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五彩斑斕的小圓子,寄託了對圓滿生活的美好期望 中秋佳節,香甜軟糯裡裝著陪伴與相聚的味道

簡介「本文來源:東方城鄉報」中秋時節,滬郊農村地區通常會做兩種湯圓,一種是將糯米粉加水混合成麵糰後包入餡料,即“湯糰”,另一種是沒有餡的,直接用和好的糯米粉團滾成較小的圓球狀,通常被稱為“圓子”

五彩斑斕對什麼

「本文來源:東方城鄉報」

中秋時節,滬郊農村地區通常會做兩種湯圓,一種是將糯米粉加水混合成麵糰後包入餡料,即“湯糰”,另一種是沒有餡的,直接用和好的糯米粉團滾成較小的圓球狀,通常被稱為“圓子”。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祈求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身體健康,也寄託了對圓滿生活的美好期望。

□記者 趙一葦

攝/見習記者 劉晴曉

中秋佳節,嘉定區徐行鎮徐行村弄堂村民組的村民們聚在村民組長朱建興家中做起了手工桂花圓子。

在嘉定農村地區,月餅並非中秋節的“重頭戲”,這裡更“流行”吃湯圓。吃湯圓的習慣在江南地區古來有之。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

中秋時節,滬郊農村地區通常會做兩種湯圓,一種是將糯米粉加水混合成麵糰後包入餡料,即“湯糰”,另一種是沒有餡的,直接用和好的糯米粉團滾成較小的圓球狀,通常被稱為“圓子”。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祈求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身體健康,也寄託了對圓滿生活的美好期望。

農村地區每家每戶,一般都有一間客堂。農閒、飯後,左鄰右舍常會聚集於此,喝喝茶、打打牌、聊聊天,談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地處市郊的徐行鎮將這一習俗流傳至今。近年來,徐行鎮將這種農村特有的客堂文化發展成了擁有濃郁草根特質的農村社會管理品牌“客堂匯”,發揮村民自治力量,村民關係日益融洽。歷年中秋,徐行鎮徐行村的村民們會自己備齊原料,各自制作各式湯圓,與家人圍坐品嚐,多出來的會分給左鄰右舍。今年中秋來臨之際,徐行村“客堂匯”的會員村民們一同商討後,決定做個有趣的嘗試——一起做桂花小圓子。

吃過午飯,五六名村民便陸續聚集到村民小組組長家中,一邊話著家常一邊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製作桂花圓子的隊伍當中,忙前忙後,輕車熟路。為了給圓子“增色添彩”,村民們早早從自家門前的自留地裡採下成熟的南瓜,從市場上買來紫薯,洗淨去皮、煮熟後壓爛搗碎以備上色之用。

和麵是正式製作手工圓子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步驟。做出來的圓子口感是否有嚼勁,品相如何,都與這道工序息息相關。村民們都是和麵的一把好手。往盆裡以1:1的比例倒入糯米粉和木薯粉,均勻混合,加溫水徐徐按揉。水溫很是講究,不能太燙也不能太冷。若是用冷水和麵,和出來的面會沒有彈性。木薯粉也可以增加圓子Q彈的口感,同時還能防止圓子粘鍋。和好白麵團後,分別加入南瓜及紫薯泥,將兩者揉捏混合均勻,為白麵團“上色”。不多時,麵糰便和好了,一黃一紫,“賣相”可愛。

幾位阿姨早已準備好了竹篩,圍在四方桌前,等待“開工”。將大面團分成幾個小麵糰,掰下一小塊,在掌心揉搓成一個個小圓子。7斤麵粉,很快便“搓”滿了兩個竹篩。

在阿姨們和麵、搓圓子之際,爺叔們也沒閒著。一個往灶頭裡添柴火燒水,一個負責煮紅豆,相互配合。等水燒開,圓子“嘩啦啦”下鍋。幾分鐘後,掀開鍋蓋,圓子浮起,撇清浮沫,便可準備出鍋。這時候的紅豆已經在燜燒鍋裡燜了半個多小時了,香酥軟爛,豆香四溢。拿來一個盆,倒入紅豆、桂圓乾、酒釀、枸杞等配料,加白糖調味,將煮熟的圓子撈出,與配料一起攪拌均勻。

黃色的南瓜圓子、紫色的紫薯圓子、紅色的紅豆,黑色的桂圓乾、白色的酒釀,在盆子裡翩翩起舞,五彩斑斕。帶著秋天的儀式感,撒上一把桂花幹,一顆顆珍珠般的圓子粘上一朵朵金色的桂花,縷縷熱氣,勾起了桂花的甜香,與圓子的粉香糾纏著,吃上一口,唇齒留香。

將圓子分裝入瓷碗裡的間隙,組長家剛好有親戚來訪,朱建興招呼著親戚在客堂間休息。分裝完畢,大家端著小碗,或坐在長板凳上,或四散而立,分享著勞動成果,邊吃邊聊。打趣眼前人、聊著關於隔壁村的見聞、聊到中秋佳節為放假回家探望的小輩們準備哪些菜式……

也許,生活中的“好味道”,跟食物本身有多華麗並沒有太大關係。一碗家常的手工圓子裡就能嚐出陪伴與相聚的滋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