實,這塊困擾人的“石頭”,多半都是人的不良情緒:憂愁、苦惱、悲傷、怨恨、煩悶,尤其是委屈之氣,它比石頭更加沉重。如果不懂得放下心裡的這些石頭,那麼人的壓力簡直是無窮無盡。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有承擔力,無論作為哪一種社會角色,都必須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這種壓力是正面的,是積極的,是應該承受的。

還有一種壓力,來自於得失好壞、是非人我,這些壓力正是煩惱的根源,正是阻礙我們順暢呼吸的那塊巨石。

除了個人的情緒以外,外界的某些事物也會令人感到不悅。比如,別人一句無心的批評、一個不同的主張,一個語氣強硬的指責和教訓,都會讓人心起漣漪,不能平復。但是,這些東西始終都會存在的,別人的勸解和安慰只是一時間的,未來還會有更多新的煩惱,如果你不懂得放下,不懂得為自己及時開解,那麼最終就會被這些煩惱所埋沒。

人生是一場清掃的過程。

回憶每次大掃除時的情景:當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時,勢必會驚訝自己在短短几年裡竟然積累子如此多的東西,或是懊悔自己沒有事先多花些時間整理扔掉那些無用的東西……人生路上,每個人也是不斷積累著一些東西,可能是名譽、地位、財富、人際,也可能是煩惱、鬱悶、挫折、沮喪。這些東西,有些是早該儲存的,有些是早該丟棄的。

掃除的意義,有些東西,你可能覺得彌足珍貴,不忍心丟掉或不能下定決心丟下,最終卻讓你患得患失,躑躅不前。

有時,人會因為一個念頭的轉變,而迎來一個全新的世界。想要活得自在,度過一切苦厄,就要學會化解心上的糾結,用智慧、慈悲,改變外在的“石頭”,這就是佛學大師告訴我們的解脫之道和幸福箴言。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放空我心,才可包容萬物

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惡一半;清淨一半,濁穢一半。一顆包容的心,如同浩瀚的蒼穹,能容得下斗轉星移、陰睛變幻。

當你擁有了這一切的時候,你的人生將變得比海洋更深邃,比天空更遼闊。

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就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星雲大師

佛說,人世間“四大皆空”

這裡所謂的“空”,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一無所有,而是另有一番深刻的意義。一方面,“空”是說萬事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另一方面,“空”是“不空”,因為佛法講究普度眾生,它是一份救世的事業。由此看來,佛家所云的“空”是讓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生活。

其實,正因為這世界“空”,所以才能包羅永珍。就像我們的口袋,如果裝得滿滿當當,一點都不空了,其他的東西就放不下了。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只有當我們把心放空的時候,才能裝得下其他事情,才能學會寬容。

人的心,究竟能“空”到什麼地步? 很多時候,人心其實是最為浩瀚的東西,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人只要能“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將心放空,讓心柔軟”就能夠“包容萬物”。由此可見,

人心的廣博和浩瀚,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要想推倒心中的這堵牆,讓自己快樂起來,就必須學會寬容。在漢傳寺院中,人們一進入寺門首先會看到一尊大肚彌勒佛。他就是寬容的代表。彌勒佛在佛教中被稱作“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代表希望和喜悅。彌勒佛的原型是歷史上一個叫布袋法師的行者,他曾說過:“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布袋法師所說的“布袋”,其實指的就是人的胸襟。寬容之人的度量,展開來能包容四方,那才有廣闊的心理生活空間,悠遊於塵世之中,生活自在。的確,寬容能使人的情性更加溫和,同時也能影響別人,也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料之外的好處。

僧人懂得寬容之道,所以能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能寬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處處都會變得和睦融洽,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會成為人間淨土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贏在不比較,輸在太計較

天空容得下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比;高山容得下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偉壯觀;人在失意時要懂得心寬,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我們應以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逆境,拋開煩惱與不快,享受生活的無窮樂趣!

可能有些時候就因為你的計較會讓你失去自尊,成為被人指責的沒有教養的人。與其憤怒地指責別人,不如懷著理解的心態給對方微笑。——楊瀾

這世界上如果只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不會和別人比較誰醜誰美、誰窮誰富、誰高誰矮,所以他一定也不會因為計較美、醜、窮、富而產生煩惱。但這不過是一種假設罷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比我們富有,有的比我們健康,有的比我們有地位我們免不了要和他人繼續一番比較,甚至還會因為不如人而斤斤計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能逃脫人世間的苦惱憂愁。

做人,只要不懷恨、不怨尤,就會減少很多煩惱;只要不計較、不比較,就一定能夠得到多助多緣。“不計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種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重視大局利益的修養,更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智者往往追求這種境界,總會贏得人們的讚賞和擁護。

世界是矛盾的,沒有任何人或事情能做到盡善盡美,如果不能原諒他人的小小過失,非但無法撫平自己心中的傷痕,還會將別人和自己一起帶進糾紛的旋渦之中,無休止地爭鬥下去。而不計較的心態,不僅僅放過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從而獲得寬心,獲得快樂。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隨緣而動,別自尋煩惱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 憂”“惑”“懼” ,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于丹

人人都有煩惱,為昨天的事煩惱,為當下的事煩惱,為明天的事煩惱,更為失去幣煩惱,為得不到而煩惱。常常有人會說:不明白人生為什麼有那麼煩心事!

