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簡介在天主教仍然是中世紀歐洲社會支柱的時候,經濟等多因素的發展暴露了他們的野心和慾望,人們對其產生了懷疑

教皇比國王勢力還大嗎

導語:

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紀的一場針對宗教的改革運動。天主教一直在歐洲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教會和教皇在產生的初期對穩定社會秩序、加強對人們的控制方面確實有積極地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皇的權利逐漸擴大,教會的慾望也像吹起來的氣球一樣逐漸膨脹。在天主教仍然是中世紀歐洲社會支柱的時候,經濟等多因素的發展暴露了他們的野心和慾望,人們對其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最終爆發為宗教改革運動。學界一直不斷的探討宗教改革產生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這次,本篇文章先帶領大家走進改革的背後。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圖一 宣揚《新論綱》的馬丁路德)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得益於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在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對外貿易發展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逐漸擴大帶來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一大批成功吃到“螃蟹”的工商業者和小生產者獲得了財富積累的第一桶金,為新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可能。

在達伽馬、哥倫布等人開闢了新航路之後,引發的是世界範圍內知名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很多人對這兩個名詞不甚熟悉,簡單來說,商業革命就是貿易範圍、中心和貿易物件以及貿易商路的逐漸擴大;而價格革命則是金銀價格的變化導致物價上漲,就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這兩個革命不是簡簡單單的經濟學的兩個名詞,它們的出現給整個歐洲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助長了資本主義的產生。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圖二 新航路的開闢)

新興階級的出現

在這段時間裡積攢下大量財富的商人也被稱為新興資產階級,這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產生的一個全新的社會階層,他們在擁有大量的財富之後對政治和文化的需求就變得“胃口大開”。就像是“暴發戶”一樣,突然的一夜暴富只能帶來財富卻不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社會地位和家族底蘊。而歐洲社會一直是以名門望族為社會上流,這種情況直到一戰之後才有所變化。

所以在當時的歐洲,富起來的商人更樂於投資藝術品,跟上層貴族聯姻以及用金錢賄賂來獲得政治地位。

來自文藝復興的影響

文藝復興所帶來的影響滲透到宗教改革運動的方方面面。

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認識真正的人和真正的“我”,像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去找尋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人生作出肯定而不是依賴於外界和神靈。

這場風暴襲擊了整個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領域。

每一場改革都需要有先進的人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和對未來世界的肯定。這些人對世界和生活充滿了樂觀,他們提倡積極而幸福的享受這個世界,不要蔑視那些透過貿易獲取財富的人,那同樣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就像是我們的先賢孔子所提及的一樣“仁者愛人”,從自身出發學會去愛別人。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圖三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

最大的影響莫過於他們反對神學對人們思想上的禁錮,不相信有天堂也不相信有來世。

至於教會所說的要剋制慾望、要堅持修行,即使窮困潦倒也是上帝的旨意等這些思想他們更是不屑一顧。反對的人認為現實就是現實,現在的快樂享受不到還要等一生窮困死後去天堂享樂更是無稽之談。自己正經獲得來的財富就是自己的,不屬於上帝也不是他的恩賜。這對於當時的教會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衝擊。

宗教神學統治歐洲幾個世紀想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包括經院哲學。

這種哲學是透過宗教言論來解釋現實社會,通常伴隨著扭曲、歪解和混亂的措辭。文藝復興的在思想上的傳播使得一大批人文主義者崛起,衝擊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天主教會的黑暗

天主教會對人們的控制出去思想還有經濟和政治,我們都知道宗教改革始於德國,而當時的德國被稱為“教皇的奶牛”,這不難看出中世紀德國受壓迫的程度之深。

教會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封建主,佔據了整個天主教管轄區土地的三分之一。

教皇更是財富金字塔的頂端,除了基本的費用還要收取“什一稅”,即“所有農副產品的十分之一屬於上帝”,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牲畜全方面。農民辛苦一年本來的收入就不多,這樣的稅收無異於雪上加霜。教會為了繼續搜刮財富更是想出了賣“贖罪券”,任何一位天主教信仰者想要懺悔就要向教會購買這種券,罪行越多買的越多。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圖四 教皇)

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就放任教會堂而皇之、肆無忌憚的掠奪人民的財產呢?難道皇帝或者國王就沒有一位有仁慈之心來懲治他們嗎?是的,大部分沒有或者是不敢。

因為中世紀的教會宣稱:教皇凌駕於國王之上,教權大於皇權。

在這種思想的指示下,只有極少數的皇帝能夠站起來反抗教會權威,大部分皇帝和教會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藉助政治統治這雙大手,教會對國家機器下手的同時也在影響人們的思想。教會教育興起,教會學校開始培養虔誠的基督徒。

作為中世紀封建勢力的頂層,天主教會的存在成為歐洲進步的桎梏。

瘟疫大爆發

在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時期,黑死病在歐洲蔓延。

黑死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鼠疫,當時的人們不瞭解鼠疫的來源,認為是外來的水手攜帶的病毒感染所致。整個歐洲人心惶惶,人們在被確診的病人家門口畫上一個黑色大寫字母“P”來警告其他人不要靠近。如果當時有飛機可以從上空俯視,應該有無數的街道和門口被恐怖的黑色覆蓋。這場瘟疫帶走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整整兩千五百萬人。

歐洲社會在宗教改革前,一直沉浸在苦難中,狀態如何?

(圖五 黑死病時期的歐洲)

人們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沒有絲毫抵抗能力,在《十日談》中記載著當時的慘狀。用人間地獄形容也毫不為過,人們不斷的祈禱渴望上帝聽得他們的呼救。不幸的是,上帝沒有施以援手。瘟疫逐漸向其他地區擴散,大街上空無一人,農田也無人耕種,奶牛場也沒有人擠奶。

緊挨著瘟疫的是饑荒的到來。

教會的威信受到了衝擊,人們發現他們繳納的稅和向上帝贖的罪似乎並沒有起作用。他們開始反過來思考,教會的存在是否是必要的。

教會的“專制網”被鑿開一個洞,已經有人想要鑽出來。

結語:

宗教改革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改革運動,這次改革的開始不是一個意外而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從經濟的發展到新興階級的出現,教會的壓迫和疾病的壓力。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的重新整理和變化,但想要突破原有的生存格局和世界絕非易事。

古來成大事者少之又少,想要徹底衝破牢籠的桎梏也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做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在整個社會動盪的時期,人們的心理是最快產生變化的。中世紀人們平時受夠了教會的壓迫而反抗,我們也可把這看做一個突破點來討論宗教改革產生的可能性。總之,一滴水匯不成大海,宗教改革的原因也不是兩三千字能夠說得清的,期待還會有其他的說法和發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