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簡介五墩六孔廊橋木拱廊橋將古代高超的造橋技藝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世界橋樑史上都留下了傳奇的一筆,其奧妙就在於榫卯結構,以木件為主

廊橋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我第一眼看到廊橋這兩個字,就理解為帶廊亭的橋,自然地認為橋上應該帶著亭蓋、寬度像個走廊,人們可以過河、避雨、倚欄憑眺。當讀到這本《廊橋筆記》的時候,才知道,廊橋的諸多分類和講究,用簡單的道理,將工程學運用到高超的地步。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魯曉敏《廊橋筆記》

初識廊橋

第一眼看到廊橋的時候,因為介紹的關鍵詞是古代、木工、歷史久遠、工藝精湛,生活在內陸的我,內心冒出來的是古代庭院常見的地面廊亭,所以自然認為

廊橋=廊亭+橋樑

,橋上應該帶著亭蓋、寬度像個走廊。因為現存古老的廊橋不在鬧市,我甚至能想象那橋上人來人往,車馬都慢,生活平靜祥和。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地面廊亭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常見的廊橋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廊橋內部

看了書才知道,廊橋早在春秋戰國就有了,據說來源能追溯到秦蜀棧道去。戰國時期,棧道是蜀中地區對外聯絡的主幹道,懸崖上的懸空道路,與橋類似。在條件允許的地方,還加蓋了閣樓,供人們歇腳。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蜀中棧道

作者猜測,人們在對棧道技術進行改良的基礎上得到了廊橋技術。

他尋訪了全國多處仍儲存至今的古廊橋,

把與廊橋有關的地點連起來觀察,猜測自西漢時期,廊橋技術隨著匠人們的足跡,從蜀道到西北,到唐代進入南方到了浙江,接著到更加遙遠的嶺南,沿著“馬蹄形”的路線延伸,一路將廊橋技藝傳播開來,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造橋工藝。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關於廊橋的起源探討

廊橋上的工程學

最吸引我的,還是古老的廊橋與現代科學的關聯。

木拱廊橋中有一類典型代表,編梁木拱廊橋,也是我最喜歡的。可以說,它用最短的材料,最少的材料種類,做出了最大的跨度,河床較小時設計為單孔單跨,可以不用一釘一鉚一橋墩,也能把橋建的結結實實,比如屏南溪流河上的廊橋: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單孔單跨廊橋

河床大時,可以設計為N墩N+1孔,除了橋墩為石材,其他全部是木質,

比如萬安橋就是五墩六孔的造型。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五墩六孔廊橋

木拱廊橋將古代高超的造橋技藝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世界橋樑史上都留下了傳奇的一筆,其奧妙就在於

榫卯結構,以木件為主。將長短不一、粗細不同的木件以榫頭為凸,卯眼為凹巧妙地進行組合連線,連線時將榫頭夯進卯眼卡緊,

可以有效地固定木件

,是我國木質建築中最常見的結構,比如古建築的斗拱。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單個榫卯結構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榫卯結構——斗拱

榫卯結構應用於橋樑,材料為粗大的原木。基本構件是縱梁原木約10根,長一些;橫樑原木約2根,跟縱向總寬一致,起到加固作用。這些基本構件以榫卯結構互相穿插,上層的縱梁壓在下層的橫樑上,下層橫樑又壓在同一層的縱梁上,兩根縱梁夾住橫樑,形成巨大的“入”字形結構。因為這個結構,稱為

編梁木拱廊橋、市井俗稱“

蜈蚣橋

”。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榫卯結構——廊橋模型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榫卯結構——廊橋模型

原木之間受壓產生的巨大摩擦力,使得構件之間越壓越緊實,形成抗壓能力很強的獨特結構,表層重力越大越牢固。這種獨特的力學結構,讓古代廊橋能歷經千百年風雨,穿越歷史而儲存下來,為我們研究古代建築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正如此,在廊橋上加蓋華美的橋廊,甚至在橋上開店賣東西,做成集市走廊,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說過去發大水的時候,為了防止橋被大水沖毀,會在廊橋上加大石塊壓橋,就是這個原理。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智慧,創造出這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技藝!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橋樑構圖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橋樑實景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廊橋底部

除了編梁木拱廊橋,作者還給我們介紹了伸臂梁木拱廊橋、石拱木平廊橋、八字撐木平梁廊橋,各種不同的設計,反應了當地的環境、生活和文化的不同需求。

小結

廊橋,是古代中國貢獻給世界的建築智慧

1000多張廊橋彩圖的參考書

《廊橋筆記》是一本製作精美、匠心獨到的廊橋建築欣賞和參考書,作者魯曉敏雖然不是廊橋專家,但字裡行間都透射出他對廊橋的熱愛。他歷時十年,走遍全國廊橋文化的

十餘個省市區,深入瞭解數百座古廊橋

,採集數千張照片,將成果凝結在這本書裡。除了我喜歡的工程學知識,書裡還有廊橋的歷史和人物故事、地理和環境介紹、廊橋與人文和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讓廊橋像穿越而來的古代哲人,形象飽滿而且飽經風霜,將過去人和橋事,娓娓道來。

Top