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簡介在《苕溪詩帖》當中,米芾書法的“八面出鋒”,“風檣陣馬”,和入古之氣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什麼是趨時貴書

唐代以後,“二王”的筆法在五代十國的戰亂中遭受了嚴重的流失。書壇的萎靡風氣在宋朝建立以後一百年間一直一蹶不振。

用米芾《書史》當中的描述就是“趨時貴書”,“古法不講”,直到歐陽修振臂高呼不可做“書奴”,經過歐陽修、蔡襄、蘇軾等一代代人的努力,北宋書壇才終於重現生機。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乃是尋求書法入古的先鋒,但是由於才氣等個人因素的限制,終究是窘迫有餘而變化不足。用董其昌的話來說就是:

“蔡忠惠公書以學楊凝式者為勝於學顏,蓋蔡書多守定法,學景度者乃不定法”。

真正扛起書法復古大旗,同時繼往開來的人是米芾,而這一條路,米芾走得也十分艱難。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關於自己的學習經歷,米芾自己就曾有過多次論述,這裡擷取一小段:

“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後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

前代的書法大家,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沈傳師、蘇舜欽、蔡襄,等等這些人米芾都學過,但是米芾最大的貢獻,是他繼承了“二王”失傳的筆法。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米芾的書法在元祐二年(1087年)以後才真正成熟,有了自己的精神面目。元祐二年,米芾入汴京,後遊歷江南。在元祐三年,三十八歲的米芾作出了讓他一生最為驕傲的兩部書法作品:《苕溪詩帖》和《蜀素帖》,這兩部作品被稱為“米書雙璧”。

在《苕溪詩帖》當中,米芾書法的“八面出鋒”,“風檣陣馬”,和入古之氣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書法到底有多絕?在這卷《苕溪詩帖》中可見一斑。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二王”當中,“大王”王羲之多用內擫筆法,“小王”王獻之多用外拓筆法,這也是區分割槽分“二王”書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

在這一卷行書《苕溪詩帖》當中,米芾主要採用的是王獻之的外拓筆法,以“筋力”取勝。我們可以將《苕溪詩帖》當中的“秋”字與王獻之《中秋帖》當中的“秋”字進行比較,其中的結體、筆法皆是王獻之筆意,幾乎已經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地步。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王獻之《中秋帖》擷取

其中的“八面出鋒”主要是依靠運鋒來完成的。在《苕溪詩帖》當中,米芾正鋒、側鋒、藏鋒、露鋒變幻莫測。運鋒的多重變化必須要求筆者行筆迅疾、縱橫恣意才能顯出生動之氣;而米芾的這件作品通篇率真自然,舒展自如,其幾十年的書法功力盡在其中。

“風檣陣馬”強調的是章法,表現在《苕溪詩帖》當中是單個文字的動勢和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錯落分佈。《苕溪詩帖》當中的文字多取側勢,隨勢生形,一派天機自然的氣象。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用宋人朱熹的話來說就是:

“天馬行空,追風逐雲,雖不可範以馳驅,要自不妨痛快。”

這種“風檣陣馬”的章法佈局,可以單字觀其結字之妙,也可以整體觀其氣勢之痛快激盪。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書法學字,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以“二王”為宗師,可惜年代久遠,“二王”真跡多有不傳,而米芾的這卷行書《苕溪詩帖》乃是紙本真跡傳世。其卷尾還有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跋文:

“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

我們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卷《苕溪詩帖》進行了1:1超高畫質的復刻,做到原作纖毫畢現,期待您的喜歡。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米芾的書法到底有多絕?繼承“二王”失傳筆法,公認的比蔡襄強

米芾《苕溪詩帖》行書高畫質字帖長卷

¥

58

淘寶

購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