當我們能夠拋開心中的羈絆,放開塵世的煩雜,真正做到隨緣而動、隨遇而安,就會發現生命從此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你從前的那些煩惱,己經不足為擾,而未來的種種不確定也自然無需煩惱。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淡看人生煙雨重重

做君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于丹

太多人認為這世界變化得太快,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似乎總是遙不可及,並因此而煩惱、憂愁。

對於煩惱的由來,

佛家這樣解釋:這個世界上原本並沒有什麼值得煩惱的事,如果我們被俗物所困,被慾望所支配,那麼煩惱就會找到你。心不動,自然沒有任何煩惱;若心動,煩惱就會隨之而來。

這就是說,你煩惱的根源不在外界任何事物,就在你的心裡。你或許認為是外部環境或是世事的變遷給自己帶來了煩惱。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一下自然萬物,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根本就末曾改變過。花在春日開放,果實在秋日豐收,春暖冬寒,黑白交替,從遠古洪荒時代就已經是不變的規律,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世界哪曾改變過?唯一在變的,就是你的內心。心動,讓你的內心不再安定平和,滋生出了百般愁緒。由此可見,煩惱皆因心動。

對於人而言,有時候看到的、聽到的不定是真的,但是你內心的波動量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能給你帶來最直接的體驗。“風吹雲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禪的最高境界是心無外物,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

佛家有云:一切皆是夢幻。這就是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的,都來源於我們內心的構想。哲學家笛卡爾也說:“我思,故我在”這兩種來自不同文化的思想,其實都告訴了我們同一件事情。人的感受都在被思想所控制。當你的內心平靜不動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切都是和諧而寧靜的。相反,當你因為某些原因而“心動”時,憂愁、煩惱自然就會接踵而至。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當我們赤條條地來到這世上的時候,身無寸縷之衣,手無分文之資,因為沒有任何慾望,所以我們不用對任何東西“動心”,那時候的我們也根本不可能有煩惱。但自從我們有了慾望,開始為了某些東西“心動”的時候,煩惱就隨之而來了。

現代人大都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的城市裡,住鳥籠式的公寓,在鳥籠式的辦公樓上班,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這樣的生活環境限制了人的眼界,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所有人為了滿足慾望你爭我奪,心裡自然少了些恬靜和諧,多了些煩惱憂愁。

的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的心太容易被各種事物所牽動。誘惑像是-一匹劣馬,我們的心常常被這匹馬牽引到錯誤的方向。擺脫這匹劣馬的糾纏,讓自己的心安定平靜,是我們每一個人應有的修行。確實,我們的煩惱往往不過就是來源於心中某一種不夠理智的悸動。如果我們能看開一些,放下一點,哪裡還有那麼多煩惱的事情?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忍耐並非懦弱

有時候,我們會難以忍受他人的誹謗或中傷,常常會因此而怒火中燒,甚至會忍不住反唇相譏。星雲大師說:忍可以化為力量,因為忍是內心的智慧,忍是道德的勇氣,忍是寬容的慈悲,忍是見性的菩提。所以,我們需要多一些的忍耐。忍耐,絕非是懦弱,而是-一種德行和境界。不被外界的“氣”所激怒,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態,冷靜地思考,才是成大事的根本。

做人,唯有寬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聖嚴法師

現代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沉不佳氣,有點小委屈、小衝突就難以剋制自己的情緒,總想發洩出來才肯罷休,忍耐的程度越來越低。

別人對我出言不遜,我必須惡語相加才覺得舒服;別人在我面前耀武揚威、春風得意,我必須嫉妒、誣陷才肯罷休;我不能忍受生活的各種壓力,便不停地抱怨和自奔;不能忍受貧苦,便會想方設法地投機取巧。總而言之,不能忍者,生活便會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

忍是一種功德,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只有懂得隱忍的人,才能更好地在這世界上生存。

幸福就是放下欲求萬千,點亮心燈一盞

在武俠小說中,武功練到極致的時候可以做到無招勝有招,而忍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心中無忍”。僅僅是臉上、口上的忍還遠遠不夠,真正的忍是放在心上的。一個懂得了“忍”之真意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這種不需要力氣、分毫不勉強的忍耐,才是有境界的忍耐。

人都在追求一種生活的境界,也許對於不同人來講追求的境界也有所不同,但是忍的境界,卻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擁有的。星雲大師認為: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德行。

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嗔”字;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有此可見,“忍”在任何一種文化中都被認可,可以說得上是一種普世的德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